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吾之堂兄患膀胱癌因醫(yī)治無效去世。享年七十二歲。用侄子的話說是“爹是人好命不好,操心勞累苦一生?!背Q哉f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在治喪撰寫訃文時發(fā)現(xiàn)漢字文化不僅博大精深,而且漢字信息量之大、詞匯之豐富令人折服。
用漢字表達同一種意思,根據(jù)不同的場景和語境,可以找出許多詞匯,人們根據(jù)詞匯在用法上的細微差別,完全能夠讀懂其深層含義,這是世界上大多數(shù)文字所無法比擬的。
就拿表達去世之人的壽數(shù)所用的詞匯來說,常用的有享年、終年、壽年、卒年、存年、得年、英年、亡年、歿[mò]年,等等。
這些詞匯雖說都屬于敬辭,但在禮教文化上則必須根據(jù)死者的身份地位來使用,否則,就會讓人貽笑大方。
中華民族歷來被稱作“禮儀之邦”,是因為中華民族把禮看作是修身養(yǎng)性的根本,它可以讓人們自覺地走向文明。
儒家把人們生活中的禮儀總結(jié)為五種模式,俗稱“五禮”,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省略、)嘉禮。
吉禮被稱作五禮之首,指人們在各種祭祀活動中所遵循的禮儀制度。
兇禮跟喪葬、災(zāi)難有關(guān),是為了哀悼不幸之事而制定的禮儀制度。
嘉禮跟喜慶有關(guān),是婚嫁、宴請、朝拜、慶典等活動里遵循的禮儀。
“五禮”中的大部分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時至今日,絕大部分都在民間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構(gòu)成了中華民族基本的禮儀結(jié)構(gòu)。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世上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人在去世后,親人們都會穿白戴孝,為其舉辦喪禮,好讓逝者體體面面地告別人世。
在舉辦喪禮時,卻有一套十分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通常人們把不同的人劃分為不同的等級,不同的人在去世后所用的敬辭完全不一樣。
如書面訃告的字數(shù)大多在100字以內(nèi),體現(xiàn)出簡明、嚴謹、莊重的特點。長輩的訃告用白色的紙,晚輩的訃告則用黃紙,有些訃告紙張四周有表示哀悼用的黑色邊框,在形式感上顯得更加莊重。
在交代壽數(shù)時,通常要用享年、終年、壽年、卒年、存年、得年、英年、亡年、歿年等詞匯。
享年是一種尊稱,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屬于褒義詞。德高望重的、對社會貢獻大的人,在去世時通常用享年。
“歿年”應(yīng)用在非正常死亡(病故或意外去世)之人的訃告里。
“終年”也是訃告里常用的詞匯,意思為人在去世時生命終結(jié)的年齡。用在訃告里,是一種很客觀的說法,屬于中性詞,只陳述生命的狀態(tài),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使用寬泛,適用于各個年齡的逝者。如果在寫訃告時,對其它敬辭的用法把握不準(zhǔn),一般可以用“終年”一詞,則不會出錯。
跟“終年”的用法相近的有“卒年”和“亡年”,大體上都是指代生命終結(jié)的年齡,不帶什么感情色彩,只陳述這個事實。
而壽年、得年、存年的用法相似,都是文雅的措辭,都代表去世之人獲得的陽壽的年限。
不過,“壽年”常用在去世時年歲長的人身上,給去世的老壽星發(fā)訃告時,人們都喜歡用這個詞匯,通常以晚輩的口吻發(fā)出。一般情況下,70歲以上的人去世后,才能用壽年。
去世時年紀較輕的人通常用“得年”或“英年”,45歲以下去世的人,用這個詞匯較為妥當(dāng)。
雖說“存年”跟“得年”、英年”的含義基本相近,而年長的逝者絕不能用。
從古至今,“死者為大”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喪禮都十分重視,并會對死亡賦予莊重的儀式感和文化寓意,用以維護公序良俗和世道人心,對傳承和發(fā)揚禮樂文明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