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培杰/陳創(chuàng)濤 從完帶湯看祛濕 ◎從農田水利看治水挖溝渠 老師用這個完帶湯加味,治愈了不少婦科炎癥、白帶異常的病人。我們該如何來看完帶湯的理法方藥呢?這個《傅青主女科》里的傳世名方,號稱治帶第一方,里面必定有其道法。 (完帶湯加味方:白術 15克、山藥20克、人參 6克、白芍20克、車前子10克、蒼術15克、甘草4克、陳皮10克、黑芥穗10克、柴胡5克。丹參9-15克、菖蒲5-10克、葛根9-15克、川芎3-10克。編者注) 老師說,你們別小看每一個傳世名方,它能傳下來,不單是方子本身有效,而且方子的組成符合道。你們要從日用生活中去體悟這治濕之道,好像《萬病從根治》書里濕毛巾的故事。如果這方子你們能用生活中的現象去解釋,把這個醫(yī)理弄清楚,以后你們再去旁通其他方子,就更有心得了。 那我們該如何從自然界萬象中去解這首完帶湯的治濕之道呢?為何大自然環(huán)境昭示的道理和人體內環(huán)境的用藥之理是對應的呢? 古人講“天人合一”這四個字,可以琢磨一輩子。大凡在人身上用藥的思路,都可以在天地大自然中找到對應的療法。萬物有生必有克,有一病必有一病的治療之法。 好比大自然的濕濁,如何使它們不郁閉在一個地方,變生災患呢?我們可以從一些自然現象中來思考。 第一,溝渠能導水。治水不忘挖溝渠,水濕必須要靠溝渠來通導。學生們曾跟老師去百草園幫唐師傅種蚤休,開墾土地時,唐師傅指點大家,田壟每間隔一米左右,必然要挖一條低洼的溝渠。 大家問唐老師,為什么這樣做?不浪費園地嗎? 唐老師說,這是經驗。有溝渠的田地,下雨后水濕會及時排走,不會浸漬藥物根部,這樣藥物就不會爛根。如果沒有溝渠,水濕漫淹田地,浸漬藥物根部,藥物就會爛根,這藥的收成肯定就少了。 所以開墾良田,必先把水利搞好。水利不好,農業(yè)不穩(wěn),藥草難收。這是耕田種地的老農都知道的道理。對于我們醫(yī)生來說,應該知道要把人體膀胱、腸道排干凈,保持膀胱、腸道的通暢,這和農民種地、藥農種藥首先要開挖水溝、把水利搞好一樣重要。人體的健康和莊稼、藥物的豐收,它們在經營之道上是共通的。 我們再看為何完帶湯里有一味車前子。車前子是什么藥?它可是民間利水消腫、去膀胱濕熱的妙藥,相當于田地里的溝渠,在人體而言,它善于把坑洼的水濕導歸膀胱凈府排泄出去。 ◎從江河泛濫筑堤壩看培土制水 第二,筑堤壩可以防水。為何江河流域在秋冬季水少的時候,國家都會組織人力去修筑堤壩。修筑堤壩用的是什么?是土壤。兵法上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用土來制水,是老百姓都知道的,中醫(yī)把這個道理叫做土克水。 我們看土壤豐厚的地方,水患總是比較少。而土壤貧瘠低洼之處,總是容易出現水災。那如何變水患為水利,唯有把堤防鞏固加厚,使水濕能夠按照規(guī)矩秩序運行,而不會泛濫出來。 對應人體哪個臟腑,是專門主土能夠筑成堤防幫助水濕運行的呢?那非脾臟莫屬了。脾者,主土,治中央,濕傷脾,四季脾旺不受邪。這些都是《黃帝內經》的精辟之語,脾土鞏固了,濕邪、水邪就不敢作亂了。 那么我們再想一想,怎么選藥來補脾土、鞏固堤防呢?這很講究,傅青主看重三味藥,白術乃補脾圣藥;山藥味香,最善于養(yǎng)脾陰;甘草乃和中之國老,更善于坐鎮(zhèn)中央補土,調和諸藥。所以這三味藥在完帶湯里,起到助脾健運、鞏固中土、以防水濕泛濫的作用。 ◎柴火灰的故事 第三,溝渠挖好了,堤防也鞏固好了,可有些縫隙還會漏水,該怎么辦,這時就要用到我們常見的農村生活小常識。少量的水濺到地上,用些柴火灰撒在被濺濕的地上,由于柴火灰很干燥,地上的水迅速被吸干凈了。 這個道理老師在《萬病從根治》書里講過,有一篇叫做《掃地的感悟》,就是講如何清除人體多余的水濕。大水我們用導利筑堤壩,而多余的小水,我們便用這些草木灰把它滲吸干凈。 老師說,他以前住農村的土瓦房,下大雨時,瓦房有些小縫隙會漏水,雨水滴濕了屋內的地面,所以雨停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想辦法將地面弄干。 老師家里最常用最管用的辦法,就是從爐灶里挖一盆柴火灰,撒在地面上,潮濕之處立即干爽。這就是以干土燥土來治水濕的道理。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每次下雨時,農村的土路都會坑坑洼洼,凡坑洼之處必會積水,凡積水之處必會泥濘不堪,影響通行。要讓這些水濕干爽,人們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把那些坑坑洼洼的地方用沙土一填,水濕馬上干了,路也變得干爽了。 那么對應中醫(yī)用藥又該如何選擇呢?有哪些藥可以燥水濕,可以填平所謂地面上的坑坑洼洼?由此我們就可以想到那些燥濕行氣之藥,氣味最雄烈的燥脾濕之藥莫過于蒼術,氣味最平和的燥濕行氣藥莫過于陳皮。陳皮愈陳愈好,它隨升的藥能升,隨降的藥能降,隨補的藥能補,隨瀉的藥能瀉,乃燥濕和中之妙品也。 廣東潮汕地區(qū)的九制陳皮天下聞名,當地人也很喜歡吃。因為平常人有些痰濕,胃部脹滿不適,買這個陳皮,或加姜熬水,或直接含服,白膩的舌苔很快就會退掉,氣機也會順了,這就是陳皮以燥土治濕之功用也。 我們再看陳皮和蒼術兩味藥是什么方子?那可是半個大名鼎鼎的平胃散啊。平胃散,一聽這個名字,就能夠予人無窮想象,為什么?因為這個名字太好了,起得太到位了,把大自然的象和人體的病理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我們看,大自然道路坑坑洼洼,我們用土把它填平就順暢了,水濕就沒有了。平胃散是治什么的?就是專治胃腸中水濕痰飲。胃是什么?是土。就是用土把這胃腸的道路,凡凹陷坑洼之處一一填平。 可見,這兩味藥在完帶湯里獨被傅青主看重,用的就是這個以燥土治濕水的道理。 當然平胃散還有厚樸和甘草,這個方子在南方是很受醫(yī)家喜愛的,是治療很多脾胃濕病的基礎方,道理便完全在這里。 ◎吹風筒把頭發(fā)吹干 第四,我們看濕氣,它通常都是彌漫上、中、下的,前面三點是偏于把中下焦的濕氣消除掉。但如果碰到彌漫在中上焦的濕氣呢,又該怎么辦?《黃帝內經》說,因于濕,首如裹。如果頭部受濕,暈暈沉沉,頭部像被裹住一樣,不清爽又該如何? 這時,我們就可以到大自然中再去取象,領會一下什么叫做風能勝濕的道理。大家都知道,當衣服洗好后,要掛在通風口,而且不能疊在一起,要晾開,風一吹來就干得快。 所以我們看晾衣架都是高高的,為什么?高空中空氣對流得好。就像你把衣服往高空中一提,水濕也往下滴得快,這也是中醫(yī)里欲降先升的道理。我們要排除濕氣,就要先把清陽之氣往上提起來,如同掛衣服的掛鉤把衣服向高處掛。風一吹容易干,水濕也往下滴得快。 而在自然界中,大家可以看到,一場雨過后,哪里的樹木最先干爽?毫無疑問,是山頂的樹木和地面最先干爽。而山谷、山底的地面、樹木就難干爽一些。所以我們越往山頂爬,就越清爽,土地越干,濕氣越少。這在中醫(yī)里叫做高巔之上,惟風藥可到。也就是說,山頂是風氣云集之處,所以濕邪干得快。 故而彌漫在人體中上焦的濕邪,我們就要靠風藥去疏散它們,不然的話,像我們洗好的濕衣服,或者剛洗好的頭發(fā),我們總不能用草木灰去弄干吧,那樣不臟死了。 我們也不會用土壤去把它們吸干,這個叫做一物制一物,地面上的水濕和高空中的水濕,完全是兩種治法,兩般取象。比如剛洗完的頭發(fā),濕漉漉的,要弄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電吹風。因為風能勝濕,高巔之上惟風可到。而且風藥大都偏辛溫,就好像電吹風吹出溫熱的風,烘干頭發(fā)一樣。 而傅青主在完帶湯里就巧妙地選用了兩味藥,一味是柴胡,為疏肝風第一藥,另外一味是荊芥穗,這味荊芥穗更是其他藥不可取代的。它比荊芥沉一些,能降到中下焦去,再借助這股風力,往上面升發(fā)辛散,把濕邪吹干。這兩味風藥勝濕的道理,就好比清風送爽,濕氣自清。 ◎太陽出來,東西容易曬干 第五點也是很關鍵的。我們看大自然中太陽照到的地方,雨濕總是容易干,森林深處太陽照不到的地方,總是陰暗潮濕,很難干爽,所以有句形象的說法叫做日照當空,濕氣自化。 那么在人體,我們要如何把這個日照的象給制造出來呢?五臟里頭誰是太陽,誰是主導呢?毫無疑問,心臟所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五臟六腑之主,它能源源不斷地向四肢百骸發(fā)出能量熱度,就像太陽一樣。 老師說,凡疾病日久,必會累及心臟。心臟功能動力強,疾病就好得快;心臟功能動力不夠,疾病就容易纏綿。心臟就像是一個國家的朝廷一樣,邊疆屢屢遭到外地騷擾入侵,是因為朝廷力量不夠。同樣帶下異常、濕癢,看似體外的問題,實則反映了身體心臟陽氣不夠,所以循環(huán)不好。 那么我們想想有哪味藥是專門補心以助心的呢?毫無疑問,當然是人參類的藥物,平和的屬黨參,作用更強、大補心氣的可選用人參。《神農本草經》說,人參能夠補五臟,安心神,定魂魄。這人參不單對心是一股能量補益,對五臟都有強大作用。就好像給五臟一股陽氣一樣,陽光一旦充足,諸臟腑所管轄之處的濕邪就容易被氣化掉,循環(huán)好了,水濕之患完全可以變?yōu)樗?,為人體所用。這樣氣通血活,陽動濕化,何愁疾病不愈。 老師還會加入葛根、丹參、川芎這頸三藥,其實目的無非就是作用在左寸部,起到加強心腦血管功能、幫助循環(huán)的作用。 完帶湯的基本藥物都在這五方面體現,但是還有一味白芍怎么解呢? 老師說,白芍可以和車前子伍用,這樣利小便不傷陰,本身白芍又能養(yǎng)陰利小便。下焦?jié)袷ⅲ瑥牧硗庖粋€角度反映,也是人體水濕不能被有效利用。如何令它們有效利用?這白芍配車前子就有豬苓湯養(yǎng)陰利水,把水患變?yōu)樗?,充分利用起來的意思?/p> ◎讀大自然這本書 我們從這五個方面認識了完帶湯,就可以知道為何傅青主為婦科圣手,為何《傅青主女科》人人稱道,為何傅青主的這首完帶湯能成為婦人白帶第一方?這首完帶湯理法俱全,道悟很深,是個很完美的治帶思路,更是很全面的治濕之道。它把人體的環(huán)境和大自然的環(huán)境對應起來,天地間運行的氣和人體運行的氣是一致的。 將大自然的萬象取出來對應到人體,可以大開醫(yī)者悟性,將人體內的環(huán)境對應到大自然中,更能挖掘出大自然的神秘之處,所以《黃帝內經》叫做人與天地相參。 人是應該讀書中書,還是應該讀大自然這本書呢?為何那么多醫(yī)者窮究畢生心血,還讀不懂山高海深的典籍呢?人類的這些知識從哪里來的呢?原來都來源于大自然。所以讀書本書是一方面,讀天地自然這本書更能接近真理的真相。 看來我們平常所說的整體觀,強調人體五臟相關,這只不過是狹義的整體觀,真正的中醫(yī)整體觀,便是這種天、地、人三合一,彼此之間,不管從道悟還是從理法來說,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觀。這才是道悟的中醫(yī),才是回歸自然的中醫(yī),才是真正傳統(tǒng)的中醫(yī)。 我們把中藥和方劑,以及各類人體之理,放到大自然環(huán)境中去參悟,使得內證之理和外界之理始終如一,不相沖突,這種中醫(yī)思維方式,我們稱之為人體環(huán)境學。(本文大標題由編者所加) 相關外治法鏈接: 聲明:本公眾號所有調病方法、方子和觀點僅供有緣者參考,如果調治過程中出現偏差,本公眾號概不負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