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語 (弘道)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大學(xué)士紀(jì)曉嵐寫的一副對聯(lián)。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把“忠臣孝子”當(dāng)做人生價值的最高追求,但同時還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叫“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此話是有一定道理,但也未盡然,就看以什么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站在什么角度來看了。從“起點”來看,忠、孝是緊密相連的,“求忠臣于孝子”是也,一個對其父母都不盡孝的人能對君、國盡忠嗎?同理,對君、國不盡忠的人也不會是孝子。從要求上來看,衡量“忠孝”的標(biāo)準(zhǔn)是“盡”,而“盡”在盡力,更在盡心。 你只要盡心盡力去孝去忠了,你就做圓滿了,圓滿了也就“全”了。從結(jié)果來看,并非盡忠就一定要為國家、民族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甚或拋頭顱灑熱血,實際上也未必人人有此機緣,盡孝也并非日夜守護(hù)在父母身邊,而不去干事業(yè)。我覺著真正的盡孝也就是在盡忠,誰說父母不是“君”呢?如果人人都能盡孝,這個國家能不強大嗎?而真正的盡忠也就是在盡孝,誰說國家、君主不是“父母”呢?能為國盡忠不是對父母的最好慰藉和大孝嗎?重在“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在家把“孝”做到極致,在單位把“忠”做到極致,隨緣“盡心”而已。 在《孝經(jīng)》中,孔子是把孝當(dāng)作“至德要道”來推崇的,達(dá)此極致還不是“忠孝兩全”嗎?又,《孝經(jīng)》中子曰:“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可見“立身行道”“事親”“事君”原本就是一回事。 (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