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萬物發(fā)陳,此時正是“陽氣”生發(fā)的時候,然而陽氣能不能生發(fā)的好,全靠冬天對“精氣”的積聚。 也就是說春天的生發(fā)之機是靠冬天積聚的能量發(fā)出來,所以在春天里得的病,早在冬天就埋下隱患了。 春天養(yǎng)生,夏天養(yǎng)長,秋天養(yǎng)收,冬天養(yǎng)藏,一年四季要養(yǎng)不同的“氣”。 春天是生機起來的氣,所以春天才叫“養(yǎng)生”。 還是先來看看書中的描述:
春三月,養(yǎng)生之道 那么春天的時候是不是只肝氣長其他四臟不長呢?當然不是了,一氣長氣氣長,一氣動諸氣動,牽一發(fā)動全身。 也就是春天生長的時候,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處于生長的狀態(tài),只不過有程度的不同和主副的不同。 那么誰為主呢?肝為主,肝要擔負生長重任,肝主條達,肝主疏瀉,所以說逆之則傷肝。 其實五臟六腑都傷,只是肝傷的更嚴重一些,因為它是生長部門,首先它受到的損失最大。 春天陽氣生不起來,到了夏天陽氣更難以生長,夏天陽氣長不起來,則陰邪相乘。 夏天陰生,陰氣要頂上來了,這個時候陽氣衰了,陰氣就會做亂,所以夏為寒變! 夏天陽氣氣開,氣開則人內(nèi)虛而外實,人容易得拉肚子一類的腸胃方面的疾病。 而且到了夏天人們怕熱,喜歡吃一些寒冷的東西,如果這個時候陽氣不壯的話,會誘發(fā)很多寒性的疾病。 所以說夏為寒病,奉長者少,就是能夠繼承下來的少,就是說沒有春天小苗的生長,夏天想長的更高更壯是不可能的。 夏三月,養(yǎng)長之道 到了夏天,陽氣壯大不起來,陽氣不夠盛大,那么就會損傷心氣。 等秋天陽氣一衰,陰氣襲人體表,就會導致痎瘧一類的疾病。 這里說的痎瘧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指的痎瘧,而是一種寒熱往來、一種外感癥狀。 夏天陽氣盛達于外所以不會得痎瘧,太熱了不可能再受風寒,但夏天容易拉肚子,吃瓜果梨桃等寒涼的東西,加上內(nèi)氣虛所以拉肚子。 到了秋天涼風一發(fā),到了戶外不適,就容易外感風寒導致痎瘧。 夏天衛(wèi)陽不實,不能收引于內(nèi),到了冬天陽氣不能很好的閉藏,生病的人病情就會加重。 秋三月,養(yǎng)收之道 肺是收氣的代表,所以說逆秋氣傷肺。肺氣受傷,氣機不能固外,所以寒氣因此入里,感于肺而傳入大腸。 這里的“飧泄”,可以理解經(jīng)常溏泄,經(jīng)常拉稀,腸胃的寒變,大腸的寒變。 陽氣之所在即正氣之所在,生、長、收、藏,四氣,順之則陽氣固,逆之則陽氣疏。 身體外在陽氣衰,則寒邪感于外;身體里面陽氣虛,則寒邪感于里。 冬三月,養(yǎng)藏之道 到了冬三月,這個時候陽氣在里,藏腎中,所以說失去養(yǎng)藏之道,使腎精受損而傷其腎。 其實五臟六腑皆傷,只是傷腎更嚴重一些。 藏起來的一點精氣,在冬天被耗散掉了,精氣不能生長發(fā)達,這樣就像種子壞掉了一樣。 春天不能長出小苗來,那么春天了就變成了痿厥的癥狀了,陽氣不能開達于外了。 該生不生,該長不長,該收不收,該藏不藏,是為逆亂,如果逆亂了就是違反天時,人身體就要遭殃啦。 希望大家都開始注重自己身體健康,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順應天地氣機,張弛有度的生活,讓自己健康才能更好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想保護的人。 |
|
來自: 為什么73 > 《大千老師德明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