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閱讀 張岱《蛾眉山》 小閱讀之《蛾眉山》 文/木下客 這里所說的“蛾眉山”并非四川的“峨眉山”,“蛾”字也并非筆誤。 明代晚期,紹興城內有八座山,分別是臥龍山、戒珠山、怪山、白馬山、彭山、火珠山、飽郎山和蛾眉山。其它七座山,游人皆可眼見,而只有蛾眉山“實不見山”。如果有人尋問,當地人便取蛾眉土谷祠臺階下的一塊頑石,來滿足八座山的數目。這頗有點像《石鐘山記》里“寺僧”的做法,雖然“南聲涵胡,北音清越”,但終不得其中之奧妙,也只能博得蘇軾的一聲清笑而已。 天啟六年,張岱常常到老朋友周孔嘉處盤桓。周孔嘉當時居住在著名的古建筑“軒亭”的北側。兩位友人談興頗濃,每每終日。忽然有一日,張岱來到了周家的廚房,卻看到了別樣的情景。 原來周家的廚房依石而建,其“石壁丈余,蒼蒨偪人”。這讓飽學之士的張岱很是驚訝。他便尋問周圍的人為什么會是這樣。有些上了年紀的人便告訴張岱,這便是紹興八山之一的蛾眉山。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家,是學識淵博的大學者。雖然一生遭際坎坷,未曾入仕,但他對后代文學的影響卻是非同一般的。他的祖籍雖然原屬四川綿竹,但出生于山陰,也是一個居華屋,著鮮衣,嘗美食的紈绔子弟??婆e受阻,再加上中年時朝代更替,使得他和當時的很多文人一樣,心生不平但也無可如何了。 他的這篇《蛾眉山》應該是他在明代末期也就是他中年時期的散記,少有人關注。我也是在他的散文選集里偶爾看到。但不知為什么,心馳神往,不能自已。 現代人或許早已沒有了這樣的機緣,因為所有的自然都已人工化了。在導游的唆使下,我們如同魯迅說過的,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著。游覽的樂趣,探究的神秘,無從談起。 張岱雖然沒有質疑當地人,但他的偶然的發(fā)現卻也是學問家的長年積累。鄰居老人說:這就是蛾眉山麓啊,“石皆劈斧皴法,望之如蛾眉一彎,橫黛拖青,渾身空翠”。張岱也沒有“只緣身在此山中”,而是俯之仰之,圍之環(huán)之,“余以梯踞屋脊上,櫛比觀之”,“又向左右鄰緣墻摸索”,“得其寸趾尺麓”。當時張岱一是極口稱贊,“此鼎彝青綠,真三代法物也”,二是大叫稱快,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種“驀然回首”的快樂,我們可想而知。 然而,快樂之余,不免心生“妄想”,亦不免“心之憂矣”?!鞍驳靡蝗毡M伐其墻垣,盡撤其廬舍,使此山巋然孤露,亦宇宙間一大快事?!边@是張岱以為的“妄想”。然而這一“妄想”看來是難以實現的,因為二十年之后,雖然遭遇了戰(zhàn)火,可是緣墻一帶仍然沒有改變。這大概是“天意”使然罷。于是,張岱無奈地感嘆道:奇巒怪石,翠鮮蒼苔,徒與馬浡牛溲兩相污穢,惜哉已矣!于是憂從中來,“世間珍異之物,為庸人所埋沒者,不可勝記”。 一座山而已,一塊山石而已,張岱為何生發(fā)出如此之慨嘆呢?原來張岱家道中落之后,便立志重振,加上明朝覆亡,更讓他有了心憂天下之心。在《越山五佚記》中,曾自比補天石,“志在補天”,以彌縫天下。然而“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終歸是未能實現,于是只得絕棄仕進,發(fā)奮著書,選擇了另外一條人生道路。而此時無意中發(fā)現的蛾眉山的處境,不正好觸及了他內心的苦楚嗎?于是也就有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萬千感慨,而這種感慨,也并非僅僅因為他是一個文人。 這篇文章屬于游記一類散文,體現了張岱此類散文的總體風格,敘議結合,先敘后議,文隨事走,文隨情生,毫無矯揉造作之感。雖然行文整體上承繼的還是唐宋古文的結構思路,但與明清小品文的邈遠幽深毫無二致。平淡中顯不俗,不俗中出變化,讀來饒有趣味,又令人深思回味。 2014/7/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