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后寨墓地區(qū)位示意圖 后寨墓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窯子頭鄉(xiāng)后寨村西約2公里,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馬邑漢墓群的一部分。墓地東臨恢河,西靠管涔山,北距秦漢馬邑城址約9公里,南距陽方口約18公里,處于農(nóng)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融的關(guān)鍵地帶(圖一)。2019年—2020年,為配合朔州市新建殯儀館的建設(sh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朔州當?shù)匚奈锊块T對該墓地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清理戰(zhàn)國至遼金時期墓葬400余座。 其中有3座唐代墓葬,分別為M189、M202和M204,位于發(fā)掘區(qū)中西部(圖二)。鑒于朔州地區(qū)唐墓資料較為匱乏,現(xiàn)將這3座唐墓簡報整理如下。 圖二 唐墓分布圖 M189 (一) 墓葬形制 位于發(fā)掘區(qū)西部,打破M180,形制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方向194°。 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口底同大,四壁較規(guī)整,平底,墓口長1.82、寬0.78米,深約0.6米。單人葬,仰身曲肢,頭向南,性別不詳。木質(zhì)棺具,已朽,棺長1.44、寬0.6、殘高0.1米,棺底板由4塊長1.44、寬0.14—0.16、厚0.06米的木板南北向鋪設(shè)而成(圖三)。 圖三 M189平剖面圖 1.瓷碗 2.漆器 3.陶罐 4.瓷缽 5.陶紡輪 6.陶紡輪 7.石紡輪 8.鐵器一組 9.銅錢 10.陶盂 (二) 隨葬器物 隨葬器物共10件,有陶器、瓷器、漆器、鐵器、石器及錢幣。 圖四 M189隨葬器物 1.瓷碗(M189:1) 2.銅錢(M189:9) 3、5.陶紡輪(M189:5、6) 4.石紡輪(M189:7) 6.鐵器一組(M189:8) 7.陶罐(M189:3) 8.陶盂(M189:10) 9.瓷缽(M189:4) 陶罐 1件。M189:3,泥質(zhì)灰陶,小口,方唇外翻,束頸,溜肩,鼓腹,最大徑在上腹部,平底,肩部飾兩圈弦紋。口徑7.2、腹徑12.6、底徑6.8、高15.6厘米(圖四:7)。 陶盂 1件。M189:10,泥質(zhì)灰陶,斂口,方唇外撇,弧腹,上腹部施暗弦紋,下部斜收至平底,平底微凹。口徑28.2、底徑17.2、高10厘米(圖四:8)。 陶紡輪 2件。M189:5,泥質(zhì)灰陶,用陶片磨制而成,正面施一周凹弦紋,形制規(guī)整,中間用對鉆的方法鉆有一孔,有長期使用的磨損痕跡,外徑4.9、內(nèi)徑1.3—1.5、厚1.7厘米(圖四:3)。M189:6,泥質(zhì)灰陶,用陶片磨制而成,一面施有編織紋,形制規(guī)整,中間用對鉆的方法鉆有一孔,有長期使用的磨損痕跡,外徑5.7、內(nèi)徑1.15—1.3、厚1.9厘米(圖四:5)。 瓷碗 1件。M189:1,白胎白釉,內(nèi)壁和口沿施釉,敞口,圓唇,斜直腹,餅足,底緣外削、微內(nèi)凹??趶?2、底徑6.2、高4.3厘米(圖四:1)。 瓷缽 1件。M189:4,白釉,斂口,圓唇,斜沿,鼓腹,餅足內(nèi)凹,微削足,肩有削痕,化妝土施至腹中部,器物內(nèi)部全覆釉,施釉不勻??趶?.6、腹徑13.2、底徑6.8、高7.6厘米(圖四:9)。 漆器 1件。M189:2。殘損嚴重,未提取。 鐵器 1組。M189:8,鐵制,共4件,平面呈圓形,背面呈正方形,背部有穿孔。長3.8、寬3.7、厚1.8厘米(圖四:6)。其余3件殘損嚴重。 銅錢 1件。M189:9,開元通寶,圓形方孔,面文隸書“開元通寶”,旋讀,表面有淺綠色銅銹、土斑,無銹處呈現(xiàn)氧化灰色,錢背穿上以月紋作記。屬盛唐、中唐時期銅錢。直徑2.4、穿徑0.7、厚0.1厘米(圖四:2)。 石紡輪 1件。M189:7,石質(zhì)紡輪,一面施有一周凹弦紋,弦紋外一周高于弦紋內(nèi),且向外撇,用石片磨制而成,形制規(guī)整,中間用對鉆的方法鉆有一孔,有長期使用的磨損痕跡。外徑6.3、內(nèi)徑1.2、厚1.5厘米(圖四:4)。 M202 (一) 墓葬形制 M202位于墓區(qū)中部偏南,東距M204僅1.6米,打破早期墓葬M217西壁。該墓為豎井土洞墓,平面呈刀型,南北向,方向170°,由墓道、封門、洞室組成,墓道位于洞室南端。 墓道為斜坡式,有兩級臺階,平面為長方形。墓道上口長280、寬86—100、距現(xiàn)地表深120厘米。墓道坡長290、坡底距現(xiàn)地表深420厘米。 封門已坍塌,共壘砌7層,殘存高度70厘米。封門由長30、寬9、厚6厘米的土坯磚東西向錯縫平鋪封堵。 洞室平面略呈三角形,東壁較直,西壁呈弧形,弧形頂,四壁不規(guī)整,墓底平坦。墓口高68、寬100、距現(xiàn)地表深352厘米,墓底長180、距現(xiàn)地表深420—430厘米。 葬具為木棺,已朽,平面呈梯形,南寬北窄,東北—西南向放置于墓室中部。棺底板由2塊長194、寬13—30、厚4厘米的木板東北—西南向鋪設(shè)而成,棺長194、寬26—60、殘高30厘米。單人葬,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西南,面向東,性別為女(圖五)。 圖五 M202平剖面圖 1.骨梳 2、4.銀鐲 3.銅錢 5.銅錢 6.陶罐 7.石器 8.鐵釘 9.銀釵 (二) 出土器物 M202出土器物共9件,分別為塔式罐、骨梳、銀鐲、銀釵、銅錢、石器、鐵釘。 圖六 M202隨葬器物 1、2.骨梳(M202:1—1、1—2) 3.石器(M202:7) 4.塔式罐(M202:6) 5、6.銀鐲(M202:2、4) 7、8.鐵釘(M202:8—1、8—2) 9、10.銅錢(M202:3、5) 11、12.銀釵(M202:9—1、9—2) 塔式罐 1件。M202:6,泥質(zhì)灰陶,罐小口,圓唇,短頸,溜肩,上腹圓鼓,下腹內(nèi)收至平底,平底微凹,子母蓋,塔式蓋紐??趶?3.8、腹徑27.5、底徑16、通高43.2厘米(圖六:4)。 骨梳 2件,形制相同,骨制,殘,梳背呈半圓形,有長短不一殘齒數(shù)根。M202:1—1,殘長7、殘寬7.5厘米(圖六:1)。M202:1—2,殘長19.5、殘寬11.5厘米(圖六:2)。 銀鐲 1對2只。形制相同,銀質(zhì),由扁銀條彎曲呈橢圓形,未封口,兩端向外卷曲,外部飾有幾圈凸弦紋。M202:2,直徑6、厚0.2厘米(圖六:5)。M202:4,徑6.4、厚0.2厘米(圖六:6)。 銀釵 1組2件。形制相同,銀制,平面呈“U”形,雙股等長,斷面呈圓形。M202:9—1,通長32.6、厚0.4厘米(圖六:12)。M202:9—2,通長26.2、厚0.2厘米(圖六:11)。 銅錢 3枚。M202:3,開元通寶,圓形方孔,直徑2.4、穿寬0.7、厚0.1厘米,錢文隸書“開元通寶”,表面生有淺綠色銅銹,背素面(圖六:9)。M202:5—1,殘,無法辨認。標本M202:5—2,開元通寶,圓形方孔,直徑2.4、穿徑0.6、厚0.2厘米,錢文隸書“開元通寶”,表面生有淺綠色銅銹,背素面(圖六:10)。 石器 1件。M202:7。鎮(zhèn)墓石,質(zhì)地為砂石,紅白相間,平面略呈三角形,最長處30.5、最寬處14.7、厚3.6—6.1厘米(圖六:3)。 鐵釘 2枚。M202:8—1,鐵質(zhì),丁字形,長6.2、寬1.5厘米(圖六:7)。M202:8—2,上端殘,殘長9.1、寬1.1厘米(圖六:8)。 M204 (一) 墓葬形制 M204位于墓區(qū)中部,西距M202僅1.6米,墓室打破M203。該墓為豎井土洞墓,平面呈刀形,南北向,方向167°,由墓道、封門、洞室組成,墓道位于洞室南端。 墓道為斜坡式,有一級臺階,平面為長方形。墓道上口長240、寬90、距地表深80厘米,墓底長240、寬90、最深處290厘米。 封門已坍塌,殘存高度30厘米。封門由大小不等的土坯磚砌壘而成,殘存11塊。 洞室平面略呈長方形,洞室呈東北—西南向,北部和東部平面略呈弧形,弧頂,四壁不規(guī)整,墓底平坦。墓室長264、寬192厘米,墓口高80、寬90、距現(xiàn)地表深210厘米,墓底長220、寬190、距現(xiàn)地表深290厘米。 葬具為木棺,已朽,平面略呈長方形,西寬東窄,呈東北—西南向放置在墓室偏北。棺底板由4塊長198、寬16—18、厚4厘米的木板東西向鋪設(shè)而成,棺長198、寬56—68、殘高12厘米。M204為單人葬,葬式為仰身直肢,頭西南足東北,面像西,性別為男。有殉牲2只(圖七)。 圖七 M204平剖面圖 1.塔式罐 2.銅帶具 3.銅錢 4.鐵棺釘 (二) 出土器物 M204出土器物共4件,為塔式罐、銅腰帶、銅錢、鐵棺釘。 圖八 M204隨葬器物 1.塔式罐(M204:1) 2—4.銅帶具(M204:2—3、2—1、2—2) 5.鐵棺釘(M204:4) 塔式罐 1件。M204:1,泥質(zhì)灰陶,圓唇,口微斂,短頸,溜肩,鼓腹,平底,葫蘆形紐蓋,上腹部施數(shù)道暗弦紋??趶?8.2、腹徑30.5、底徑16.9、通高60厘米(圖八:1)。 銅腰帶 1套。M204:2,銅質(zhì),由帶銙、鉈尾、帶環(huán)組成,共13件,未發(fā)現(xiàn)帶扣。帶銙兩種,共11件,均為方銙。M204:2—1,同類10件,平面呈方形,四角有孔,背后有穿,長3.1、寬3.5厘米(圖八:3)。M204:2—2,平面呈方形,面有不規(guī)則排列八孔,背后有穿,長3.2、寬3.5(圖八:4)。鉈尾,M204:2—3,平面呈長方形,一端為弧形,平面三角有孔,背后有穿,長3.9、寬2.8厘米(圖八:2)。帶環(huán)為圓形,體形較小,直徑0.8厘米。 銅錢 1枚。M204:3,殘,無法辨識。 棺釘 1枚。M204:5,鐵質(zhì),丁字形,共26件。長6.8—7.2、釘帽徑1—1.5、厚0.5厘米(圖八:5)。 結(jié) 語 關(guān)于3座墓葬的年代。從隨葬器物看,M189出土的瓷碗、瓷缽,足為中唐流行的餅足,與渾源縣界莊唐代瓷窯的瓷碗(T1①:7)、瓷缽(T1②:12)相似。另外結(jié)合出土的“開元通寶”銅錢,“元”字首橫加長,次橫有左挑;“通”字走之旁部由盛唐時期似連非連的折頓狀變?yōu)檫B續(xù)的拐折狀,“甬”部上筆開口變扁平,開口較小,整個字變瘦長,這些特征不早于中唐。推測M189的年代應(yīng)為中晚唐。 M202、M204中均有塔式罐,其時代特征較為明顯,塔式罐“不見于隋及其以前的墓葬,是唐代新出現(xiàn)的一種明器,它是傳統(tǒng)喪葬觀念與外來佛教文明雜交的產(chǎn)物,其功用不外乎幫助亡人在冥界的飲食及來世的超生”。M202塔式罐由罐和蓋組成,無底座,從其形制來看,與陜西銅川新區(qū)西南變電站唐墓出土的M1:13及鞏義北窯灣M4:1、2、5組合而成的塔式罐造型相似,器蓋與鞏義北窯灣標本M14:2相似,這三件器物的年代均歸為唐代中期及晚期。 M204隨葬塔式罐由蓋、罐與底座組成,出土?xí)r放置方式為蓋、座、罐身,但從其器型上看,器蓋無法放置到罐口上,應(yīng)不為一套。唐代有專門出售喪葬用品的店鋪——“兇肆”,據(jù)《太平廣記》卷四八四《李娃傳》載:長安城內(nèi)東西肆兇器喪葬用器鋪在朱雀大街互較兇器優(yōu)劣,圍觀者竟達數(shù)萬人。由此來看,在當時兇器的買賣應(yīng)是一件常事,所以M204所出的塔式罐可能是從市場上購買明器時隨意組裝而成的。結(jié)合其束腰明顯的葫蘆形塔紐蓋可以推斷其年代在盛唐之后。其器蓋與大同南關(guān)M4:1形制相近,且M204中出土的銅帶具與陜西銅川新區(qū)西南變電站M4:7形制、結(jié)構(gòu)相同,兩座墓葬的年代均界定為唐代中期及晚期。因此推斷M204的年代應(yīng)為唐代中晚期。 關(guān)于墓主的身份等級。從墓葬形制看,3座唐墓均為小型墓葬。M189為土坑豎穴墓,從其規(guī)模上看,墓主身份應(yīng)為平民。M202與M204均為刀形土洞墓,帶豎井斜坡式墓道,用土坯磚封門。大體以8世紀中葉為界限,唐前期,喪葬禮儀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無品官的庶人墓葬多為單室長方形土洞墓和刀形土洞墓,唐后期不論人物身份貴賤都廣泛使用豎井墓道式的長方形土洞墓。結(jié)合墓葬年代及其所處地理環(huán)境、隨葬品多寡等因素,推斷M202與M204的墓主身份也應(yīng)為普通庶人。同時,兩座墓葬的形制及方向相同,葬式一致,性別分別為一女一男,推測其可能為夫妻關(guān)系。 朔州歷史悠久,北齊置朔州,隋廢置代郡,尋曰馬邑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fù)改為朔州,天寶元年(742年)復(fù)改曰馬邑郡,乾元初仍改為朔州。后寨墓地本次發(fā)掘清理的3座唐墓,是朔州地區(qū)唐墓的一次重要發(fā)現(xiàn),為研究唐代朔州地區(qū)喪葬習(xí)俗和考古斷代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執(zhí)筆:高振華、賈堯、劉元、解曉慶 繪圖:孫先徒、高平如 圖文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朔州市文物保護與利用服務(wù)中心 朔州市朔城區(qū)文物局 原文名為《朔州市后寨墓地唐墓發(fā)掘簡報》 刊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2年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