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傾城即傾國,國破即家亡?!币徽Z道破城墻的防御功能。北京城墻有四重,最里面是紫禁城,往外是皇城墻;再外便是內城城墻與外城城墻,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北京城墻。順著崇文門向東就是北京城的東南角樓,沿途有一段1.5公里長的明代古城墻。古磚斑駁,滿面滄桑,它是北京城內僅存的兩處明城墻之一,另一處在西便門附近,但已殘存無幾。城墻的中部是黃土充填的,兩邊再用灰磚加固,仔細看城磚上還刻有當年窯廠和工匠的磚銘。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前行,樹影遮掩中,瞥見一座紅頂小樓。這座二層小洋樓就是建于1901年的京奉鐵路信號所,算起來如今已有119歲了。據(jù)說是由英國人金達所建,他于1896年至1906年期間致力于中國鐵路修建,先后任開平鐵路局和中國鐵路公司總工程師。這個信號所,是在明城墻遺址公園修建騰退拆遷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這座鐵路歷史遺跡的發(fā)現(xiàn)和保留,對于研究20世紀初北京鐵路交通史很有價值。 京奉鐵路是當年北京到奉天(沈陽)之間的鐵路,當年火車從前門東站駛向京張、京奉和京通各線時,都要先到東便門再向北拐或直向東行。因行駛調度客運之需,鐵道部門除了在東便門開鑿出一個券洞,在明城垣前修筑了車站站臺票房,為了保障行車安全還修建這座鐵路信號所。 信號所為磚混結構、攢尖頂、屋頂鋪瓦楞鐵。東西長約13.9米,南北寬約4.7米,高約5.7米。整體建筑面積48平方米,地上一層,半地下一層。 建筑東西各自開門,東側外設有鐵樓梯。信號所距地面兩米左右的樓上部分為觀測室,室內西墻上有兩扇觀測用的窗戶,用于觀察火車通行情況。南面兩個窗戶離地面很近,可能是休息室或儲藏室。當年在對明城墻遺址公園進行綠化時,從信號所的南側(原來鐵路的位置),發(fā)現(xiàn)了鐵軌和枕木,據(jù)考證是當年的遺物,為進一步研究、考證鐵路史提供了實物依據(jù)。 一段殘存的銹跡斑斑的鐵軌。1928年,張作霖就是在這條通往奉天的鐵軌上,一去再不復返。
如今的明城墻遺址公園,灰色城墻下芳草萋萋,綠樹成蔭,成為了人們消夏納涼的好去處。 在綠草碧樹的掩映下,京奉鐵路信號所這座百年老建筑顯得如此寧靜,很難與當年繁忙的鐵路交通場景聯(lián)系在一起。 只有那幾段舊時的鐵軌和枕木,靜靜的陪伴在它的身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