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感悟(八十一) 文/王營 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譯文:有人對孔子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不能言善辯?!笨鬃诱f:“何必要能言善辯呢?靠伶牙利齒對付人,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我雖然不知道冉有是否有仁德,但是為什么要能言善辯呢?” 感悟:春秋時期,口才好、能言善辯的人特別吃香,一些在諸侯國之間游說的所謂“說客”“術(shù)士”,有的當了大官,有的身敗名裂。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美中不足的是口才不好。孔子針對當時人們對冉雍的評論,發(fā)表了自已的看法,他認為仁德是第一位的,口才是第二位的,有仁德沒有口才,不失為君子;相反有口才無仁德,只會讓人討厭,最終必然被人們所唾棄。 孔子的這一觀點在當今社會也并不過時,考察一個人有沒有仁德,不僅要聽他說的,更要看他如何做的。有的人可能什么事也沒有做,但口才特別好,喜歡在領(lǐng)導面前花言巧語,能把黑的說成白的,好人說成壞人,謬誤說成真理,這樣的人缺乏最起碼的是非觀念,怎么會有仁德之心呢?因此,做為管理者,要特別小心這種能言善辯、巧舌如簧之人,當一個人在你面前夸夸其談,故意抬高自己、貶損他人的時候,你要實地考察一下他說話的動機以及事實的真?zhèn)危绻f得與事實不符,故意搬弄事非,對于這種人不但要憎,而且要處處小心提防,因為他能在你面前說別人的壞話,同樣也可以在別人面前說你的壞話。 做為管理者,還要特別關(guān)注那些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人,這些人往往不善言辭,不好在領(lǐng)導面前邀功請賞,不喜歡在同事面前表現(xiàn)自己,也恥于與那些勢力小人為伍,所以這些人常常被管理者所忽略。但是,這些人心中往往有堅定的信念和追求,他們不鳴則已,有時候可能一鳴驚人,并非他們沒有口才,他們的口才不是用在邀功請賞、抵毀他人方面,而是用在事業(yè)上。在一個單位里,這類人因為好說實話,胸無城府,往往成為被排擠、被打擊的對象,如果事業(yè)上碌碌無為,他們會自生自滅;如果成績斐然,則又會遭來小人的嫉恨,成為眾矢之的。因此,一個被許多人嫉恨的人,可能是一個不懂人際交往的人,卻不一定是一個沒有仁德的人。 這樣看來,仁德的表現(xiàn)方式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像冉雍那樣,做了不說或者不善于說;另一方面是做了再說,或者是邊做邊說,無論如何,以“仁德”為出發(fā)點的“做”是最重要的,會說不會做,只說不做,或者言過其實、文過飾非,都可能走向“不仁”。 其實,在這一章里,孔子并沒有否定口才的重要性,他只是以冉雍為例子,強調(diào)做人要把仁德放在第一位,行仁德之事,說仁德之言,而不是“巧言令色”,做“不仁”之事,因為“仁德”畢竟還要靠口才來發(fā)揚光大,真理還要靠思辨來戰(zhàn)勝謬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