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力學的世界中,玻恩似乎總是一個被人忽略的人,乍一看,他手上好像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代表。像其他一些人,比如薛定諤有薛定諤方程,海森堡有海森堡矩陣,狄拉克也有狄拉克方程,甚至就連泡利都有泡利不相容原理,而玻恩手上,既沒有方程也沒有原理,這可能是很多人都忽略他的一個原因。(普朗克量子之父,愛因斯坦光電效應,費曼路徑積分......) 不過,細想一下,其實玻恩也有玻恩解釋,整個哥本哈根學派似乎都離不開這個人。 馬克斯·玻恩1882年12月11日出生于德國普魯士的布雷斯勞,今天這地方屬于波蘭。玻恩從小就失去了母親,和冷漠的父親和專橫的外祖父母一起生活。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使得他有些神經(jīng)質,而且略帶一絲憤世嫉俗,總是以一種防御的姿態(tài)與世界相處。玻恩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畢生都在與這種不安全感做著斗爭。 1909年,玻恩獲得了大學留校的資格,后來又在1915年到了柏林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他與愛因斯坦保持了終生的友誼,盡管愛因斯坦非常不認同量子力學的發(fā)展。 量子力學到了海森堡這一輩年輕人手里,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海森堡矩陣力學和薛定諤波動方程在數(shù)學上是等價的,實際上這帶來了一個麻煩。 如果說兩個都是錯的,或者一個對一個錯,那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就在于這兩個都對。雖然它們在數(shù)學上是等價的,但是它們的理論出發(fā)點卻是完全不同的。薛定諤用的是微積分,海森堡用的則是線性代數(shù)。 所謂的微積分,就是連續(xù)的,是建立在一切都是連續(xù)的基礎之上,可是到了矩陣這里,一切又都不一樣了。 在德布羅意眼里,電子是一種波,而在薛定諤眼里,一切都是波。波函數(shù)表示了電荷的密度,盡管電子看上去是個粒子,但其實是一種波。既然是波,那就是連續(xù)的,無處不在的。 然而,玻恩卻不認同薛定諤的看法,他認為,波函數(shù)一定不是描述電荷密度的,而是電子出現(xiàn)的概率。準確來講,波函數(shù)的平方與粒子出現(xiàn)的概率成正比。 說穿了,波函數(shù)描述的是“概率波”。 這可真是,薛定諤不懂薛定諤方程啊,自己弄出來的方程,竟然自己都解釋不了,還需要別人的解釋。 薛定諤聽了直搖頭,因為他和愛因斯坦一樣,對經(jīng)典物理依依不舍。如果波函數(shù)是一種概率波,那么這將顛覆這個世界最基礎的一個東西,就是確定性。而這點,正是愛因斯坦他們這一派所無法接受的。 比如在傳統(tǒng)物理中,一切都是確定的,一輛小車沿直線運動,給定初速度、加速度和受力情況,那么理論上,在未來的任一時刻,我們都能知道它距離出發(fā)的位置以及速度,這些都是確定的。而如今,這一切都不再確定了,下一刻電子會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只能知道個出現(xiàn)概率。 而且,物理學家們所堅信的一點就是可重復性,同樣的條件,同樣的狀態(tài),那么理應獲得同樣的結果??墒窃诹孔邮澜缋?,哪怕其他前提情況都一樣,結果卻不是確定的一致性,而是概率,可能一樣,也有可能不一樣。 在薛定諤和愛因斯坦看來,如果接受了哥本哈根的這一套解釋,那么物理學將徹底完蛋,一切都是概率,因此愛因斯坦才在一次索爾維會議中說:“上帝不擲骰子!”呵呵,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有上帝,他可能會反問愛因斯坦:“你在教我做事?” 順便說一句,在物理學理論、模型或狀態(tài)的語境下,經(jīng)典一詞就是非量子的意思。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經(jīng)典理論,盡管它是在很多量子論的萌芽概念(如玻爾原子)出現(xiàn)之后才提出來的。 之后不久,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也出來了,更是讓整個量子世界顯得撲朔迷離,一切都是不確定的。 而玻恩的這一套解釋,后來就成了哥本哈根詮釋的最主要內容,他也因此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再多說一句,“量子力學”這個詞就是玻恩于1924年創(chuàng)造出來的。 有意思的是,從薛定諤方程出發(fā),我們會得出一些特別奇怪的解,這些解的物理意義則被稱為“量子隧穿效應”。 為什么會有這個效應呢?正是因為概率。 舉個例子,有一個拼夕夕紅包,滿300可以提現(xiàn),意思就是滿300了才可以提現(xiàn),如果沒有滿300,你就不能提現(xiàn),哪怕是有299.99都不行。300這個數(shù)字就相當于一堵墻,將你擋在了提現(xiàn)的外面,這是宏觀世界,你要穿過這堵墻,可以,拿錢出來,只要你上面的錢滿300了,墻就自動開了,你就進去了,300塊錢就到腰包了。 而在量子世界中,你在墻的另一側,就算你一分錢都沒有,也就是穿墻的條件沒有滿足,其實你也可以穿過去,當然,是有一定的概率可以穿過去。 這個量子隧穿效應已經(jīng)在1981年得到了實驗證實,而且,效應在自然界很常見,比如太陽的發(fā)光發(fā)熱,正是因為有量子隧穿效應,太陽才能在溫度不算太高的情況下發(fā)生核聚變。 當然,宏觀世界中,這個隧穿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概率非常低,主要是宏觀物體,包括你我的波長非常大,代入公式一算,無限逼近于零。這也就是說,在宏觀世界中,不要妄想奇跡會發(fā)生,要穿墻,還是得老老實實按照規(guī)矩來,沒有滿300就是不給你提現(xiàn),別跟我扯什么遂不隧穿,還不如邀請好友幫你砍一刀。 在經(jīng)典物理中,不行就是不行,如果車子的牽引力小于靜摩擦力,那它就永遠無法開動起來,天王老子來了也不行。而在量子世界中,哪怕條件不允許,也有一定概率會發(fā)生,天王老子都不知道是怎么發(fā)生的。 你就說量子力學神不神奇吧。 普朗克和愛因斯坦都是量子力學中的奠基人,有趣的是,他們都反對接下來量子力學的發(fā)展,普朗克不接受量子力學中的不連續(xù)性,而愛因斯坦不接受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 實際上,我們這個宇宙都是由微觀粒子組成,因此也是不連續(xù)和不確定的。至于為什么我們會感覺這個世界是連續(xù)而又確定的呢? 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波長太大了。 玻恩后來將量子力學運用到原子組成的晶體上,準備將這些成果寫成一本書。那時候的玻恩年紀也大了,于是將手稿交給了一位來自中國的物理學家黃昆,《晶格動力學》就是這位黃昆補充完成的,而他正是我國固體物理學領域的鼻祖,也是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的室友。 納粹掌權后,玻恩由于有猶太人的血統(tǒng)而逃離了德國,后來加入了英國國籍,與一生的好友愛因斯坦曾一度想建立統(tǒng)一場理論。在內心深處,他很想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聯(lián)系起來,只不過這項工作難度巨大,至今也只有M理論在理論上可以融合,但也只是一種猜想。 1970年1月5日,玻恩去世,享年88歲。 下期:愛因斯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