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成分】半夏塊莖含揮發(fā)油,內(nèi)含主成分為3-乙酰氨基-5-甲基異噁唑、丁基乙烯基醚、茴香腦、苯甲醛、B-欖香烯等,還含β-谷甾醇、左旋麻黃堿、膽堿等及葡萄糖苷、多種氨基酸、皂苷,及少量多糖、脂肪、直鏈淀粉等。 【現(xiàn)代藥理】 (1)燥濕化痰:配陳皮、茯苓可治濕痰壅滯,痰多咳喘;配干姜可治寒痰喘咳;伍黃芩又治痰熱咳嗽。 (2)抑制胃液分泌:水煎醇沉液對多原因所致的胃潰瘍有顯著的預(yù)防和治療作用。 (3)降逆止嘔:適于胃寒及痰飲嘔逆;適當(dāng)配伍,也常用治胃虛嘔吐、胃熱嘔吐及妊娠嘔吐等多種嘔吐。 (4)解毒作用。 (5)降血壓作用。 (6)抗腫瘤作用:半夏的稀醇和水浸液或其多糖組分、生物堿具有較廣泛的抗腫瘤作用。 (7)消痞散結(jié):可治痰氣交陰的梅核氣;配黃連治痰熱互結(jié)之胸悶脘痞。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jīng)。 【傳統(tǒng)功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外用消腫止痛。 【用法與用量】煎服,3~10g,一般宜制過用。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xiàng)】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其性溫燥,陰虛燥咳、血證、熱痰、燥痰者慎用。但經(jīng)過配伍,熱痰者也可用之。 【臨床應(yīng)用】 (1)室上性心動過速:生半夏、生石菖蒲各等份,共研成極細(xì)末,過篩,用葦筒取藥末少許,吹入患者的鼻腔內(nèi),取嚏3~8次即可。生半夏和生石菖蒲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14例,在取噴嚏后5~10分鐘內(nèi)恢復(fù)正常心律13例,無效1例。 (2)病毒性心肌炎:半夏配生姜、茯苓煎服,治療11例,臨床癥狀均消失,10例心電圖恢復(fù)正常。 (3)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生半夏研末溶于米酒中,浸泡24小時以上,取上層澄清液滴耳。先用過氧化氫溶液洗滌外耳道,然后滴入藥液數(shù)滴,1日1~2次。一般1~2天見效,1周內(nèi)痊愈。 (4)食管癌 方一:生半夏、生膽南星各30g(均先煎2小時),茯苓、黨參、生薏苡仁各15g,黃芪20g,竹茹、陳皮、白術(shù)、山藥、莪術(shù)、白扁豆各10g,山豆根12g,大棗6g。1日1劑,以水煎服。服用1個月。治療25例(均為失去手術(shù)或放療時機(jī)),部分緩解2例,不變22例,進(jìn)展1例。 方二:加味通幽湯(法半夏、白花蛇舌草、麥冬、竹茹等)每日1劑,水煎。取液250~500ml,用20~40ml,頻呷服;4周為1療程,治療晚期食管癌86例,明顯好轉(zhuǎn)42例,好轉(zhuǎn)3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3.02%。 (5)甲狀腺腫瘤:生半夏10g,水煎15分鐘以上,隨癥加減。隔天1次,連續(xù)服20劑以上。治療91例,治愈48例,占52.75%;有效15例,占16.48%;無效28例,占30.77%。總有效率69.23%。 (6)癲狗:鮮半夏若干,浸冷水半個月,1日換水1次,去除上浮泡沫,以砂鍋煮沸后,立即取出,冷水沖洗淘凈,連續(xù)煮沸3次,曬干研末后裝入膠囊。每粒膠囊含半夏粉1g。視病情及年齡,1日2~3次,每次1~2粒,連服1~2年。治療癲療12例(2一16歲),痊愈5例,顯效5例,無效2例。 (7)重癥肺部感染:半夏、杏仁、艾葉、桂枝、花椒各等量,研為粗末40g,加黃酒適量,足浴(藥液至足背),每次半小時,1日2次,用21天。治療26例,顯效15例,有效9例,無效2例??傆行?2.3%。 (8)頸部淋巴結(jié)炎:生半夏,加陳醋、溫開水調(diào)勻,敷于患處。治療30例,效果顯著。 (9)尋常疣:尋常疣局部溫水泡洗10~20分鐘,刮去表面角化層,79月間鮮半夏洗凈去皮,涂搽初發(fā)疣即可。治療218例,治愈211例,無效7例,治愈率為96.8%。 (10)慢性宮頸炎:半夏洗凈曬干或烘干,研成細(xì)粉。患部分泌物擦凈,用帶線棉球蘸半夏粉適量,置宮頸糜爛面,緊貼創(chuàng)面,24小時后取出。每周上藥1~2次,8次為1療程。因半夏含有刺激性物質(zhì),上藥要小心,防止藥粉撒在陰道壁上。如不慎撒上,應(yīng)立即用生理鹽水棉簽洗去,否則會產(chǎn)生燒灼感,甚至引起水皰。治療慢性宮頸炎患者310例,其中痊愈162例(宮頸糜爛與充血完全消失,肥大縮小);顯效118例(糜爛面縮小1/2以上,白帶減少,自覺癥狀消失);好轉(zhuǎn)23例(糜爛面稍稍縮小,自覺癥狀減輕,白帶稍減少),無效7例??傆行?7.75%。 (11)慢性咽炎:制半夏加食醋浸泡,苯甲醇過濾,口服,治療564例,治愈342例,好轉(zhuǎn)170例,無效52例。 (12)產(chǎn)后尿潴留:生半夏15g,大蒜2瓣,加水少許,共搗爛為糊狀,敷于臍中及關(guān)元穴,上面覆蓋膠布,用熱水袋敷其上方,熱氣入腹,即有便意。有灼痛,則去掉熱水袋。治療產(chǎn)后尿潴留11例,均獲治愈。一般1~2小時即可見效。(13)艾滋病腹瀉:治療18例,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每日1劑水煎服。用營養(yǎng)支持療法。2周為1療程。用2療程,痊愈13例,顯效3例,無效2例。 (14)減輕造影劑不良反應(yīng):半夏、生姜各250g,加水5000ml,文火煎1小時,煎成2500ml,供25個患者服用,在CT增強(qiáng)掃描前30分鐘口服100ml。采用上方預(yù)防腦CT增強(qiáng)掃描不良反應(yīng)各800例,其不良反應(yīng)明顯減少,且止吐效果達(dá)98.7%。 (15)瘧疾:生半夏6g搗爛置于膠布上,于發(fā)作前3~4日貼于臍部。 (16)雞眼:半夏適量研為粉末。用藥前洗凈患處,消毒后用手術(shù)刀消去雞眼的角化組織,使呈凹面,放入半夏末于患處,外貼膠布。 (17)牙痛:生半夏30g搗碎后置于90%乙醇90ml中,浸泡1日后即可使用。用時,以棉球蘸藥液塞于齲齒洞中。 (18)瘰疬:半夏適量洗凈、曬干,研成細(xì)末,置鍋內(nèi),加水煮沸成糊狀。用前,先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潔創(chuàng)面,再把糊劑涂于無菌紗布上,敷患處包扎,每日換藥1次,2~3日即可治愈。 (19)十二指腸炎:半夏、吳茱萸、黃連、厚樸、藿香、車前子、茯苓、陳皮、白術(shù)各10g。加水煎沸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調(diào)兌均勻,分服,每日1劑。 (20)因寒所致的胃脘痛:半夏、陳皮、炙甘草、生姜、白術(shù)各8g,香附、茯苓、山藥、砂仁各5g,干姜12g,大棗5枚。加水煎沸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調(diào)兌均勻,分服,每日1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