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書庫 子部 類書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xué)匯編.學(xué)行典 卷一百七十七

 心理咨詢診所 2022-03-22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xué)匯編學(xué)行典

 第一百七十七卷目錄

 孝弟部總論一
  書經(jīng)〈虞書大禹謨 商書伊訓(xùn) 周書微子之命 康誥 酒誥 蔡仲之命 君陳〉
  詩經(jīng)〈小雅斯干 小宛 何人斯 大雅皇矣 下武 既醉 卷阿 周頌閔予小子〉
  禮記〈曲禮上 曲禮下 檀弓上 檀弓下 文王世子 內(nèi)則 玉藻 祭義 坊記 冠義〉
  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 天子章 諸侯章 卿大夫章 士章 庶人章 三才章 孝治章 圣治章 紀(jì)孝行章 五刑章 廣要道章 廣至德章 廣揚名章 諫諍章 感應(yīng)章 事君章 喪親章〉
  周禮〈地官 春官 秋官〉

學(xué)行典第一百七十七卷

孝弟部總論一

《書經(jīng)》《虞書·大禹謨》

帝初于歷山,往于田,日號泣于旻天,于父母,負(fù)罪引慝,祗載見瞽瞍,夔夔齊慄,瞽亦允若。
〈蔡傳〉舜耕歷山往于田之時,以不獲順于父母之故,而日號呼于旻天,于其父母,蓋怨慕之深也,負(fù)罪自負(fù),其罪不敢以為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為父母之慝也,祗敬載事也,瞍長老之稱言,舜敬其子,職之事以見瞽瞍也,齊莊敬也,慄戰(zhàn)慄也,夔夔莊敬戰(zhàn)慄之容也,舜之敬畏小心,而盡于事親者如此,允信若順也,言舜以誠孝感,格雖瞽瞍頑愚亦且信順之,即孟子所謂底豫也。

《商書·伊訓(xùn)》

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于家邦,終于四海。
〈蔡傳〉孝弟者人心之所同,非必人人教詔之,立植也。立愛敬于此,而形愛敬于彼,親吾親以及人之親,長吾長以及人之長,始于家,達(dá)于國,終而措之天下矣。

《周書·微子之命》

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恪慎克孝,肅恭神人,予嘉乃德,曰篤不忘。
〈蔡傳〉微子踐履修舉成湯之道,舊有善譽非一日也,恪敬也,恪慎克孝肅恭神人,指微子實德而言,抱祭器歸,周亦其一也,篤厚也,我善汝德曰:厚而不忘也。

《康誥》

王曰:封,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茲,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
〈蔡傳〉寇攘奸宄固為大惡,而大可惡矣。況不孝不友之人而尤為可惡者,當(dāng)商之季禮義不明人紀(jì)廢,壞子不敬事其父大傷父心,父不能愛子,乃疾惡其子,是父子相夷也。天顯猶孝經(jīng)所謂:天明尊卑,顯然之序也,弟不念尊卑之序,而不能敬其兄。兄亦不念父母鞠養(yǎng)之勞,而大不友于弟,是兄弟相賊也,父子兄弟至于如此,茍不于我為政之人,而得罪焉。則天之與我民彝必大泯滅而紊亂矣。曰:者言如此,則汝其速由文王作罰刑此無赦,而懲戒之不可緩也。

《酒誥》

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車牛遠(yuǎn)服賈,用孝養(yǎng)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
〈蔡傳〉言妹土民當(dāng)嗣續(xù),汝四肢之力,無有怠惰,大修農(nóng)功,服勞田畝,奔走以事其父兄,或敏于貿(mào)易,牽車牛遠(yuǎn)事賈,以孝養(yǎng)其父母,父母喜慶然后可自洗腆,致用酒洗以致其潔腆,以致其厚也。

《蔡仲之命》

爾尚蓋前人之愆,惟忠惟孝。
〈大全〉新安陳氏曰:子能改父之惡而為善,則孝矣。為子而孝,斯為臣而忠,古人云:求忠臣于孝子之門,是惟忠本于惟孝也。

《君陳》

王若曰: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大全〉呂氏曰:令德即孝恭也,令者所以形容孝恭之粹美,孝恭者所以指其德之實也?!∥魃秸媸显唬何┬⒄弑赜眩挥延谛值?,則滅其親之心,非孝矣。詩曰: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子曰:父母其順矣,乎必
兄弟和,而后父母順友之關(guān),于孝蓋如此。

《詩經(jīng)》《小雅·斯干》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尤矣。

《小宛》

宛彼鳴鳩,翰飛戾天,我心憂傷,念昔先人,明發(fā)不寐,有懷二人。
〈朱注〉明發(fā)謂:將旦而光明開發(fā)也。

《何人斯》

伯氏吹塤,仲氏吹篪。
〈朱注〉吹塤吹篪言:其心相親愛,而聲相應(yīng)和也。

《大雅·皇矣》

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
〈大全〉華谷嚴(yán)氏曰:孝弟之道,豈可以偽為哉。因其心而然耳,生而無不知愛其親,長而無不知敬其兄,本于良知良能,豈非因心而然哉。

《下武》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朱注〉言武王所以能成王者之信,而為四方之法者,以其長言孝思,而不忘是以其孝可為法耳,若有時而忘之,則其孝者偽耳,何足法哉。

《既醉》

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朱注〉君子既孝,而嗣子又孝,其孝可謂,源源不竭矣。

《卷阿》

有馮有翼,有孝有德。
〈大全〉疊山謝氏曰:孝于親者,必忠于君。取其孝,正求其忠也。

《周頌·閔予小子》

于乎皇考,永世克孝。
〈朱注〉皇考武王也,嘆武王之終身能孝也。

《禮記》《曲禮上》

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爭。
〈陳注〉溫以禦其寒,凊以致其涼,定其衽席,省其安否。丑同類也,夷平等也。一朝之忿忘其身,則害及其親。故在群眾儕輩之中,一于遜讓。〈大全〉藍(lán)田呂氏曰:溫凊定省所以養(yǎng)體也,丑夷不爭所以養(yǎng)志也。


夫為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故州閭鄉(xiāng)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執(zhí)友稱其仁也。交游稱其信也。
〈陳注〉古之仕者,一命而受爵,再命而受衣服,三命而受車馬,有車馬則尊貴之體貌備矣。今但受三賜之命,而不與車馬同受,故言不及車馬也,君之有賜,所以禮其臣子之不受,不敢并于親也,孝之所該者,大故其稱最廣曰慈,曰弟,曰仁,曰信,皆孝之事也,僚友官同者,執(zhí)友志同者,交游則泛言遠(yuǎn)近之往來者。


見父之執(zhí),不謂之進(jìn),不敢進(jìn);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大全〉嚴(yán)陵方氏曰:見父之執(zhí),于進(jìn)退之節(jié),有所不敢,則一舉足不敢忘親,可知于對問之節(jié),有所不敢,則一出言不敢忘親,可知孝子之行,孰過乎是。


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xí)必有業(yè),恒言不稱老。
〈大全〉藍(lán)田呂氏曰:出必告,反必面,受命于親,而不敢專也。所游必有常,所習(xí)必有業(yè),體親之愛,而不敢貽其憂也。恒言不稱老,極子之慕,而不忍忘也。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概,祭祀不為尸。聽于無聲,視于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懼辱親也。
〈大全〉金華邵氏曰:事親之道,當(dāng)自卑以尊其親,尤當(dāng)自重以愛其身,主奧、中席皆尊者所居;中道、中門皆尊者所由;為概、為尸皆尊者之事。人子皆不敢,當(dāng)既不嫌于逼其親矣,聽于無聲常若親有命,視于無形常若親在前,又不至于違其親,其尊之者,為如何不登高,而下皆愛其身也。


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
〈陳注〉親在而以身許人,是有忘親之心。親在而以財專己,是有離親之志。〈大全〉馬氏曰: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樂于中者,文必稱于外,冠衣不純素,所以文之也。

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大全〉長樂陳氏曰:諾者應(yīng)之緩,唯者應(yīng)之速。以道則唯諾,無以殊以禮,則緩急有所辨,子之于父,弟子之于師,其敬畏之篤,常聽于無聲,視于無形,于其所未召也。常若有所召,則于其召也。敢諾而不唯乎。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大全〉長樂陳氏曰:家無二長,故父前無伯仲之稱,國無二上,故君前無爵位之稱。


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復(fù)故。
〈大全〉王氏曰:父母有疾,而致其憂,此子職所當(dāng)然也。圣人猶必為之,委曲以制禮者,蓋以人情有過、有不及焉,約之以禮庶乎。歸之于中也。

《曲禮下》

子于父母,則自名也。
〈大全〉藍(lán)田呂氏曰:子之名,父母所命,敬親之命,不敢有他稱也。


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
〈陳注〉呂氏曰:君臣義合也。父子天合也,君臣其合也。與父子同其不合也,去之與父子異也。

《檀弓上》

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yǎng)無方,服勤至死,致喪三年。
〈陳注〉饒氏曰:養(yǎng)不止飲食之養(yǎng),言或左或右,無一定之方。子之于親,不分職守,事事皆當(dāng)理會,無可推托。

《檀弓下》

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大全〉長樂陳氏曰:君子之于親,以其所以養(yǎng),則養(yǎng)在志不在體。富者不足矜,貧者不足傷,要在自盡而已。

《文王世子》

庶子之正于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愛,明父子之義,長幼之序。
〈大全〉臨川吳氏曰:善事親之孝,即父子之義也。善事兄之弟,即長幼之序也。睦友子愛,皆孝弟之推睦者,和于族友者,宜于弟子者,慈于子愛者,慈于幼。


公與族燕則以齒,而孝弟之道達(dá)矣。
〈陳注〉燕食主于親,親以齒相序,所以達(dá)孝弟之道也。


慮之以大,愛之以敬,行之以禮,修之以孝養(yǎng)。
〈大全〉馬氏曰:慮之以大者,孝弟仁之本也。孝弟所以示其愛,愛而弗敬,獸畜之也。故愛之以敬,所以行敬之情而曲致者存乎。禮行之不以禮,則直情徑行也。行之以禮,則無所不盡,而養(yǎng)之不可以無其具,故修之以孝養(yǎng)。

《內(nèi)則》

后王命冢宰,降德于眾兆民。
〈陳注〉冢宰掌邦治而治國者,必先齊家降德者,下其德教于民也。孝為德之本,故首言子事父母之道。

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拂髦,冠,緌,纓,端,韠,紳,搢笏。
〈陳注〉盥洗手也,漱滌口也,櫛梳也,縰黑繒韜發(fā)者以縰韜發(fā),作髻訖即橫插笄以固,髻總亦繒,為之以束發(fā)之本,而垂馀于髻后,以為飾也。拂髦振去髦上之塵也。髦用發(fā)為之象,幼時剪發(fā)為之形,此所陳皆以先后之次,櫛訖加縰次,加笄加總?cè)缓蠹喻种冢谥t結(jié)于頷下,以為固結(jié)之,馀者下垂謂之緌,端元端服也。衣用緇布,而裳不同,上士元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也。服元端著韠,又加紳大帶也,搢插也。插笏于帶中,韠以韋為之。古者席地而坐,以臨俎豆,故設(shè)蔽膝以備,濡漬韠之言蔽也。在冕服謂之紱,他服則謂之韠,項氏曰:髦者以發(fā)作偽髻,垂兩眉之上。如今小兒用一帶連雙髻,橫系額上是也。

左右佩用,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
〈陳注〉所佩之物皆是備尊者使令之用,紛以拭器帨以拭手,皆巾也。刀礪小刀與礪石也。觿狀如錐象骨為之小觿,所以解小結(jié)者,金燧用以取火于日中者。

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
〈陳注〉玦射者著于右手大指,所以鉤弦而開弓體也。捍拾也韜。左臂而收拾衣袖,以利弦也。管筆彄其形,制未聞遰刀室也。大觿所以解大結(jié),木燧鉆火之器,晴則用金燧以取火,陰則用木燧以鉆火也。
偪,屨,著綦。〈陳注〉偪詩所謂邪幅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故謂之偪也。綦屨頭之飾即絇也。著猶施也。朱子曰:綦鞋口帶也。古人皆旋系,今人只從簡易,綴之于上,如假帶然。

婦事舅姑,如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衣紳。
〈陳注〉笄今之簪也。衣紳元端綃衣之上加紳帶士,妻之服也。

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線,纊,施縏帙,大觿,木燧,衿纓,綦屨,以適父母舅姑之所。
〈陳注〉箴管箴在管中也??T帙皆囊屬施縏帙者,為貯箴線纊也。衿結(jié)也,纓香囊也。

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痾癢,而敬抑搔之,出入則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進(jìn)盥,少者奉槃,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jìn)之,柔色以溫之。
〈陳注〉痾疥也,抑按搔摩也。溫承藉之,義謂以柔順之色,承藉尊者之意。

饘,酏,酒,醴,芼,羹,菽,麥,蕡,稻,黍,粱,秫,唯所欲。
〈陳注〉饘厚粥酏,薄粥也。芼羹以菜雜肉,為羹也。蕡大麻子。

棗,栗,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薨,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后退。
〈陳注〉飴餳也,堇菜名荁似堇,而葉大榆之白者,名枌免新鮮者,薨乾陳者言堇,荁枌榆四物,或用新或用舊也。滫說文久泔也,瀡滑也,滫瀡滫之滑者也,凝者為脂釋者,為膏甘之滑,之膏,之皆謂調(diào)和飲食之味也。此篇所記飲食珍羞諸物,古今異制風(fēng)土,異宜不能盡曉然,亦可見古人察物之精,用物之詳也。

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
〈陳注〉總角總聚其發(fā)而結(jié)束之,為角童子之飾也。容臭香物也,助為形容之飾,故言容臭以纓佩之,后世香囊即其遺制昧晦也,爽明也,昧爽欲明未明之時。

凡內(nèi)外,雞初鳴,咸盥漱,衣服,斂枕簟,灑掃室堂,及庭,布席,各從其事。孺子蚤寢晏起,唯所欲,食無時。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從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
〈陳注〉慈愛也,謂敬愛其親,故以旨甘之味,致其愛,各從其事者,各治其所,當(dāng)為之事也。晚朝為夕,鄭氏曰:異宮崇敬也。

父母舅姑將坐,奉席請何鄉(xiāng),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少者執(zhí)床與坐,御者舉幾,斂席與簟,縣衾,篋枕,斂簟而襡之。
〈陳注〉將坐旦起時也,衽臥席也。將衽謂更臥處也,床安身之幾坐,非今之臥床也。將坐之時,少者執(zhí)此床以與之坐,御侍者舉幾進(jìn)之,使之憑,以為安臥必簟在席上。旦起則斂之,而簟又以襡韜之者,以親身恐穢污也。衾則束而懸之,枕則貯于篋也。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杖,屨,祗敬之,勿敢近,敦,牟,卮,匜,非馂?zāi)矣?,與恒食飲,非馂?zāi)绎嬍场?br>〈陳注〉傳移也,謂此數(shù)者每日置之,有常處子與婦不得,輒移置他所也。近謂挨偪之也,敦與牟皆盛黍稷之,器牟讀為堥土釜也。此器則木為之象土釜之形耳。卮酒器匜盛水漿之器,此四器皆尊者所用,子與婦非馂其馀,無敢用此器也。與及也及尊者所常食飲之物,子與婦非馂馀不敢擅飲食之也。

父母在,朝夕恒食,子婦佐馂,既食恒馂,父沒母存,冢子御食,群子婦佐馂如初,旨甘柔滑,孺子馂。
〈陳注〉佐馂者勸勉之,使食而后馂,其馀也。既食恒馂者,盡食其常食之馀也。御食侍母食也,如初如父在時也。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應(yīng)唯,敬對,進(jìn)退周旋慎齊,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洟。
〈陳注〉應(yīng)之辭唯為恭噦,嘔逆之聲也。氣乏則欠體,疲則伸偏,任為跛依物,為倚睇視傾視也,洟自鼻出者。

寒不敢襲,癢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褻衣衾不見里。
〈陳注〉襲重衣也,袒與裼皆禮之,敬故非敬,事不袒裼也。不因涉水,則不揭裳,不見里為其可穢。

父母唾洟不見,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浣,衣裳綻裂,紉箴請補綴。
〈陳注〉唾洟不見,謂即刷除之,不使見示于人也。漱浣皆洗濯之事,和灰如今人用灰湯也。以線貫針為
紉。
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閒面垢,燂潘請靧,足
垢,燂湯請洗,少事長,賤事貴,共師時。
〈陳注〉燂溫也,潘淅米汁也。靧洗面也,共帥時皆循是禮也。

子婦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
〈陳注〉子而孝,父母必愛之。婦而敬,舅姑必愛之。然猶恐其恃愛而于命,或有所違,故以勿逆勿怠為戒。

若飲食之,雖不耆,必嘗而待,加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
〈陳注〉嘗而待服,而待皆謂俟,尊者察其不耆不欲,而改命之,則或置之,或藏去,乃敢如己意也。

加之事,人代之,己雖弗欲,姑與之而姑使之,而后復(fù)之。
〈陳注〉尊者任之以事而己,既為之矣?;蚰钇鋭?,又使他人代為己,意雖不以為勞,而不欲其代然,必順尊者之意,而姑與之,若慮其為之,不如己意,姑教使之,及其果不能而后己復(fù)之也。

子婦有勤勞之事,雖甚愛之,姑縱之,而寧數(shù)休之。
〈陳注〉謂雖甚愛此子,婦而不忍其勞,然必且縱使為之,而寧數(shù)數(shù)休息之,必使終竟其事而后已,不可以姑息,為愛而使之,不事事也。

子婦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婦出,而不表禮焉。
〈陳注〉庸用也,怒之譴責(zé)之也。不可怒,謂雖譴責(zé)之而不改也,雖放逐其子出棄其婦,而不表明其失禮之罪,示不終絕之也。

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fù)諫,不說,與其得罪于鄉(xiāng)黨州閭,寧孰諫,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孫,甚愛之,雖父母沒,沒身敬之不衰,子有二妾,父母愛一人焉。子愛一人焉。由衣服飲食,由執(zhí)事,毋敢視,父母所愛,雖父母沒不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父母雖沒,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舅沒則姑老,冢婦所祭祀賓客,每事必請于姑,介婦請于冢婦。
〈陳注〉老謂傳家事于長婦也。然長婦猶不敢專行,故祭祀賓客之事,必稟問焉。

舅姑使冢婦,毋怠,不友無禮于介婦,舅姑若使介婦,毋敢敵耦于冢婦,不敢并行,不敢并命,不敢并坐,凡婦不命適私室,不敢退,婦將有事,大小必請于舅姑,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


曾子曰:孝子之養(yǎng)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yǎng)之。孝子之身終,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馬盡然,而況于人乎。
〈陳注〉樂其心,喻父母于道也。不違其志,能養(yǎng)志也。

《玉藻》

親在,行禮于人稱父,人或賜之,則稱父拜之。
〈陳注〉方氏曰:不敢私交,不敢私受,故也。


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zhí)業(yè)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


親老,出不易方,復(fù)不過時,親癠,色容不盛,此孝子之疏節(jié)也。
〈陳注〉易方則恐召己而莫知所在,過時則恐失期,而貽親之憂,癠病也。疏節(jié)謂常行疏略之,禮而已非大節(jié)也。

《祭義》

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君子生則敬養(yǎng),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
〈大全〉慶源輔氏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乃人之心也。先王能存其心,故父母之容色自不忘于目,父母之聲音自不絕于耳,父母之心志嗜欲自不忘乎。心此固非勉強矯飾之,所能然也,亦致吾心之愛與敬而已。故曰:致愛則存,致愨則著。


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執(zhí)玉,如奉盈,洞洞屬屬然如弗勝,如將失之,嚴(yán)威儼恪,非所以事親也。成人之道也。
〈陳注〉和氣愉色,婉容皆愛心之所發(fā)。如執(zhí)玉,如奉盈如弗勝,如將失之皆敬心之所,存愛敬兼至乃孝子之道。故嚴(yán)威儼恪使人望而畏之,是成人之道,非孝子之道也。

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陳注〉此言愛敬二道,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公明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參直養(yǎng)者也。安能為孝乎。
〈大全〉西山真氏曰:父母之意,未形而能逆之于其先,父母之志已形,而能承之于其后,非深于孝愛。以父母之心為心者,不能諭者,開說曉譬之謂。為人子者,平時能以理開曉其親,置之無過之地,猶臣之事君,格其非心而引之,當(dāng)?shù)酪?。其視有過,而后諫者,功相百矣。故君子猶難之。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涖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zāi)及于親,敢不敬乎。
〈大全〉延平周氏曰:居處莊者,慎其獨者也。能慎其獨,故以之在上。則事君忠,涖官敬以之,在下則朋友信,戰(zhàn)陳勇,非君子之先務(wù),故其序如此。

亨熟膻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yǎng)也,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yǎng),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陳注〉愿猶羨也,稱愿稱揚羨慕也。然猶而也。孝經(jīng)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眾之本。教曰:孝亦此意,言孝為教,眾之本也。其行曰:養(yǎng)行猶用也,言用之于奉養(yǎng)之閒也。安為難者,謂非勉強矯飾之敬也。卒為難者,謂不特終父母之身,孝子亦自終其身也。仁者,仁此者也。凡此字皆指孝而言也。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西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南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北海而準(zhǔn)。
〈大全〉山陰陸氏曰:夫孝出于同然,故推而放諸四海,如此即有不準(zhǔn),是背類反倫者也。


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大全〉嚴(yán)陵方氏曰: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故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
〈陳注〉庶人思父母之慈愛而忘己,躬耕之勞可謂用力矣。諸侯卿大夫士尊重于仁,安行于義,功勞足以及物,可謂用勞矣。博施謂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備物謂四海之內(nèi),各以其職來助祭,可謂不匱矣。此即大孝,尊親之事也。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shù)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數(shù)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yǎng),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陳注〉無人為大,言無如人最為大。〈大全〉馬氏曰:身體發(fā)膚不敢毀傷,所以不虧其體,立身揚名于后世,所以不辱其身,昔曾子啟手足之際,然后釋淵冰之,懼樂正子春門人也,安得而不憂乎。


孝弟發(fā)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軍旅,眾以義死之,而弗敢犯也。
〈陳注〉自朝廷至軍旅,其人可謂眾矣,然皆以通達(dá)孝弟之義,死于孝弟,而不敢干犯也。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學(xué),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大全〉延平周氏曰:先王之于教豈,必諄諄而命之也哉。蓋行禮于此,而人得于彼而不知者,乃教之至也。

《坊記》

子云:善則稱親,過則稱己,則民作孝。

子云: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而不怨,可謂孝矣。詩云:
孝子不匱。
〈大全〉馬氏曰:從命不忿,愛也。微諫不倦,敬也。

子云:睦于父母之黨,可謂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詩云:此令兄弟,綽綽有裕,不令兄弟,交相為瘉。
〈大全〉嚴(yán)陵方氏曰:于父母之黨,猶且睦之,況父母乎。故可謂孝矣。

子云:于父之執(zhí),可以乘其車,不可以衣其衣,君子以廣孝也。子云:小人皆能養(yǎng)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
〈大全〉嚴(yán)陵方氏曰:夫孝,所以事父也。于父之執(zhí),猶且如此,則孝之所及者廣矣。故曰:君子以廣孝也。

《冠義》

成人之者,將責(zé)成人禮焉也。責(zé)成人禮焉者,將責(zé)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zé)四者之行于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后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
〈陳注〉呂氏曰:所謂成人者,非謂四體膚革,異于童稚也。必知人倫之備焉。親親貴貴長長,不失其序,之謂備此,所以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孝弟忠順之行立也。有諸己,然后可以責(zé)諸人,故成人然后可以治人也。

《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fù)坐。吾語汝。
〈注〉人之行莫大于孝,故為德本。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注〉父母全而生之,己當(dāng)全而歸之,故不敢毀傷。

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注〉言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揚后世,光顯其親,故行孝以不毀為先,揚名為后。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注〉言行孝,以事親為始,事君為中,忠孝道著乃能揚名榮親,故曰:終于立身也。

《天子章》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疏〉正義曰:此陳天子之孝也。所謂愛親者,是天子身行愛敬也。不敢惡于人,不敢慢于人者。是天子施化使天下之人皆行愛敬,不敢慢惡于其親也。言天子豈唯因心內(nèi)恕克己,復(fù)禮自行,愛敬而已,亦當(dāng)設(shè)教施令,使天下之人不慢惡于其父母,如此則至德要道之教,加被天下,亦當(dāng)使四海慕化,而法則之。此蓋是天子之行孝也。

《諸侯章》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jǐn)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注〉諸侯列國之君,貴在人上,可謂高矣。而能不驕,則免危也。費用約儉,謂之制節(jié),慎行禮法,謂之謹(jǐn)度。無禮為驕,奢泰為溢,列國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言富貴常在,其身則常為社稷之主,而人自和平也。〈疏〉正義曰:次明諸侯行孝也。

《卿大夫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注〉服者身之表也,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禮法,不敢僭上偪下,法言謂禮法之言,德行謂道德之行。若言非法行非德,則虧孝道。故不敢也,言必守法,行必遵道,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也。禮法之言焉。有口過,道德之行,自無怨惡,三者服言行也。禮卿大夫立三廟以奉先祖,言能備此三者,則能長守宗廟之祀。〈疏〉正義曰:次明卿大夫之行孝也。

《士章》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沗爾所生。
〈疏〉正義曰:次明士之行孝也。士始升公朝,離親入仕,故此敘事父之愛敬宜均,事母與事君以明,割
恩從義也。資者取也,取于事父之行,以事母則愛父,與愛母同取其事,父之行以事君,則敬父與敬君,同母之于子,先取其愛,君之于臣先取其敬,皆不奪其性也。若兼取愛,敬者其惟父乎。既說愛敬取舍之理,遂明出身入仕之行,謂以事父之孝,移事其君,則為忠矣。以事兄之敬,移事其長,則為順矣。長謂公卿大夫言其位長于士也。又言事上之道,在于忠順二者,皆能不失,則可事上矣。上謂君與長也,言以忠順事上,然后乃能保其祿秩官位,而長守先祖之祭祀。

《庶人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jǐn)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疏〉庶人服田力穡,當(dāng)須用天之四時,生成之道也。分地五土,所宜之利,謹(jǐn)慎其身節(jié),省其用,以供養(yǎng)其父母,此則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疏〉正義曰:于此總結(jié)之,則其五等尊卑,雖殊至于奉親,其道不別,故從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其孝道則無終始貴賤之異也。

《三才章》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yán)而治。
〈注〉經(jīng)常也利物為義孝,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若三辰,運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為義也。天有常明,地有常利,言人法,則天地亦以孝為常行也。法天明以為常因地利,以行義順。此以施政教,則不待嚴(yán)肅,而成理也。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dǎo)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注〉君愛其親,則人化之,無有遺。其親者陳說德義之美,為眾所慕,則人起心而行之。君行敬讓,則人化而不爭禮以檢其跡,樂以正其心,則和睦矣。示好以引之,示惡以止之。則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

《孝治章》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注〉小國之臣,至卑者耳。王尚接之以禮,況于五等諸侯是廣敬也。萬國舉其多也,言行孝道以理,天下皆得歡心,則各以其職,來助祭也。

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疏〉正義曰:此說諸侯之孝治也。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疏〉正義曰:此說卿大夫之孝治也。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zāi)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疏〉正義曰:此總結(jié)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孝治也。

《圣治章》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yán)父,嚴(yán)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疏〉正義曰:言圣德之廣,不過于孝。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nèi),各以其職來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疏〉正義曰:前陳周公以父配天,因言配天之事。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yán),圣人因嚴(yán)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yán)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疏〉正義曰:此更廣陳嚴(yán)父之由,言人倫正性,必在蒙幼之年,教之則明,不教則昧。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疏〉正義曰:此言父子恩親之情,是天生自然之道。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疏〉正義曰:此說愛敬之失,悖于德禮之事也。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jìn)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疏〉正義曰:此言圣人,君子則不然也。

《紀(jì)孝行章》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yán),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
〈注〉丑眾也,爭競也,當(dāng)和順以從眾也。

《五刑章》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

子曰:教民愛親,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弟;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疏〉正義曰:此夫子述廣要之義。

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則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疏〉正義曰:此承上莫善于禮也。

《廣至德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注〉言教不必家到戶,至日見而語之,但行孝于內(nèi),其化自流于外。〈疏〉正義曰:此夫子述廣至德之義。

《廣揚名章》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nèi),而名立于后世矣。
〈疏〉正義曰:此夫子述廣揚名之義。

《諫諍章》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dāng)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dāng)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疏〉正義曰:夫子以曾參所問,于理乖僻,陳諫諍之義。

《感應(yīng)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疏〉正義曰:此章夫子述明王以孝,事父母能致感應(yīng)之事。

《事君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jìn)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疏〉正義曰:此孝子在朝,事君之時也。

《喪親章》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薏粋?,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
〈疏〉正義曰:此夫子述喪親之義言,孝子之喪親,哭以氣竭而止,不有馀偯之聲,舉措進(jìn)退之禮,無趨翔之容。

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疏〉正義曰:此言送終之禮,及三年之后,宗廟祭祀之事也。

《周禮》《地官》

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疏〉鄭注云:善于父母,善于兄弟,言于者凡言孝友非直甘殽先奉,昏定晨省而已,謂若禮記祭義云。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國人稱之曰:幸哉,有子若是如此美行,乃為父母兄弟所善。


以鄉(xiāng)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
〈疏〉不孝之刑者:有不孝于父母者,則刑之,孝經(jīng)不孝不在三千者深塞逆源,此乃禮之通教也。不弟即上六行友是也。上文在睦姻之上,此變言弟退。在睦姻之下者,上言友專施于兄弟,此變言弟,兼施于師長,故退在睦姻之下。


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
〈注〉孝德尊祖愛親,守其所以生者也??鬃釉唬何渫踔芄溥_(dá)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在三德之下,三行之上,德有廣于孝而行莫尊焉。

《春官》

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注〉中猶忠也,和剛?cè)徇m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

《秋官》

三曰鄉(xiāng)刑,上德糾孝。
〈注〉德六德也,善父母為孝。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