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只殺過兩個人,一個為了我媽媽,一個為了你”怎么去評價一個人呢?僅僅因為坐過牢就要給他定性嗎?這部電影讓我感覺人是最難去評價的,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在你評判一個人之前你知道他經(jīng)歷了什么嗎?很多時候所認為的壞人也不過是被愛傷過后或者說為了追求某種愛而苦苦掙扎..從小遭受家暴的布奇,即使作為一名越獄犯,也要努力為小男孩創(chuàng)造一個完美的世界,兩個沒有感受過父愛的人踏上了一段旅程..從布奇身上,小男孩應該是學到了許多,即使是在逃越獄犯,布奇也會告訴男孩偷東西是不對的,會為了保留男孩心中對愛的信仰而對男孩說他和賣漢堡的阿姨打炮是因為愛她,會讓男孩漸漸的恢復孩子的本性,不要在他媽所謂的信仰壓抑下而活,會教他玩“不給糖就搗亂”,會讓他列下所有他想做的事情的清單,說要帶他去阿拉斯加陪他做..這樣一個在逃越獄犯,對孩子是如此的珍愛,很大程度上我覺得他是在彌補他童年的缺憾,想要把自己沒有感受過的給小男孩,而小男孩恰巧是單親家庭,兩個人一輛車一段路就此成就了布奇短短的一生..看到最后小男孩轉(zhuǎn)身向布奇奔去的那段,完全決堤了,孩子的世界多么純真,“他們想要拿槍崩你嗎?”哭死了....很復雜的一個人,有著陰影的童年、不美好的成長經(jīng)歷,卻在一段旅程中保護男孩純真的夢,這個世界本就是不完美的,但總有人愿意為了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完美的世界。其實感觸最深的除了布奇和男孩之間相互的矛盾感情外,還有就是大人到底該如何對待孩子,真的沒必要因為許多小事去吵孩子,壓抑孩子的天性,就像電影里的一個路人夫婦,女人因為孩子弄臟了丈夫的新車而吵孩子,看這的時候布奇的眼神明顯變了,我感覺他是真想拿槍崩了她,還要小男孩的媽媽,每天告訴男孩該怎么做,不讓男孩玩許多他想玩的,漸漸使孩子喪失了活潑天真的樣子.就像布奇問男孩,不要去管你媽告訴你的鬼東西,我想知道你喜歡玩“不給糖就搗亂”嗎?..所以,希望以后自己有了小孩時,不要變成曾經(jīng)討厭的大人,孩子嗎,就要讓他快快樂樂的,有時候你限制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行為,還有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以此最可愛最天真的本性。 |
|
來自: 夢醉凡醒 > 《凡凡的電影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