彭萬隆 今存《永樂大典》 [1] 收錄題為“厲霆”詩九首,分別是《客中逢故人》 (卷三五,九真,人。第一七二頁) 、《寄遠(yuǎn)游人》 (同前。第一七二八頁) 、《送友歸故鄉(xiāng)》 (卷六六四一,十八陽,鄉(xiāng)。第二六八四頁)、《野望懷故鄉(xiāng)集句》 (同前) 、《題大有堂詩》 (卷七二四一,十八陽,堂。第二○四頁) 、《送濟(jì)翁邵明府遠(yuǎn)游》 (卷八八四五,二十尤,游。第四○八一頁) 、《招真館》 (卷一一三一三,十罕,館。第四八一七頁) 、《訪仙源觀陳處士不值》 (卷一三四五○,二真,處士。第五七五六頁) 、《寄蕭平叔》 (卷一四三八,四霽,寄。第六二五四頁) ;又收錄題為“宋百納詩”一首,《同友游西湖》 (卷二二六四,六模,湖。第七七二頁) ;題為“宋百衲詩”一首,《上烏程李明府》 (卷一一○○,六姥,府。第四五八五頁) 。前九首詩因《永樂大典》編纂抄錄之誤,孫望先生輯入《全唐詩補逸》,而與“厲霆”相關(guān)的一首《贈處士》詩,《永樂大典》誤置于許棠之下,孫望先生亦補輯為許棠詩。因不解“宋百衲詩”為何,今人整理《全宋詩》時,又誤將《上烏程李明府》詩置于宋蔡絛名下。其實,這十一首詩(除《贈處士》外)均為集句詩集《唐宋百衲》之作品,作者為元初四明隱士厲震廷。 一 《永樂大典》卷九五至九九 (二支,詩) 為“諸家詩目”,現(xiàn)存本幸為全璧,自漢“李陵詩”至明王達(dá)善“《梅花百詠》”之詩目,舉凡序跋引通考解題靡不收錄,可與其他卷目中所收諸家詩文集相互參證發(fā)明。卷九○九“諸家詩目五”,有“《唐宋百衲》詩”,后收牟巘《陵陽集·唐宋百衲集敘》、李昌齡《序》二文 [2] 。 牟巘《陵陽集·唐宋百衲集敘》:“詩雅四言,漢以來遂為五七言。唐開元之際又始儷偶為律詩。論者謂詩之道,至是略盡,殆不可復(fù)變。宋百余年間乃有集句者出,其不變之變歟?求之回文離合、雙聲迭韻、建除郡邑名諸體,無與集句類者,惟聯(lián)句近之。但柏梁則君臣同時,呂黎則朋友同席。視集句遠(yuǎn)裒古作,頗異焉。實始于半山王公。半山平生崛強執(zhí)拗,行新法則詆諸老為流俗,作字說新經(jīng)義,則目春秋為斷爛朝報。乃甘掇拾陳言,從事集句,何耶?然其天姿殊絕,學(xué)力至到,倅然之頃,不勞思惟,立成數(shù)十韻,對偶親切,吻合自然,抑難矣。四明厲君震廷瑞甫,博學(xué)工詩,尤喜集句。合異為同,易故為新,大抵效半山而自有活法。前后凡若干首,題曰《唐人百衲集》。唐宋集古樂府皆在焉。壬寅春,間吳興太守東溪李侯,與其友千秋李君,皆有詩名,唱酬甚盛,慕而來謁。一閱其集,咨激再三,亟俾募工刻之心傳。而辱征予序。昔李公以眾琴為百衲琴,黃豫章以集句為百家衣,直戲言耳。今廷瑞精能之至,所謂細(xì)意熨帖平,滅盡針線跡,而百衲之可乎。吾儕窶人,得一破衲便蒙頸熟睡,素?zé)o詩分,何敢言集句。然亦能知其用力之難,非一朝夕。因為識梗概如此,且以見君子成人之美焉。東溪名奇,千秋名昌齡。其年夏五,陵陽牟巘序。” 此序見牟巘《陵陽集》卷一二,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牟氏陵陽集》與浙江圖書館藏清抄本《陵陽集》均作《厲瑞甫唐宋百衲集序》,二者文字全同,但比照《永樂大典》所錄序文,則有幾處不同:“則目春秋為斷爛朝報”,四庫本、清抄本“目”作“自”;“乃甘掇拾陳言”,四庫本、清抄本作“然乃甘摭拾陳言”;“ 倅然之頃”,四庫本、清抄本“倅”作“猝”;“《唐人百衲集》”,四庫本、清抄本作“《唐宋百衲集》”;“間吳興太守東溪李侯”,四庫本、清抄本“間”作“聞”;“亟俾募工刻之心傳”,四庫本、清抄本“心”作“以”;“便蒙頸熟睡”,四庫本、清抄本作“須蒙頭熟睡”;“東溪名奇”,四庫本、清抄本“奇”作“岳”;“其年夏五,陵陽牟序”,四庫本、清抄本無??梢钥闯觯叭恕?、“間”、“心”三字明顯為《永樂大典》抄錄筆誤。乾隆《浙江通志》 [3] 卷一一六“湖州路總管”,有“李奇”,后注“成宗時任”;《牟氏陵陽集》卷一○《重修顏魯公祠堂記》內(nèi)云“東平李侯奇以今辛丑夏四月實來為守”,辛丑乃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據(jù)此則知四庫本、清抄本“東溪名岳”實誤,應(yīng)從《永樂大典》之“東溪名奇”。 李昌齡《序》:“仆少日從先生高文學(xué)士習(xí)吟時,聞先生嘗云:'前人論李謫仙詩,一片生成;杜工部詩,一片打成。無斧鑿痕。'然聞是說,莫知其向。今見厲隱君集唐人諸家句為詩數(shù)百篇,目之曰'百衲'。殊無斧鑿之痕,宛然有一片生成之妙。惟作者覽君之集,服君之工,必能表而出之,煥乎為文章之美觀也。大德六祀,夏仲月六日,東平李昌齡書于《百衲詩》卷尾?!?/p> 從牟巘、李昌齡二序文可知,《唐宋百衲》為一部集句詩集,作者是厲霆廷,字瑞甫,浙江四明人,隱士??绦杏谠蟮铝辏ㄈ梢?,1302)夏。這本詩集僅見于明代部分書目著錄中,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 [4] 卷二“詩詞”:“《唐宋百衲》,一部一冊。”明錢溥《秘閣書目》 [5] “詩詞”:“《唐宋百衲》,一?!泵魅~盛《菉竹堂書目》 [6] “詩詞集”:“《唐宋百衲》,一冊?!鼻甯稻S鱗《明書經(jīng)籍志》[7] (該書據(jù)《文淵閣書目》編成)“詩詞”:“《唐宋百衲》,一冊,闕。” 二 本文開頭提及十一首詩的性質(zhì)全為集句詩。《寄遠(yuǎn)游人》、《送友歸故鄉(xiāng)》、《野望懷故鄉(xiāng)集句》三首詩,《永樂大典》已注明集句出處。其他可再舉二詩為例,如《題大有堂詩》:“好風(fēng)油幕動高煙,今歲仍逢大有年。下國難留金馬客,此邦宜著玉堂仙。胸中元自有丘壑,盞里何妨對圣賢。深院日長鈴索靜,花陰晚到簿書邊?!卑司湟来螢橐蝗株拧堕_元觀陪杜大夫中元日觀樂觀詩》,戎詩“風(fēng)”前闕一字;二蘇軾《歸宜興留題竹西寺》;三宋謝伯初詩 [8] ;四蘇軾《舟行至清遠(yuǎn)縣見顧秀》;五黃庭堅《題子瞻枯木》;六晁補之《自畫山水留春堂大屏題其上》;七秦觀《水龍吟》“晝長深院,夢回孤枕,風(fēng)吹鈴索”,又周紫芝《時宰生日樂府四首·升平謠》“袞司無事鈴索靜” [9] ;八朱慶余《題千斤長史宅》。 又如《上烏程李明府》:“兩鬢憂民半欲絲,此中能政動神祇。河陽花發(fā)春風(fēng)滿,單父琴調(diào)晝?nèi)者t。直操已為松柏許,貞心不逐歲時移。風(fēng)雛驥子生有種,已是庭前玉樹枝?!贝嗽娭欢⑵叻謩e為羅隱《暇日有寄姑蘇曹使君兼呈張郎中郡中賓僚》、蘇軾《送呂希道知和州》詩原句;一宋劉過《簡季文》“衰鬢蕭騷半欲絲” [10] ;三、四李中《新喻縣酬王仲華少府見貽》“每慚花欠河陽景,長愧琴無單父聲”,又宋徐鹿卿《杜子野寄云山蘭石四畫且以近詩來和韻酬之二首》其一“河陽桃李春風(fēng)滿” [11] ,宋彭汝礪《讀書》“暖度山窗晝?nèi)者t” [12] ;五宋范祖禹《鮮于諫議挽詞二首》其二“猶思挺直操,松柏凜秋霜” [13] ;六李紳《橘園》“不隨寒暑換貞心”;八宋謝逸《玉樓春》(上王守生日)“庭前玉樹一枝養(yǎng)” [14] ,又張籍《贈干司馬》“遙望長如玉樹枝”。 分析下來,集句的水平并不高超,不少集句恰中“取前人成語,抽三抵四,易以杼柚” [15] 、“首尾橫決,徒取字句對偶之工” [16] 所批評的缺點。 《永樂大典》對這十一首詩的編纂與抄錄大部分都產(chǎn)生了錯誤。為了便于清晰地說明問題,需列出這些詩的編纂方式與安排位置,位置安排則前后各取三家詩人。 《客中逢故人》,厲霆詩。韋莊詩、吳融詩、李建勛詩、厲霆詩、張窈窕詩、符蒙詩、僧懷楚詩?!都倪h(yuǎn)游人》,唐厲霆詩。何應(yīng)龍詩、國朝謝肅密庵集、顧祿詩、唐厲霆詩、毛女正美詩、宋陸放翁詩、章忠恪公集。 《送友歸故鄉(xiāng)》,僧厲霆詩。唐劉賓客集、宋徐節(jié)孝先生集、唐裴說詩、僧厲霆詩、宋陳藻詩、胡仲弓詩。 《野望懷故鄉(xiāng)集句》,《唐百衲錦》,僧厲霆。文天祥詩、元劉將孫養(yǎng)吾集、唐百衲錦僧厲霆、宋僧文坰詩、強祠部集、元汪濟(jì)詩。 《題大有堂詩》,《唐宋百衲錦》,厲霆。 《送濟(jì)翁邵明府遠(yuǎn)游》,唐厲霆詩。杜工部詩、鄭谷詩、唐厲霆詩、宋周邦彥美成清真集、胡銓澹庵集、僧文坰詩。 《招真館》,《百衲錦》,僧厲霆。唐人絕句呂溫、歲時雜詠戴叔倫、唐詩拾遺趙嘏、百衲錦僧厲霆、徐鉉騎省集、王珪華陽集、韓魏公安陽集。 《訪仙源觀陳處士不值》,厲霆詩。儲嗣宗詩、邵謁詩、吳融詩、厲霆詩、許棠詩、李端詩、王無功詩、韋莊詩。 《寄蕭平叔》,厲霆詩。阮戶部集、任元受、呂本中、厲霆詩、澧陽志趙世延、薛友諒、鄒燧。 《同友游西湖》,《宋百納》詩。唐白居易詩、元稹詩、宋百納詩、吳融詩、朱慶余詩、方玄英詩。《上烏程李明府》,《宋百衲》詩。戴叔倫詩、崔峒詩、唐彥謙詩、宋百衲詩、宋徐鉉騎省集、趙叔靈南陽集、詩海繪章趙景文。 可以看出《永樂大典》抄錄、排列的格式很不一致?!队罉反蟮洹肪幾敕灿鲆活}而輯錄眾多詩文的時候,通常都是按照詩文作者的朝代進(jìn)行排列的。對于厲霆詩大多排在唐代詩人一起,并且還兩次注明“唐厲霆詩”,這表明編纂者認(rèn)為厲霆所屬的朝代是唐代,如果從《野望懷故鄉(xiāng)集句》、《寄蕭平叔》兩詩的排列位置看,厲霆又可能是宋末元初人。從可考出的完整的詩句作者蘇軾、黃庭堅、晁補之來看,已證明厲霆不可能是唐代詩人。其中一首《送濟(jì)翁邵明府遠(yuǎn)游》詩,考光緒《余姚縣志》卷一八《職官表》宋代有“邵濟(jì)翁”:“《乾隆志》。案,林景曦《霽山集·虛心堂記》云:'虛心堂者,前余姚宰邵君濟(jì)翁所居也。'” [17] 林景熙(1242—1310)《霽山文集》 [18] 卷四有《虛心堂記》一文,首曰:“虛心堂者,前余姚宰邵君濟(jì)翁所居也?!蔽闹性?“及柱折維裂,履運欷歔 ,而以蒼顏白發(fā)往來殘山剩水中,其窮而應(yīng)物者又何限?;厥琢辏嘈胁厥鏀?,榮悴欣戚,則既與浮埃俱化。”據(jù)此,則記文作于元大德六年(1302)左右,厲霆可以確切地定為元初詩人。因此,《永樂大典》“唐厲霆詩”的標(biāo)注是錯誤的。 《永樂大典》三次注明“僧厲霆”,認(rèn)為厲霆的身份是位僧人。而這十一首詩的抄錄來源,《永樂大典》則有《唐百衲錦》、《唐宋百衲錦》、《百衲錦》、《宋百納》、《宋百衲》等不同的名稱。 結(jié)合《永樂大典》卷九九“諸家詩目五”所抄錄的牟巘、李昌齡序文,可以斷定這十一首詩全出于四明隱士厲震廷的集句詩集《唐宋百衲》。從《送濟(jì)翁邵明府遠(yuǎn)游》、《同友游西湖》、《上烏程李明府》諸詩看,作者總不出浙江范圍?!对涂たh圖志》卷二六“江南道二”,越州余姚縣:“四明山,在縣西一百五十里?!?[19] 《送濟(jì)翁邵明府遠(yuǎn)游》詩所送者為前余姚宰邵濟(jì)翁,更證明詩之作者就是四明厲震廷。 《永樂大典》編纂抄錄者將“厲震廷”誤為“厲霆”。《大典》“震”、“辰”字極多,故排除避諱之可能(譬如“震”字闕筆);應(yīng)是以“震”之“雨”字頭置于“廷”字上為“霆”,而漏抄所致。又將《唐宋百衲》誤分為《唐百衲錦》、《唐宋百衲錦》、《百衲錦》、《宋百納》、《宋百衲》;因《唐百衲錦》等誤判作者為唐代詩人,又因“百衲”等誤判作者為僧人身份。 三 孫望先生《全唐詩補逸》卷一七“無考”收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九首“厲霆”詩,并云“全唐詩無厲霆詩” [20] 。陳尚君先生《〈全唐詩外編〉修訂說明》對此考辨:“厲霆,據(jù)《永樂大典》錄詩九首,其中二首為集句,《全唐詩》無厲霆其人。按集句之作,肇自北宋,宋人或云始于王安石,或云創(chuàng)自石延年,唐五代之時并無此體。厲霆《野望懷故鄉(xiāng)集句》引李中句……無疑應(yīng)為宋或宋以后人?!?[21] 厲霆非唐人,其詩非唐詩這一結(jié)論是可靠的。需要補充的是,所謂“厲霆”應(yīng)為元初隱者“厲震廷”,這九首詩全出自其集句詩集《唐宋百衲》。 《永樂大典》“厲霆詩《訪仙源觀陳處士不值》”后為“許棠詩《寄廬山賈處士》”,緊接一首為《贈處士》:“乾坤清氣藹山川,盡入詩人舊簡編。卻羨厲生勤苦志,集成佳句世相傳?!?[22] 《大典》在一人名下的幾首作品,除第一首外,余皆不具名。以此編排通例,這首詩作者應(yīng)為許棠?!度圃娧a逸》卷一三亦據(jù)此補入許棠詩,孫望先生案曰:“厲生疑謂厲霆。'集成佳句世相傳',意謂厲霆有集前賢詩句之作傳于世也。參閱本書無考卷厲霆《送友歸故鄉(xiāng)集句》及《野望懷故鄉(xiāng)集句》。果爾,則厲霆者,宜為許棠同時人矣。”陳尚君先生考:“前錄許棠詩有'集成佳句世相傳'句,許為咸通間人,不可能見到厲霆以李中詩集句。許詩偽?!碧曝炐荨肚び星鍤狻吩娫?“乾坤有清氣,散入詩人脾。”自后“乾坤清氣”就成了宋末至有元一代作者最喜愛、詩文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編選元詩者亦喜以此冠名,如元錢塘人金弘選元作者三十人詩曰《乾坤清氣》 [23] ,明偶桓編錄元一代之詩十四卷曰《乾坤清氣集》 [24] 。可以肯定,《贈處士》詩之“卻羨厲生勤苦志,集成佳句世相傳”指的就是厲震廷《唐宋百衲》。《大典》編者因誤將“厲霆詩《訪仙源觀陳處士不值》”列入唐人,而后又以《贈處士》誤置許棠詩下,其來源應(yīng)是《唐宋百衲》(卷尾題),牟巘、李昌齡已分別為《唐宋百衲》作序跋,故此詩或為湖州路總管李奇所題。 署為“宋百衲詩”的《上烏程李明府》,今人整理《全宋詩》將其置于蔡絛名下(王嵐整理) [25] ,唯一的理由就是因為蔡絛號百衲居士,故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宋百衲詩”即為蔡絛詩。古人有稱蔡絛為“蔡百衲”,如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三、宋何汶《竹莊詩活》卷一、清鄭方坤《全閩詩話》卷三,斷無稱其為“宋百衲”者。蔡絛乃蔡京季子(《全宋詩》蔡絛小傳誤為“次子”),于兄弟間粗親翰墨,京尤鐘愛??计湫袑?,蔡絛《鐵圍山叢談》 [26] 卷三云:“大觀末,魯公責(zé)宮祠,歸浙右,吾侍公舟行……吾時十四矣?!贝笥^四年(1110)五月,御史張克公劾蔡京不軌不忠凡數(shù)十事,徽宗乃貶京為太子少保,出居杭州。是蔡 生于紹圣四年(1097)。宋汪應(yīng)辰《題蔡絛訴神文》云:“觀此文,絛出官才一年,遭所生母喪,除喪則入館。明年為侍從,蓋僅二十許歲爾?!?[27]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八重和元年十月三十日“戊申徽猷閣待制提舉萬壽觀蔡 以罪勒?!睏l引蔡 《訴神文》節(jié)文 [28] ,是蔡絛此文作于重和元年(1118)。宋王稱《蔡京傳》:“(政和)七年,進(jìn)封陳魯國公,不拜。京子攸、鞗、翛 、孫行皆至大學(xué)士,視執(zhí)政。鞗尚帝女,他至侍從者又十人?!?[29] 則知“明年為侍從”為政和七年(1117),蔡絛時為二十一歲。據(jù)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 [30] 卷二八“乙未政和五年”:“八月建明堂,詔立明堂于大內(nèi)丙地。命蔡京為明堂使,蔡攸討論指畫制度,蔡絛、蔡翛與殿中監(jiān)宋升參詳。”又宋趙鼎臣《韓粹彥行狀》,記韓粹彥生于治平二年(1065),卒于政和八年(十一月改元重和)“正月二十九日”,季女“嫁通直郎充徽猷閣待制提舉萬壽觀兼修史參詳官蔡絛” [31]。則知蔡絛政和六年(1116)“入館”為“修史參詳官”,其娶韓粹彥季女應(yīng)在政和六、七年間。蔡絛“出官才一年,遭所生母喪”,其出官約在政和三年(1113)。此后一直為父所倚重,居朝為官,直至貶死白州,故蔡絛不可能寫出這么一首獻(xiàn)給縣令的《上烏程李明府》詩。乾隆《烏程縣志》 [32]卷四《職官》載宋代白李從“慶歷四年治,立縣令題名記”,其后有朱思道、史言、石元之、閻丘立、吳咸、陳洙、梁端、李茂直、錢凱、陳察等。乾隆《福建通志》 [33]卷四七:“陳洙,字思道,建陽人。慶歷二年進(jìn)士,歷知長溪、烏程二縣,有聲績。擢殿中侍御史。嘉中儲位未定……”《宋史》卷三二一《錢傳》:“字安道,常州無錫人。……知贛、烏程二縣,皆以治行聞。治平末,以金部員外郎為殿中侍御史里行?!泵鞫箯垺秴桥d備志》 [34] 卷五郡守:“梁端,朝請大夫直秘閣,建炎元年到任?!眲t梁端、李茂直知烏程縣應(yīng)在仁宗嘉祐、英宗治平間。很明顯,此李茂直不可能為《上烏程李明府》詩之李明府,乾隆《烏程縣志》所載此后“李明府”有李仲愈、李和、李逴三人,然皆與蔡絛生平無涉。 再則,全宋詩整理者以“宋百衲詩《上烏程李明府》”定為蔡絛所作,而又不收“宋百納詩《同友游西湖》”,應(yīng)是未能遽定“宋百納”為何。“百納”同“百衲”,“宋百衲詩”正確讀法應(yīng)是“《宋百衲》詩”,而《宋百衲》其實就是元厲震廷的《唐宋百衲》。 大德六年春,四明隱士厲震廷聞吳興太守李奇與其友李昌齡,皆有詩名,唱酬甚盛,故以《唐宋百衲》慕而來謁。從《上烏程李明府》只有第二、七句完整集出羅隱、蘇軾詩句,其他均為雜湊的情況看,這首詩應(yīng)屬于干謁的急就章,不在其《唐宋百衲》創(chuàng)作計劃之中,不能算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集句詩。“烏程李明府”疑為李昌齡,《牟氏陵陽集》卷二《李千秋訪數(shù)語代謝》:“清論或抵掌,烏紗猶在頭。”卷五《癸卯人日送李千秋還杭》:“只恐西湖留不住,重來好為活疲民”(卷五《次韻李侯喜雨》“誰似當(dāng)年召信臣,天教來此活疲民”,李侯為李奇)。癸卯為大德七年(1303),故大德六年李昌齡能在烏程令上為厲震廷《唐宋百衲》作跋。 另外,欒貴明《永樂大典索引》將“同友游西湖”、“上烏程李明府”二詩標(biāo)注為“宋百衲詩” (第四四六頁) ,以“宋百納”同于“宋百衲”,這是非常正確的。將九首“厲霆”詩標(biāo)注為“釋厲霆(唐)” (第三八六、三八七頁) ,又將“贈處士”詩歸入“許棠(唐)”,頁下注“書名原作'許棠詩'” (第六○頁) 。而在處理“野望懷故鄉(xiāng)集句”時,又將《大典》原書“唐百納錦”寫成“唐百衲錦” (第三八七頁) ;在處理《大典》原書“李昌齡序”時,因未看清前面所署“唐宋百衲詩”之詩目,而改標(biāo)為“[唐宋百家詩]序” (第六六頁) [35] 。本文考證“厲霆”詩應(yīng)為元代隱士“厲震廷”詩,《贈處士》應(yīng)為贈厲震廷之詩,其來源應(yīng)是《唐宋百衲》書題卷尾之作,《大典》只是置于“許棠詩”后而未標(biāo)明作者?!端饕窞橹覍嵲瑯?biāo)成“釋厲霆(唐)”;以前作具名,后作署名附闕之通例,把《贈處士》歸為“許棠詩”,這些都可以理解,這需要對《大典》全面研究后再重新整理。同樣,本著尊重《大典》原貌的原則,《索引》應(yīng)將上兩處修改成“唐百納錦”與“[唐宋百衲詩]序”。 盡管《永樂大典》所輯“厲霆詩”、“宋百納詩”、“宋百衲詩”體現(xiàn)了其急于成書,又出于眾手,故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瑕疵,但本文能從“諸家詩目”牟、李昌齡序文中考證出這些詩作即為元代厲震廷《唐宋百衲》集句詩,不能不歸功于《永樂大典》輯錄典籍采取了“未嘗擅減片語”照錄原書的方法 [36] 。 (收稿日期: [作者簡介]彭萬隆,1965年生。2000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xué)中文系,獲博士學(xué)位,現(xiàn)為浙江工業(yè)大 學(xué)之江學(xué)院副教授。發(fā)表過論文《唐代科舉與文學(xué)的個案研究———貞元八年龍虎榜》等。 [1]《永樂大典》七百九十卷,中華書局1998年版(影印精裝本)。 [2]見《永樂大典》卷九○九,第六○六頁。 [3]清嵇曾筠等修《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文淵閣書目》四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秘閣書目》不分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齊魯書社1997年版。 [6]《菉竹堂書目》不分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齊魯書社1997年版。 [7]《明書經(jīng)籍志》,《明史藝文志·補編·附編》,商務(wù)印書館1959年版。 [8]見歐陽修《六一詩話》第二十三條“閩人有謝伯初者”。郭紹虞主編《六一詩話 白石詩說 滹南詩話》,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年版。 [9]見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卷二五,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見宋劉過《龍洲集》卷四,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見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卷六,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見宋彭汝礪《鄱陽集》卷六,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見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見宋謝逸《溪堂詞》,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清毛奇齡《榕臺集詩序》,見《西河集》卷二六,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清邵友濂修、孫德祖等纂《余姚縣志》,影印清光緒二十五年刊本,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 [18]宋林景熙《霽山文集》五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2005年版。 [20]見王重民、孫望、童養(yǎng)年輯錄《全唐詩外編》(上),中華書局1982年版。 [21]見陳尚君《全唐詩補編》(上),中華書局1992年版。 [22]見《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五○,第五七五六頁。 [23]見清黃虞稷編,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卷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4]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八九。 [25]見傅璇琮主編《全宋詩》卷一八二八,第二三五九頁,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版。 [26]《鐵圍山叢談》六卷,中華書局1983年版。 [27]見宋汪應(yīng)辰《文定集》卷一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8]清秦緗業(yè)、黃以周輯《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六十卷》卷三八,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9]見宋王稱《東都事略》卷一○一(列傳八四),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0]宋陳均撰《九朝編年備要》三十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1]見宋趙鼎臣《竹隱畸士集》卷一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2]清羅愫修、杭世駿纂《烏程縣志》十六卷,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3]清郝玉麟等修《福建通志》七十八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4]明董斯張修《吳興備志》三十二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5]欒貴明《永樂大典索引》,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6]張忱石《永樂大典史話》,中華書局1986年版。 查看全部古代詩歌研究
——詩詞在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