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fā)現(xiàn)有不少人喜歡亂吃中成藥。 可能覺得中成藥不像西藥,必須要處方開具,“副作用小”,看看主治說明書大差不差,再看看別人吃得好,就自己拿來吃了。 “湯者蕩也,丸者緩也”,中成藥雖然一般是丸藥顆粒劑,藥力不及湯劑迅猛,一般是治療慢性病的,但也要講究辨證和對癥。 比如最近有一個朋友,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征,服用過達英治療,未堅持,效果不好。看別人月經不規(guī)律,吃定坤丹后月經多了些,就學著人家吃定坤丹,結果沒有療效。 所以說藥啊,不能亂吃。 就像提起“補腎”就只知道吃“六味地黃丸”一樣。其實補腎有很多方子,左歸右歸,五子衍宗,八味腎氣丸等等。每個方子都對應不同的辨證和情況,人講究個性,中藥方也一樣,每個方子區(qū)別于其他方子的特別之處,就是使用該方子的要點。 今天來說說治療脾胃病的四個常用中成藥:歸脾丸,健脾丸,香砂養(yǎng)胃丸,附子理中丸。
光聽名字很難分清楚,什么歸脾,健脾,養(yǎng)胃,理中,不都一個意思嘛。 中焦即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位置上主要包含脾胃,主消化水谷,化生氣血,理中丸的“理中”,即“理中焦”,也是治脾胃。 先說香砂養(yǎng)胃丸,來自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中的香砂養(yǎng)胃湯。 【組成】木香,砂仁,白術,陳皮,醋香附,枳實,豆蔻,姜厚樸,廣藿香(理氣燥濕),茯苓,半夏,甘草 ,生姜、大棗。 【功效】溫中和胃 【用法】口服,一次8丸,一日三次 【適應癥】用于胃陽不足、濕阻氣滯所致的胃痛、痞滿,癥見胃痛隱隱、脘悶不舒、嘔吐酸水、嘈雜不適、不思飲食、四肢倦怠。用于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及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健脾丸,又稱人參健脾丸,出自汪昂《醫(yī)方集解》。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山藥、陳皮、木香、砂仁(理氣化濕)、炙黃芪、當歸、酸棗仁、遠志。 【功效】健脾益氣,和胃止瀉。 【用法】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 【適應癥】脾胃虛弱所致的飲食不化、脘悶嘈雜、惡心嘔吐、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 歸脾丸又稱人參歸脾丸,出自薛己《正體類要》。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蜜炙)、黃芪(蜜炙)、木香、當歸、遠志、龍眼肉(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酸棗仁。 【功效】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用法】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適應癥】用于氣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黃,月經量少,色淡。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附子,人參,干姜,甘草,白術。 【功效】溫陽散寒,止瀉止痛。 【用法】蜜丸每次1丸,一日2次。 【適應癥】脾胃虛寒,食少滿悶,腹痛吐利,脈微肢厥,霍亂轉筋,或感寒頭痛,及一切沉寒痼冷神經衰弱,缺鐵性貧血。 脾為后天之本,在中醫(yī)理論里不僅主運化水谷,也是氣血生化的來源。 歸脾丸側重于補氣補血(黃芪,當歸,龍眼肉),“歸脾”,歸的是脾的“統(tǒng)血、生化氣血的功能”,側重于治療心脾血虛而不養(yǎng)神引起的睡不好覺、吃不好飯、心慌乏力,健忘等,還有一些出血性疾病,如月經量多色淡,便血等。 健脾丸側重健脾理氣和胃本身(山藥,陳皮,砂仁),“健脾”,健的是脾胃運化功能,脾胃虛弱所致的飯后胃脘部脹滿,吃不下飯,面色萎黃,消化不良,乏力倦怠,大便偏稀等癥狀,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香砂養(yǎng)胃丸中含有大隊理氣燥濕藥(木香、砂仁、白術、茯苓、豆蔻、廣藿香、姜厚樸),常用于溫陽不足及氣滯濕阻引起的不思飲食、脘腹脹痛的消化不良,常作為臨床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輔助性治療藥物,理氣燥濕化痰之力較強,適合舌苔較膩的患者,一般服用2周左右即可見膩苔減輕。 附子理中丸側重溫陽(附子、干姜),用于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病癥。其中附子、干姜性熱,溫中散寒力量強,尤其適合素體陽虛的病人,手足冰涼,肚皮冰涼,容易受涼打嗝的人可以服用。 這四種丸藥我都吃過,比較適合我自己的是附子理中丸和香砂養(yǎng)胃丸,對癥了療效很好。 尤其是香砂養(yǎng)胃丸的化膩苔效果真的不錯。常作為膩苔患者或慢性胃炎患者治療其他病時的輔助用藥,每日飯后8粒,一日3次,能起到一個化脾胃濕邪使食物、藥物更好吸收的效果。 而且香砂養(yǎng)胃丸目前臨床應用也越來越廣,科研前景也很好,有很多治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研究,合服用胃復春片等等,讓人非常欣慰。 期待更多中醫(yī)名方在未來臨床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公眾號:弗蘭克愛吃魚,公眾號ID:frank2fish 懂點命理更懂養(yǎng)生的中醫(yī)外科學碩士,關注我,獲得更多中醫(yī)養(yǎng)生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