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軍。由北洋直系軍閥分化演變而來,首領(lǐng)馮玉祥。大革命中,馮在五原誓師,組成國民聯(lián)軍,參加北伐,其部隊發(fā)展到20余萬。中原大戰(zhàn)后,馮軍失敗,部隊解體,但實力尚存,部隊多數(shù)被蔣收編,編成第3路、第13路、第22路、第25路、第26路。黃河以北的部隊則被張學(xué)良改編為東北軍序列第3軍,后改第29軍。抗戰(zhàn)時期編成第2、第3、第33、第39等四個集團軍。解放戰(zhàn)爭時期,新8軍、第96軍、第59軍、第77軍、第113軍先后起義,第八兵團在撤至金門時被譴散,第30軍于太原被殲,西北軍不復(fù)存在。其主要將領(lǐng)在早期有“五虎上將”、“13太保”等。國民政府時期,仍活躍者有宋哲元(“七七事變”時的第29軍軍長)、鹿鐘麟(冀察戰(zhàn)區(qū)總司令)、孫連仲(第6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韓復(fù)榘(第3集團軍總司令)、劉汝明(第2集團軍總司令)、石友三(第39集團軍總司令)等,抗日殉國的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馮安邦等和先后起義加入中共軍隊的季振同、董振堂、趙博生、高樹勛、張克俠、何基灃、魯崇義等均出身該軍。 (1)石友三部。1929年5月,石友三率第24師在河南投靠蔣介石,被任命為討逆軍第13路總指揮。6 月下旬,所部由河南許昌移駐安徽亳縣。11月,石友三出任安徽省主席、津浦路警備司令,所部移駐蚌埠。12月2日,奉命南下廣東的該部在浦口炮擊南京。在各方斡旋下,1931年 1月,石友三被蔣介石任命為河南清鄉(xiāng)總指揮,歸韓復(fù)榘節(jié)制,由蚌埠移駐亳縣。3月,增授 2個師(新編第28、第29師)的番號。4月,隨閻錫山反蔣,在魯西南等地作戰(zhàn)。9月,北渡黃河撤軍河南安陽地區(qū),再次向蔣介石輸誠。10月,被重新任命為第13路總指揮。石截留西北軍、晉綏軍潰兵,擴充至6萬余人。1931年7月,舉兵反抗張學(xué)良,在中央軍和東北軍的圍攻下潰敗,殘部分由張學(xué)良、韓復(fù)榘收編。 1932年,石友三在日本支持下于冀東組織軍隊。1936年1月,被宋哲元委任為北平保安司令。10月,出任冀北邊區(qū)保安司令。1937年9月,所屬部隊編為第181師。次年4月擴編為第69軍。1940年4月,擴編為第39集團軍,轄第69軍(第181、暫編第28師)、新編第8軍(新編第6、暫編第29師)。當(dāng)月,石與日軍簽訂互不侵犯協(xié)議。新編第8軍軍長高樹勛不愿跟從,于12月1日將石綁架,后活埋。1945年7月,暫編第28師番號撤銷。9 月,第69軍番號撤銷。11月,高樹勛率新編第8軍及所屬部隊在河北邯鄲起義。1949年7 月,第181師番號撤銷。 (2)吉鴻昌、張印湘、葛云龍部。1930年中原大戰(zhàn)結(jié)束后,葛云龍部先后改編為新編第16師、第33師。吉鴻昌、張印湘部分別編為第30、第31師。吉鴻昌、張印湘同時分任第22路軍總指揮、第30軍軍長。三個師在豫南參加“剿共”。1931年8月,吉鴻昌解職。同年底,第30師隸屬第30軍。1933 年6月,張印湘改任第42軍軍長(旋被撤職),第30軍劃歸第26路軍孫連仲指揮。1938年 2月,第33師所屬官兵撥入第32師。 (3)孫連仲部。1931年初,第26路軍(轄第25、第27師和騎兵第4師)孫連仲部由山東調(diào)往江西。6 月,所屬第25、第27師組成第17軍。1932年9月,撤銷第17軍、第25師和騎兵第4師的番號,保留第27師和獨立第44旅的番號。1933年6月,第27師與獨立第44旅組成第42軍。1938年11月3日,軍長馮安邦在湖北襄陽遭日軍空襲身亡,該軍番號取消,所屬各師撥歸第30軍。1945年6月,第31師裁撤。1949年12月,第30軍及所屬各師在四川起義??箲?zhàn)期間,孫連仲先后出任第2集團軍總司令、第1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第5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1943年2月,調(diào)任第6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脫離嫡系部隊。 (4)梁冠英部。1930年9月,梁冠英率部投靠蔣介石,被任命為第25路軍總指揮、第31軍軍長,轄第32師、獨立第5旅。1936年5月,梁冠英調(diào)任軍事委員會高參,第25路軍、第31軍番號 撤銷。1943年12月,獨立第5旅與獨立第4旅合并為暫編第4師,1945年4月、7月,第 32師、暫編第4師先后被裁撤。 (5)宋哲元部。1931年6月,第29軍在晉南成軍時下轄兩個師。1932年8月,軍長宋哲元被張學(xué)良推薦為察哈爾省主席。1933年,擴編暫編第2師、第132師。1935年6月,該軍一部移駐北平。10月6日,軍部由張家口移駐北平,其主力逐步開赴平津、河北地區(qū)。12月11日,國民 政府派宋哲元為冀察政務(wù)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接納原西北軍將領(lǐng)石敬亭、高樹勛、石友三等人。至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前,第29軍除原轄4個師外,還擁有騎兵第9師、騎兵第13旅、特務(wù)旅和7個獨立旅;河北、天津、察哈爾等地還成立了若干保安部隊。1937年8月,宋哲元出任第1集團軍總司令。9月6日,第29軍擴編為第59、第77、第68軍和騎兵第3軍等。該部在對日作戰(zhàn)中接連失利,1938年初退至河南鄭州等地。4月,第1集團軍番號撤銷,宋哲元失去對所部的直接指揮。 第59、第77軍長期協(xié)同作戰(zhàn)。1948年11月8日,兩軍在山東嶧縣、江蘇銅山起義。11 月,第59軍未起義部隊編入第115軍,1949年1月10日在河南永城陳官莊地區(qū)被殲滅。3 月,第77軍殘部編成第125軍,旋縮編成第360師。不久改番號為獨立第37師,8月撤銷番號。騎兵第3軍成軍時下轄騎兵第9師等。1938年6月,騎兵第3軍撤銷番號。1940年7 月,騎兵第9師改稱暫編第53師,1944年底撤銷番號。1949年10月,第68軍及所屬各師在福建漳州、廈門被殲,殘部退往金門。 (6)韓復(fù)榘部。1929年5月,韓復(fù)榘率第20、第29師等部在河南投靠蔣介石。1930年初,移駐山東。中原大戰(zhàn)期間擴軍,擁有3個軍和5個師的番號,即第6、第12、第14軍,第20、第22、第29、 第73、第74師。大戰(zhàn)結(jié)束后,保留第20、第22、第29、第74師。1931年8月,韓復(fù)榘收編石友三一部,成立第81師。1932年9月,與膠東劉珍年部為 爭奪地盤而開戰(zhàn)。同年11月,劉部奉命南下,山東遂被韓復(fù)榘一人控制。 1937年9月,韓復(fù)榘出任第3集團軍總司令,所屬部隊為3個軍(第12、第55、第56軍)共5個師(第20、第22、第29、第74、第81師)又1個警備旅。1938年1月,韓復(fù)榘因擅自撤軍被槍決。3月,第56軍番號撤銷,第12、第55軍獨立作戰(zhàn)。1944年10月,第12軍番號撤銷。1949年10月,第55軍在福建廈門被殲滅,殘部縮編為第29師退往臺灣。警備旅先后改稱獨立第28旅、新編第4師,1943年1月18日該師投敵,番號撤銷。 1943年4月,黃埔軍校出身的楊蔚出任第20師師長,1945年7月,第22師撤銷番號。 1949年10月,第74、第81師在福建漳州、廈門被殲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