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器在中華大地蓬勃發(fā)展,大放異彩,玉器的使用地區(qū)呈北起遼河流域,南至珠江流域,東瀕東南沿海廣大地區(qū)的半月形分布。 分布在這一地區(qū)的崇玉尚玉的部落經(jīng)長期交流、實踐,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形成了各具鮮明特色的玉文化。 紅山文化遺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東北地區(qū)的紅山文化玉器,華東地區(qū)的良渚文化玉器和凌家灘文化玉器,以及受這兩地文化影響,但又保留著自身特色的黃河流域地區(qū)的龍山文化玉器。當然,在其他地區(qū)的不同文化遺址中也有零星的玉器出土。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北京故宮博物院,探尋那些從5000年前走來承載著遠古先民智慧的玉器。 良渚文化 2019年7月6日,我國的良渚文化遺址申遺(《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功!這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主流學術界廣泛認可。 玉神人紋多節(jié)琮,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高32.1厘米,孔徑6.3-7.2厘米。玉琮圖案以橫線截成十一節(jié),每節(jié)均以四琮角為人面部的中心線,以四面凹槽為隔界,雕刻出四個簡化的神人面紋。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見,圓眼及嘴則模糊不清,只是象征性地刻出。在玉琮上端相對的兩側面中部,隱約可見各有一陰刻的帶雙翼紋的符號。 《周禮·春官·大伯宗》載:“以黃琮禮地”,說明玉琮是古時人們禮地的祭器。從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況看,玉琮多置于尸體周圍。 十二節(jié)玉琮,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通高31厘米,大端邊長7.5×7.5厘米,小端邊長6.5×6.4厘米。 玉璧,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外徑22.1厘米,內徑4.2厘米,厚1厘米。 青綠色玉質,玉料斑駁,表面有大量的黃褐色沁斑。玉璧扁平,厚薄不勻,外壁有旋磨痕,也非正圓。器表光素無紋,兩面均有多道線切割痕,內孔壁兩面對鉆,并有臺階痕。 玉獸面紋璜,良渚文化,長20.8厘米,寬8.3厘米,厚0.6厘米。玉獸面紋嵌飾,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高3.2厘米,寬4.8厘米,厚0.7厘米。 此器為傳世古玉,表面紋飾較模糊,有較大面積的赭色斑。器近似梯形,凸面,頂端上凸,中線兩側向后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嵌飾正面為淺浮雕獸面紋,重點表現(xiàn)獸的環(huán)形雙眼及闊嘴。獸面兩側飾前肢,短小,帶爪足。獸面及獸肢上飾細密的陰線回紋。飾件背面有4組通孔,每組孔由兩個斜孔對接而成,孔中可穿繩。 玉錐形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長18.7厘米,寬1厘米,厚0.9厘米。 黃綠色玉質,表面有白色及黃褐色沁斑。呈四方柱形,尾端自然收尖,整體光素,頂端榫處原有對鉆孔,因孔殘斷,已磨去。 玉琮,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通高7.3厘米,內直徑8.9厘米,外邊長11.7厘米。 青綠色玉質,外部已受沁為紅褐色。整器造型內圓外方,分兩節(jié),各陰刻人面紋。人面圓眼,并陰刻出兩尖眼梢,羽冠部分簡化為橫直線。嘴部浮雕,上陰刻回紋。玉琮內壁平直、光滑,陰刻乾隆御題詩一首:“輞頭于古不為重,重以歷今千百年。物亦當前弗稱寶,人應逮后乃知賢。試看血土經(jīng)沈浸,已閱滄桑幾變遷。張釋之言真可省,拈毫欲詠意犁然?!焙笥小拔煨缂鞠挠}”,及“乾”字圓章,“隆”字方章。 玉獸面紋琮,良渚文化,高6.7厘米,口徑8.2厘米,孔徑6.2厘米。紅山文化 大玉龍,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曲長60厘米,直徑2.2-2.4厘米。 其玉料為淡綠色老岫巖玉。龍體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長吻微翹起,有圓鼻孔二,雙目橄欖形凸起,頭頂至頸背有長鬣后披,末端翹起,額及顎下有陰刻棱形網(wǎng)紋。龍軀光素扁圓,背部有一鉆孔,可系繩穿掛。 玉獸形玦,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高15.4厘米,寬10.5厘米,厚4.5厘米。 玦以青黃色玉料制,表面有多處色斑。整體為環(huán)形,一側有一開口,未斷開。開口一端為獸首,另一端為獸尾,獸身屈而成環(huán),頸部有二小孔。 玉馬蹄形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高9.5厘米,上口9-7.1厘米。下口6.9-5.5厘米。器以青色玉料制成,筒狀,表面有蝕斑,下口處呈褐色,略有傷缺,壁較薄,表面光滑。這種玉器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多有發(fā)現(xiàn),一些作品置于入葬者的頭骨之下,截面多呈橢圓形,上口略寬,呈坡狀,下口較平,有的近下口處鉆有小孔。由于作品整體似馬蹄形,故稱馬蹄形器,又有收藏者稱其為發(fā)箍。對于馬蹄形器的功用,研究者們多有推測,或認為是用來束發(fā)的,或認為是仿照骨耒制造的農(nóng)器,還有其它推測。 玉鷹,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高2.5厘米,寬4.6厘米,厚0.4厘米。 玉鷹為青黃色玉材制,片狀,腹部略厚,腹前用陰線界出鷹爪,頭部凸起,嘴尖,雙翅較薄,尾寬,尾及翅上有陰線羽紋。鷹背部有對穿的孔,可穿系繩。 玉鏤雕勾云形佩,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高6.4厘米,長13.7厘米,厚0.75厘米。 玉料為淡黃綠色,一邊有褐色沁。器為長方形玉片,鏤空雕作卷云形狀。四角有卷勾,上端有二凸脊,下端出三凸脊,兩面磨出與內外輪廓相應的淺凹槽,邊緣呈刃狀。上部中間有一穿孔。 玉人獸神像,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高27.7厘米,最寬11.7厘米,厚1.5—3厘米。 青綠色玉質,背面有土斑膠著于玉器之上。整體近似長方形,中部厚,正面略呈微弧,邊緣較薄,并有一定的鈍刃感。整器部分鏤雕,由一人和一獸復合而成,上人下獸。神人頭戴勾云形高冠,身體兩側圍繞著云形裝飾,五官鮮明,三角形鼻凸出,所穿服飾臂膊及后背上飾以網(wǎng)格紋。神人雙手合于胸前,手持一長杖形物,赤腳踏一弧形角狀物。角狀物下有一獸,似熊,呈投降狀伏臥,雙前足伸出。玉像背面是正面紋飾的反面,飾有網(wǎng)格紋和瓦溝狀勾云紋。 玉巫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高14.6厘米,寬6厘米,厚4.7厘米。 黃綠色玉料,身上有大面積鐵褐色沁斑。人像蛋形首,尖下頦,面部窄而前凸,眼睛及嘴部均以陰刻線刻畫。全身赤裸,唯頭上戴一動物頭形的冠帽,動物眼睛圓凸,有兩個豎直的長角,雙耳鏤空。冠帽前緣、人首額頭處有淺刻的網(wǎng)格紋。人像細腰長腿,呈坐姿,上肢彎曲撫于腿上。后頸部有大的對穿孔,可以懸掛佩帶。 凌家灘文化 玉立人,新石器時代凌家灘文化。高9.6厘米,肩寬2.3厘米,厚0.8厘米。 玉料因受沁呈雞骨白色。玉人作立狀,方頭,以陰線方格紋刻劃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須,兩耳垂處各有一圓形鉆孔。雙臂貼胸而抱,十指分開,腕部有陰刻衣紋。束腰上雕出斜紋帶飾。雙腿間有縫隙,雕出腳趾。 玉環(huán),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外徑9厘米,孔徑6.2厘米,厚1.3厘米。 玉環(huán)因沁蝕成牙色,外沿薄,近孔處較厚,剖面近于三角形。此環(huán)造型規(guī)矩,素面無紋,磨制光潤。 玉勺,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長16.5厘米。 勺玉料呈灰白色,局部顏色因久埋而產(chǎn)生變化。此勺出土時斷為數(shù)段。勺形窄而長,頭部似舟,池部為下凹的弧形曲面,勺柄細長,近似片狀,表面下凹,端部略寬,有一孔。 玉雙虎首璜,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長11.9厘米,厚0.4厘米。 璜為較窄的弧形,近于半圓,中部厚,邊緣略薄。璜兩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陰線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極夸張,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繩系掛。 玉刻圖長方形板,新石器時代凌家灘文化,長11.4厘米,寬8.3厘米,厚0.7厘米。 玉板片狀,中部微隆起,邊緣呈階狀凹下。玉板表面飾有陰線琢出的環(huán)形圖案及放射形的箭頭狀圖案。 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長23.7厘米,寬8.7厘米。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較多的自然紋理而形成暗花。斧為長條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狀,斧頂略窄,近頂部有一圓孔。 石家河文化 玉人獸復合佩,新時期時期石家河文化。高8.2厘米,寬4厘米,厚0.6厘米。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狀,鏤雕人獸復合圖案。佩上部為人首,較大,頭部飾一周繩索紋并飾雙鳥形冠,長發(fā)后披,于兩耳側外卷,耳下有佩環(huán)。佩下部為獸首,短而寬,呈橫向的條狀,獸嘴略寬,眼為孔洞形。佩中部為鏤雕的人身與獸身,相互交錯,不易分別。 玉人首,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高3.7厘米,寬4.2厘米,厚1.7厘米。 玉料青白。整體呈梯形,下部略窄,中部凸起,背面凹進。正面刻有凸起夸張但又具象的人面五官:棗核形眼,圓眼珠;三角形鼻高翹,上面琢有陰線紋飾;方形嘴,牙齒外露,并有一對獠牙;邊緣有耳,耳垂部有孔。頭上有冠。冠、頸部、右耳下各有一孔。 碧玉笄,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長11.9厘米,徑1厘米。 碧玉質地,器呈圓錐形,兩端略尖,中間粗。中部有一穿孔。通體光素無紋飾。 龍山文化 三孔玉刀,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長49.1厘米,寬5.9厘米,厚約0.1厘米。 刀玉料呈墨綠色,長方形薄片狀,背平直,刃部內凹,一端為方形,另一端略窄。玉刀的一面光滑細亮,另一面較粗糙。此類玉刀在陜西龍山文化遺址中已有發(fā)現(xiàn),陜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出土的這類玉刀所用玉材及加工方式同這件作品非常相似,玉刀具有開片薄、刃部鋒利、鉆孔標準等特點。 玉三孔鏟,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長27厘米,寬16厘米,厚0.8厘米。 鏟為梯形,青黃色玉料,有較重的赭色斑。片狀,寬端有刃,刃自兩面磨出,窄端中部有一孔,旁有二孔。鏟的表面光滑,造型規(guī)整,邊線平直,表現(xiàn)出較好的加工技術。 玉牙璋,新石器時代陜西龍山文化,長27.4厘米,最寬5.7厘米,最厚0.7厘米。 玉已受沁為黑褐色,通體光素,首端刃部內弧,鋒利。近刃部打磨內凹。柄部兩側各出一小齒牙,柄端一孔,單面鉆。 玉獸面紋圭,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長20.8厘米,寬6厘米,厚1厘米。 玉質已受沁成牙黃色,間有褐色斑。長條形,一端略寬,有刃,另一端鉆有二孔。器兩面刻畫有獸面紋飾,兩面紋飾不同,但均為手工刻畫而成。 玉刀,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高28厘米,寬6.4厘米,厚1.1厘米。 表面呈黃色。長方片狀,一側及下端斜收有銳刃,另一側飾有兩單向穿孔。 崧澤文化 玉璜,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高5.2厘米,長10.6厘米,厚0.3厘米。璜玉料材質較好,黃褐色,較薄。近似半圓形,直弦,中部下凹,兩側各有一孔,底部兩角略向外伸。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對玉料開片時留下的切割痕,這類切割痕在新石器時代玉器上時有出現(xiàn),從痕跡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線切割的剖料方法。玉片厚度約0.3厘米,表明當時玉料開片技術已達到一定的水平。作品呈不規(guī)則的半圓形,兩角外伸,說明此璜并非由圓形玉器切割而成,可能是以長方形或三角形玉片磨成。 興隆洼文化 玉玦,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徑4.1厘米,孔徑1.5厘米,厚0.7厘米。 玉受沁為雞骨白色,但透過燈光可見黃綠色的玉質。器為圓形,一側有一缺口,兩側的邊緣呈刃狀。通體光素無紋飾。 其他新時期時期 玉獸面紋圭,新石器時期晚期,長21.8厘米,寬5.5厘米,厚0.9厘米。玉料表面經(jīng)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長,一端略寬,有刃,另一端有一孔。圭兩面皆有紋飾,一面中部為陰線獸面紋,獸面的上、下方分別飾陰線繩紋及成組的凸線,另一面的主體紋飾同前一面大體相同,下方有一組凸線構成的變形獸面紋。目前為止,考古發(fā)掘中尚未發(fā)現(xiàn)有類似凸線紋飾的玉圭,對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學者多有推測,一些學者認為,玉圭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作品。 玉鷹攫人首佩,長9.1厘米,寬5.2厘米,厚2.9厘米。 佩玉料呈青黃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狀,邊緣略薄,兩面圖案相同。作品上部為一只展翅之鷹,鷹頭側轉,雙爪下垂各抓一人首。作品為鏤雕,鷹身上的一些裝飾紋用凸起的線條組成,這些工藝同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藝類似。 玉環(huán),新石器時代,外徑9.6厘米,厚0.4厘米。 玉為淡綠色,有黃褐色沁斑。器斷為三截,粘接而成,為不太規(guī)則的圓形。扁圓環(huán)狀,邊緣呈刃狀,通體光素無紋飾。 玉鑿,新石器時代~商,長14.2厘米,寬2.9厘米,厚2.3厘米。 玉質原為碧綠色,已受沁為褐色。一端有刃,刃部有豎向的打磨痕及磕缺。 玉斧,新石器時代,長22.2厘米,寬7.3厘米,厚1.1厘米。 碧玉質,玉器表面有紅褐色沁及白色沁。下邊刃有磕缺。一端一孔,表面拋光。 青玉鉞,新石器時代,最長22.2厘米,最寬16.2厘米,厚0.3厘米。 黃綠色玉質。整器光素,呈斜梯形,表面有白色及褐色沁斑。上端有兩孔,一面有明顯的線切割痕。 青玉環(huán),新時期時期 石鑿,新石器時期 青玉勒,新石器時期 玉三角形片飾,新石器時期 主編:大寶嬌 責編:大寶嬌 美編:大寶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