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六鴛鴦館為蘇州拙政園西花園的主體建筑,精美華麗,南部為“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名“卅六鴛鴦館”。這是古建筑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 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宜于冬、春。曼陀羅花即山茶花。北廳因臨池曾養(yǎng)三十六對鴛鴦而得名。 拙政園的鴛鴦館是張履謙(1838—1915)字月階,號樾嘉,又號無垢居士所建。張履謙的父親張肇培(字厚甫)原籍山東濟南府,工手藝,善制扇,擅書畫,來蘇州后先設扇攤于巡撫衙門(即今天拙政園)附近。張履謙同治七年(1868)以吳縣籍考中秀才,入蘇州府學,官至戶部山西司郎中(司長)。光緒三年(1877年)張履謙三十九歲時,以6500兩紋銀購得原迎春坊938號房宅(拙政園西部的汪宅)和花園。當時該園宅已破殘不堪,經過兩年的修葺,到光緒五年(1879年)終于修殘補缺建成,并定名為“補園”。 鴛鴦館作為拙政園補園中的一廳,非同一般,為蘇州園林建筑中翹楚。 鴛鴦館的非凡之處在于: 第一,整個建筑呈方形、南北向,其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角建有四個耳房。這在蘇州園林中是個例。 第二,整個建筑的玻璃窗嵌有菱形藍色彩玻璃,據說是園主人張履謙請清政府駐德公使洪鈞從歐洲購來的。 第三,北廳題匾為“卅六鴛鴦館”,南廳題匾為“十八曼陀羅花館”,前后分別是蘇州清代同治七年狀元洪鈞和同治十三年狀元陸潤庠親筆。且兩位狀元公為兒女親家,蘇州人戲稱之為紅綠狀元。北廳“卅六鴛鴦館”有一楹聯十分矚目,原為晚清名家高邕以詞牌名集句而成:“綠意紅情春風裊娜,高山流水琴調相思”;1984年由林散之重寫為:“綠意紅情春風夜雨,高山流水琴韻書聲”,估計是昆曲不再,所以改了詞。。南廳“十八曼陀羅花館”有一對聯:“迎春地暖花爭坼,茂苑鶯聲雨后新”,原為沈景修所書,現在為胡厥文補書于1984年。 第四,廳北池塘中確曾有鴛鴦卅六對飼養(yǎng),往往可以看到成對成雙的在水中荷花叢中嬉戲。 第五,此建筑為鴛鴦廳格局,南北分為兩個廳,且屋頂用滿軒,全為典型的鶴頸軒。兩廳完全對稱相同,這是與一般的鴛鴦廳明顯的不同之處。彎曲拱形的鶴頸軒不但美觀和隔熱,而且有利于傳播音響,園主愛好文物、書畫,更鐘情昆曲,并聘請昆曲泰斗俞正飛之父、近代昆曲家俞粟廬為首席。俞氏工書法,通金石學,尤擅昆曲。他為張家鑒定書畫,切磋曲藝,兼為其子等拍曲授藝。張家經常在卅六鴛鴦館內舉行曲會,“清潤委婉的曲聲在檀板玉笛伴奏下,飄出窗外,掠過水面,穿入花叢,繞過林木,沿著水廊,順著粉墻,傳遍補園”(引自張岫云《補園舊事》) 除此之外,從東面走廊進鴛鴦館之前,有磚雕篆書門額:“得少佳趣”四字。此字何意?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你可以理解成知足常樂,也可以理解成漸入佳境,也可以理解成主人以少勝多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