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助文人思,茶能通鬼怪。樹下擺茶攤,功夫在茶外。品茗講故事,聊出名著來。 話說清初康熙年間,在淄川蒲家莊柳泉邊路口老槐樹下,有位老師塾先生常常于執(zhí)教之余,在此擺下茶攤,茶攤旁放著幾個小木凳。見有人路過,他連連招呼:“吃茶!吃茶!”“幾文錢?”“不要錢,講故事就好?!边@位師塾先生就是搜奇說異的文人蒲松齡。 聊齋志異 有這等好事,傳聞奇談可以換茶喝,于是眾口相傳,路過的順便歇歇腳,有閑的趕來湊熱鬧。來的都是客,一律茶水招待。茶喝下去,道聽的途說的,稀奇的古怪的,眾多故事七嘴八舌聊起來。蒲松齡時而歡笑,時而詢問,時而沉思,一個話題接著一個話題,賓主輕松愉快。 品茗講故事 中國的茶文化,在唐代、宋代和明末清初形成三個高潮。蒲松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第三個茶文化高潮期。當時,閩南、潮汕、臺灣一帶,民間功夫茶習俗方興未艾,大行其道。蒲松齡所擺的茶攤,泡飲的雖然不是功夫茶,但是也頗費功夫,茶成為媒介,這功夫更多的是花在茶之外。他把聽到的想到的,牢記于心中,回到“聊齋”書房中,記述之、粉飾之,形成文章。他的寫作靈感和創(chuàng)作素材,除了親身見聞和虛構外,有很多是來源自茶攤上的民間傳說故事。如是經歷二十余寒暑,《聊齋志異》方告完成。由此,蒲松齡成為清初杰出文學家,優(yōu)秀短篇小說家。 蒲松齡像 《聊齋志異》是中國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0多篇,它們或者反映民風民俗,或者揭露封建禮教,或者抨擊社會黑暗,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不少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歌頌理想的忠貞愛情。如今,我們拜讀這部名著,字里行間依稀能聞到濃濃的茶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