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小史(五)|隋唐時期的酒令文化 文:枯木 (續(xù)上) 自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下詔解除酒禁,取消榷酒,免征酒稅,一直延續(xù)到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又開始“定天下酤戶以月收稅”時止,長達近兩百年開放飲酒和釀酒的政策,使得隋唐時期的飲酒文化,從貴族士大夫階層完全傳遞到鄉(xiāng)野村落,也使得酒令文化迅速普及并花樣翻新,因而涌現(xiàn)出了許多新的酒令形式。 縱觀隋唐酒令文化,有幾個特點,第一,酒令禮儀越來越規(guī)范具體;第二,藏鉤射覆、樗蒲投壺依然是宴樂主流;第三,士大夫宴飲出現(xiàn)諸多雅令,諸如聯(lián)句、賦詩、小令、籌令、鬮令等;第四,出現(xiàn)手勢令、擊鼓傳花、繞口令等新酒令形式。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介紹。 一、酒令禮儀規(guī)范具體化 中唐皇甫松撰著的《醉鄉(xiāng)日月》是流傳至今最早系統(tǒng)介紹酒令文化的書籍,記錄了當時酒事、酒儀、酒類、酒品、酒令、酒俗等習俗文化,從中可以略窺唐人飲酒之風貌,我們擇其和酒令有關(guān)的略作介紹。 1、酒令官分為明府和錄事數(shù)人 (觥) 唐代飲酒,除了提前就約好的主賓數(shù)人,到了宴席上,還要從中選出明府、律録事、觥録事三人,負責維持飲酒行令秩序。而這三者是從先秦時期宴飲文化中的觴政、酒監(jiān)以及漢魏時期的酒令、酒吏監(jiān)督飲酒的臨時官職等演變而來。 1)明府: “明府”是漢魏以來對郡守牧尹的尊稱,唐代多指縣令。由于宴飲相當于一個小團體,需要選出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總維持秩序,因而戲稱“明府”。《醉鄉(xiāng)日月》指出:“明府之職,前輩極為重難。蓋二十人為飲,而一人為明府,所以觀其斟酌之道”,明府是眾人當中官職高和序齒最高的,主要負責糾察眾人和錄事違律的申訴,具有完全權(quán)威。 2)録事: 録事原本是三國時期諸將軍府開始設(shè)置的掌管文書、勾稽缺失的書記官。到了唐代,士子們參加科舉中舉后舉辦曲江宴上,由進士們共同推舉的督酒人,是具體掌管宴飲進行的執(zhí)行人。諸如五代時期王定保撰著的《唐摭言·卷三·散序》記載:“其日狀元與同年相見后,便請一人為録事,其馀主宴、主酒、主樂、探花、主茶之類”。録事分為律録事、觥録事(罰録事),有時一人兼任兩職。 (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 唐代鎏金銀籠) 3)律録事: 《醉鄉(xiāng)日月》記載:“夫律錄事者,須有飲材。飲材有三,謂善令、知音、大戶也。”(唐代王建《書贈舊渾二曹長》:“替飲觥籌知戶小,助成書屋見家貧”。酒量大者,謂之大戶,酒量小者,即是小戶。)意思是律録事必須是懂得酒令、了解音律、酒量大的人。律録事需要準備“籠臺”(也叫籠籌),籠臺是用白銀打造的酒令籌具,里面有二十只令籌、二十令旗、二十令纛(令旗和令纛,形如旗狀或纛狀的令籌,謂之罰籌,有如軍中之令箭?,F(xiàn)代發(fā)掘的考古文物“論語玉燭”為五十只令籌)。律録事的主要職責除了提供酒令籌具,還負責出令、記錄違令以及罰令。 4)觥録事: 負責對違律令的人進行罰酒的人,要求執(zhí)法必嚴,《醉鄉(xiāng)日月》:“觥錄事宜以剛毅木訥之士為之”。觥録事也叫罰録事,主管執(zhí)法,如《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有:“崔沆及第年為主罰録事”。元稹《黃明府詩》序有:“小年曾于解縣(山西運城)連月飲酒,予常為觥録事。曾于竇少府廳中,有一人后至,頻犯語令,連飛十二觥,不勝其困,逃席而去?!?/p> 2、宴飲程序 (唐代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 從《醉鄉(xiāng)日月》記載來看,唐代宴飲,首先確定主賓宴飲人等,定好日期,準備筵席。然后主人請人擔當律録事,負責提供酒籌、出令。在席上選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擔任明府,總執(zhí)法(如果是進士,則按照科舉先后;如果是一般鄉(xiāng)紳,則序齒);同時指出律録事,選出觥録事。 宴飲開始,律録事將酒籌器具放置酒筵上,宣布酒令規(guī)矩?!蹲磬l(xiāng)日月》記載“大凡初筵,皆先用骰子,蓋欲微酣,然后迤邐入令”。因而一般宴飲先是搖骰子,也稱為“骰子令”,依據(jù)搖出的結(jié)果飲酒(具體玩法眾多,就不贅述)。 酒酣以后,然后開始行酒令,對于違令者,律録事判斷誰犯令或違令,觥録事則將令籌、令旗、令纛分別放置到犯令人前,明府斟酒,罰其飲酒。犯令人舉旗飲酒,不允許耍奸使滑,滴酒加罰,由觥録事監(jiān)督。一直到酒籌發(fā)完或者酒令行完。倘若其中有人認為執(zhí)法不公或者違令不糾,可以向明府申訴,由明府進行總監(jiān)督。 3、選擇酒徒 《醉鄉(xiāng)日月》記錄,當時宴飲,人們喜歡選擇八種酒品優(yōu)良的酒徒,大致為遵令、善飲并且能讓大家共同愉悅之人。而對于三種人則下次不予邀請,大致為“拒潑”(來而不飲、偷潑倒酒)、“逃席”(宴飲中間逃跑)和“使酒”(耍酒瘋)之人,認為這些人品質(zhì)低劣,稱之為“害馬”。 4、小結(jié) 從以上可以看出,唐朝士大夫之間舉辦宴飲,從選擇宴飲對象,準備酒筵器具,到酒令監(jiān)督等,儀式流程非常規(guī)范,而且在宴飲過程中執(zhí)法森嚴,儼然把酒局當成審視觀察人品的一個交流場合。 二、藏鉤射覆、樗蒲投壺依然是宴樂主流 藏鉤射覆、樗蒲投壺是先秦就有的酒令文化,到了唐代依然是貴族士大夫行酒令的主要娛樂方式,這從當時眾多詩詞中可以看出端倪。諸如高適《鉅鹿贈李少府》:“投壺華館靜,縱酒涼風夕”。李白《梁甫吟》:“帝傍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登邯鄲洪波臺置酒觀發(fā)兵》:“擊筑落高月,投壺破愁顏”。杜甫《江陵節(jié)度陽城郡王新樓成王請嚴侍御判官賦七字句同作》:“杖鉞褰帷瞻具美,投壺散帙有馀清”。 晚唐李商隱的《無題》有:“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唐末前蜀花蕊夫人徐氏有《宮詞》:“摴蒱冷澹學投壺,箭倚腰身約畫圖;盡對君王稱妙手,一人來射一人輸”。等等諸如此類,詩詞頗多,都說明當時不但延續(xù)傳統(tǒng)酒令方式,而且更加盛行。 三、唐朝開始盛行雅令 隋唐時期朝廷非常重視知識教育和人才選拔,隨著科舉制度和文化教育的興起和隆盛,唐朝文化繁榮,達到鼎盛,文士才子不斷涌現(xiàn),車載斗量,星輝燦爛。文士們延續(xù)了魏晉南北朝以文宴飲的習俗,酒酣之余,吟詩作賦,歌詠感嘆,于是,涌現(xiàn)出了諸多文雅的飲酒方式,酒令文化中的雅令得以成熟和完善。 1、聯(lián)句詩 聯(lián)句可以追溯到漢代“柏梁詩”,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春,起造了一座柏梁臺。為了慶祝,漢武帝在柏梁臺大宴群臣,漢武帝與群臣26人,各詠其職為句,同出一韻,從此文學史上出現(xiàn)了第一首連句體的《柏梁詩》。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有不少皇帝和文人沿用聯(lián)句形式作詩,不過并不太多。 到了唐朝,隨著唐詩的興隆,聯(lián)句形式非常適宜宴飲場合,一則表現(xiàn)才華,再則可以罰酒行令,因而聯(lián)句成為酒令形式之一,在唐朝迅速風靡?!度圃姟返诙啪硭珍浀娜锹?lián)句詩,從李白、杜甫起,有顏真卿、顧況、皎然、白居易、劉禹錫、韓愈、孟郊、段成式,直到皮日休、陸龜蒙,從開元、天寶至唐末,聯(lián)句的風氣一直延續(xù),可知聯(lián)句詩特盛于唐代。不過因為聯(lián)句詩為應(yīng)景之作,屬于酒令游戲之一,因而大多缺乏意境和內(nèi)涵,其中佳作較少。 2、即席賦詩 即席賦詩,酒令文化的一種,源自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士們飲酒時以詩會友,相互交流。到了唐代延續(xù)了這種文化交流方式,并且由于唐詩流行,因而在宴飲過程中,文士們相互吟詩作賦相贈,或者由主人定下題目,眾賓客作詩相比較,以顯示才華。 即席賦詩相比聯(lián)句,雖然在韻上沒有一定的強制要求,不過因為是即席創(chuàng)作,有感而發(fā),考驗的是敏才,因而涌現(xiàn)出了諸多杰作。關(guān)于此類典故記載非常多,最為著名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王定保的《唐摭言》記載,洪州都督閻伯嶼本來想讓自己的女婿出名,因而提前打好底稿,在第二天大宴賓客時即席賦詩,沒想到王勃沒有推辭,創(chuàng)作出了著名的駢文的《滕王閣序》,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千古名句,使得滿座大驚,閻都督感嘆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 另宋代計有功撰著等等《唐詩紀事·卷六十五·韓偓紀事》記載,晚唐著名詩人韓偓(小字冬郎),十歲即席賦詩,讓滿座賓客大驚,李商隱讀后連夜吟詠,感嘆萬分,于是賦詩一首相贈:“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3、鬮令 鬮令,就是抓鬮賦詩的酒令方式。源自曹魏時期的即席賦詩,不過更加有難度。那就是先用紙條寫上韻字,然后抓鬮,依照鬮上的字韻創(chuàng)作詩詞,這需要相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敏捷才能,相比即席賦詩更要難作。晚唐詩人唐彥謙的《游南明山》有:“鬮令促傳觴,投壺更聯(lián)句。興來較勝負,醉后忘爾汝。” 4、籌令 籌令,也叫“觥籌”、“酒籌”、“籠籌”、“籠臺”等等,酒令的一種,即從籌筒中抽出已經(jīng)制作好的令籌,依據(jù)上面的令語進行飲酒的方式?;I本來是先秦作為射禮計數(shù)的一種籌碼,后來被引用到宴飲計數(shù)上。 到了唐代,文人們結(jié)合先秦的骰子令(搖骰子決定飲酒多少)和文學典故令辭,制作出了簡單易行的酒令方式。籌的制作材料和玩法也比較復(fù)雜,材料有用鎏金、銀、錯金銀,象牙、獸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籌子上刻寫各種令約和酒約。行令時合席按順序搖筒掣籌,再按籌中規(guī)定的令約、酒約行令飲酒。 關(guān)于令籌的記載頗多,諸如詩人劉禹錫有:“罰籌長豎纛,觥盞樣如舠”;元稹有:“塵土拋書卷,槍籌弄酒權(quán)”,“何如有態(tài)一曲終,牙籌記令紅螺碗”,白居易有:“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等等,唐代宗時期詩人朱灣更有一首詩詳細描寫酒令籌: 《奉使設(shè)宴戲擲籠籌》 今日陪樽俎,良籌復(fù)在茲。 獻酬君有禮,賞罰我無私。 莫怪斜相向,還將正自持。 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 (唐龜負論語玉燭酒籌鎏金銀筒及銀籌) (論語玉燭銀籌令) 不但有記載,如今還有文物出土可證。1982年在江蘇省丹徒丁卯橋出土的唐代酒令籌“論語玉燭”(如上圖),就是典型的酒籌令。該器具為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銀器籌筒,筒身正面鏨一開窗式雙線長方框,方框內(nèi)刻“論語玉燭”四字,筒內(nèi)有鎏金酒令銀籌50枚(如上圖),每枚酒令籌的正面刻有行酒令的令辭,令辭上半段采自《論語》語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體內(nèi)容,包括“自飲(酌)”、“伴飲”、“勸飲”、“處(罰)”、“放(皆不飲)”、“指定人飲”六種,分別規(guī)定了六種飲酒的情況。 籌令和即席賦詩、鬮令等需要臨時創(chuàng)作考驗才華不同,是已經(jīng)制作好的令辭和飲酒酒令,無論文士還是庶人皆可行令,因而得以流傳至今,成為后世最為流行的酒令方式之一。 5、小令 (馎饦) 小令,酒令的一種,是后世散曲的最初形式。原本屬于民間小調(diào),多在宴飲過程中歌唱,在唐代有的文人即席創(chuàng)作,填詞入曲,當作酒令,后遂稱詞之較短小者為小令。如白居易的《就花枝》有:“醉翻衫袖拋小令,笑擲骰盤呼大采”。 唐末五代何光遠撰著的筆記小說集《鑒誡錄·卷四·輕薄鑒》記載,唐末前蜀大臣馮涓和司空王鍇飲酒,王鍇出令:“一字三呼,兩物相似”(意思是先說一個字多音字或者形似,然后再是相似的兩物件,要求押韻),鍇令曰:“樂樂樂,冷淘似馎饦”(樂:多音字lè、yào、yuè。冷淘:嫩槐葉搗汁和面做面片,煮熟后過涼水,然后熱油澆拌。馎饦:傳統(tǒng)水煮面食,如今山西陜西依然流行)。涓譏諷曰:“己已巳,驢糞似馬屎”。于是合座大笑。 四、手勢令、擊鼓傳花、繞口令等新酒令 1、手勢令 手勢令,又叫拇戰(zhàn)、豁拳、搳拳、揞拳、劃拳等,不同時期叫法不同,是后世最為流行的酒令之一。玩法是由兩人相對出手,各猜其所伸手指之數(shù),合而計算,以分勝負。 手勢令最晚起源于唐代,《醉鄉(xiāng)日月·手勢》描繪手勢令的玩法:“大凡放令,欲端其頸,如一枝之孤柏;凝(筆者補)其神,如萬里之長江;揚其膺,如猛虎蹲踞;運其眸,如烈日飛動;差其指,如鸞欲翔舞;柔其腕,如龍欲蜿蜒;旋其盞,如羊角高風;飛其袂,如虎眼大浪,然后可以畋漁風月,繪笙竽,以召飲徒?!睆拿枥L出拳的神勇姿態(tài),可以推斷和當今劃拳酒令基本沒有區(qū)別。 另《新五代史·列傳·漢臣第十八·史弘肇傳》記載五代后漢名將史弘肇在三司使王章家中飲酒,“酒酣,為手勢令,弘肇不能為,客省使閻晉卿坐次弘肇,屢教之”。史弘肇為武人,不喜歡文人,嘗言:“文人難耐,呼我為卒”,因而可知手勢令為簡單易行的劃拳方式,略作佐證。手勢令到了明代,規(guī)則出拳必須帶大拇指,因而又叫做“拇戰(zhàn)”,再到后來,民間俗稱豁拳、搳拳、揞拳、劃拳等等。 2、招手令 《醉鄉(xiāng)日月·招手令》記載:以手掌為虎膺,指節(jié)為松根,大指為蹲鴟,食指為鉤戟,中指為玉柱,無名指為潛虬,小指為奇兵,腕為三洛,五指為奇峰。因為招手令和手勢令在《醉鄉(xiāng)日月》分別歸類,因而二者玩法肯定不同,然而如今已經(jīng)失傳,很難考究。 3、擊鼓傳花 (日本藏古樂圖 其中就有羯鼓) 擊鼓傳花,又稱“擊鼓催花”,酒令的一種。唐朝南卓編撰的一部音樂史料《羯鼓錄》一書中提到唐玄宗李隆基善擊鼓,一次他擊鼓一曲后,起初未發(fā)芽的柳枝吐出了綠色來。此典故初為“擊鼓催花”,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鼓曲風靡一時,逐漸成為佐酒娛樂的一種方式。諸如詩人岑參的《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有:“酒泉太守能劍舞,高堂置酒夜擊鼓”。 至于“擊鼓傳花”,最初應(yīng)為傳“球”,如杜牧《羊欄浦夜陪宴會》詩句中有“球來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艷光;紅弦高緊聲聲急,珠唱鋪圓裊裊長”,可以得知唐代酒宴上有傳球娛樂的酒令方式。但是將擊鼓和傳花結(jié)合在一起,筆者查唐代并無記載。 4、繞口令 (唐水晶八曲長杯) 繞口令,酒令的一種,最初為隋代名將賀若弼所創(chuàng)。宋代類書《太平廣記》記載了繞口令的起源和趣事。《太平廣記·卷三百二十九·鬼十四》“劉諷”條記載,唐睿宗文明年(684年)劉諷遇見眾女鬼,一同宴飲。席間一女郎出令,讓眾人急說“鸞老頭腦好,好頭腦鸞老”,一女子口訥,但稱“鸞老、鸞老”被罰酒,滿座大笑。女子解釋,此酒令為隋朝名將賀若弼挖苦侍郎長孫鸞,因為長孫鸞口吃,于是造此令搞笑。具體起源是否是賀若弼,尚需探討,不過可以肯定,唐朝已經(jīng)有了繞口令酒令,這也是唐代文字游戲發(fā)達的見證。 五、結(jié)語 縱觀隋唐時期酒令文化,隨著解除榷酒,開放酒禁,長達近兩百年,再加上當時經(jīng)濟發(fā)達,物阜民豐,因而酒令文化從士大夫貴族之間,傳遞到千家萬戶,隨之進入大爆發(fā)時期。不但延續(xù)以前所有酒令形式,而且演變發(fā)展,不斷派生出更多的酒令形式,諸如雅令和手勢令等酒令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使得宴飲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和富有樂趣,酒令隨之成為雅俗共樂的一種宴飲文化。 限于篇幅,關(guān)于宋代以后的酒令文化,我們下文再談。 (未完待續(xù)) 2022/3/2榆木齋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醉鄉(xiāng)日月》中唐 皇甫松撰著 《唐摭言》唐末五代 王定保編撰 《鑒誡錄》唐末五代 何光遠撰著 《太平廣記》北宋 李昉等人奉敕編撰 《新五代史》北宋 歐陽修編撰 《唐詩紀事》北宋 計有功撰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