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生、心理咨詢師、抑郁癥患者家屬、抑郁癥患者朋友等,和抑郁癥患者接觸較多的人,會被影響到嗎?我采訪了身邊與抑郁癥患者接觸較多的伙伴,比如的咨詢師、陪伴者、抑郁癥患者家屬和朋友等,TA們的回答很相似。“特別容易陷入到TA 的思路中,最后總感覺自己什么也做不了”“我的話還好,感受到負面情緒時我自己要調(diào)節(jié)的”“我有一點點擔憂,總覺得自己狀態(tài)不太好,但更多的是抑郁情緒”“我很擔心孩子一直是這樣的狀態(tài),我自己的能量被消耗了” 圖源:unsplash 總結(jié)了大家的發(fā)言,也查閱了文獻與資料。最終的答案是:抑郁癥不會傳染,但是抑郁情緒會傳染。其實這句話也不夠客觀,事實上,任何一種情緒都會傳染。當你發(fā)現(xiàn)你的朋友非常焦急時,你會上前詢問并也同樣焦急。所以你看,情緒天然具有傳遞性,積極情緒具有傳遞性,消極情緒當然也具有傳遞性,不然也不會有“喪”“負能量等熱詞出現(xiàn)。 所以今天想主要探討的問題是,抑郁情緒如何傳染,什么樣的情況容易傳染,如何避免抑郁情緒的傳染。
情緒肯定通過行為、語言、表情等進行表達,同樣也會通過這些方式感染到其他人。
抑郁情緒傳遞有兩種情況:“感同身受”和“觸景生情”“感同身受”是指抑郁癥個體表達的心情與事件讓你覺得非常能夠理解,TA的描述讓你感受到無能為力和難受的情緒。對于某一特定環(huán)境的語言(如傾聽節(jié)奏歡快的音樂)或文字描述(如閱讀有關(guān)“生離死別”的小說)能夠激發(fā)觀察者產(chǎn)生與所描述情境相似環(huán)境的想象,這一想象使得觀察者產(chǎn)生與描述者相一致的情緒感受。觸景生情是指以前你也發(fā)生過類似的事兒,這間接地激發(fā)你回憶過去相似的經(jīng)歷,從而產(chǎn)生與周邊他人相似的情感狀態(tài)。譬如,在安慰他人時(因失去親人),他人悲傷情緒可能會誘發(fā)觀察者回憶起自己親人逝世的經(jīng)歷,從而表現(xiàn)出與他人相似的悲傷情緒。 越親近的人越容易受到情緒影響。所以抑郁癥患者的家屬更容易出現(xiàn)抑郁情緒,當然這并不全然是孩子傳遞的,更多的是家人在孩子確診后的自責感和負罪感導致的。家長真正從孩子那里感受到的,應(yīng)該是“無能為力”和“拒絕”,孩子的表達讓家長感到無能為力,感同身受到孩子的無助,但自己面臨這種情況也是無能為力?;蛘咦约合胍峁椭⒆舆x擇拒絕和無視。1、 父母 國內(nèi)學者認為罹患精神障礙造成的家庭負擔是多層次且普遍存在的,家屬長期處在勞累疲憊之中,因此容易導致興趣索然,生活愉快感喪失。在我國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精神障礙患者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其家庭成員也因親屬患病而感到自卑或羞辱,患者家屬不自覺或主動地回避原有的社會交往。有的家屬為了回避外界異樣的眼神或擔心鄰居、朋友們的責問而疏遠人群,減少與以前的朋友往來。由于缺乏社會的支持系統(tǒng),壓抑自己的情感無法宣泄,久而久之也容易滋生自卑、抑郁情緒。由于照料患者家屬日常娛樂時間減少,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日常活動也變得無法正常進行。研究結(jié)果顯示,家屬與患者的親緣關(guān)系越緊密,如父母、配偶,其承受的壓力越大,其心理健康狀況受到影響越大,焦慮、抑郁傾向陽性率越高。 當子女被診斷出患有精神障礙,父母在情感上難以接受,感覺夢想的破滅、生活無望。家屬也會對子女未來產(chǎn)生各種擔憂,擔心周圍人知曉病情歧視患者,擔心服藥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yīng),擔心未婚的子女耽誤婚姻,擔心已婚的子女因服藥影響生育,擔心無業(yè)的子女不被社會接納,擔心已工作的子女被單位辭退等等,甚至有的父母想到自己年老后子女無人照顧,悲觀絕望。2、 伴侶 在伴侶中,若有一方出現(xiàn)抑郁情緒,在長時間交流互動中,另一方會被影響,出現(xiàn)類似的負面情緒。原因在于,抑郁的人往往深陷在自己的情緒中,很難關(guān)注到他人感受。伴侶經(jīng)常會感到自己在單方面付出,當這種狀態(tài)不斷持續(xù),就會感到疲倦,產(chǎn)生負面情緒,甚至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了。另外,當與身處痛苦的人在一起時,可能因為自身的不痛苦感到內(nèi)疚。尤其自己的愛人身處痛苦,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沒能幫到他,于是會付出更多努力去共情對方的感受,去理解對方,去感受對方的狀態(tài),“陪伴對方一起痛苦”。3、 摯友 好朋友會一起開心的聊天,也會一起吐槽和發(fā)泄。孩子感覺難受時,一般會找自己親近的好朋友一起聊天,傾訴心事。一段健康的友誼關(guān)系中,當好友傾訴煩惱時,一開始可能是相互吐槽,發(fā)泄負能量,但是發(fā)泄完之后,某一方就會開始出主意,鼓勵好友振作起來,一起積極的尋找解決辦法,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具有積極意義。傾訴和問題討論可以減輕壓力,緩解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和他人分享負性遭遇或者消極情緒并得到對方積極回應(yīng)的過程中,個體的情緒得到宣泄并體驗到社會支持。 如果是比較危險的友誼關(guān)系,好友間會過度討論情緒困擾問題,重復(fù)討論同一問題,猜測問題的負面走向,不采取積極行動,雙方都陷入困境之中。這也叫作共同冗思,好友間一起“共苦”肯定會提高朋友間的友誼質(zhì)量,但這對焦慮、抑郁等內(nèi)化問題也具有正向預(yù)測作用。縱向研究表明,青少年共同冗思越多,抑郁障礙發(fā)作越早、持續(xù)時間越長、嚴重性越強。此外,共同冗思還可能是兒童青少年抑郁等內(nèi)化問題的同伴傳染機制,對青少年自己和周圍其他人都有著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個體與朋友共同冗思,通過對問題與消極情緒相互確認和印證,增加了問題的嚴重性,即共同冗思可能會使青少年感知到問題更加嚴重和難以解決,這種對問題夸大的認知,反復(fù)無效地問題討論,阻礙了問題解決的進程,從而提高了個體感知到的壓力。然而有時候問題分享和討論并非都是建設(shè)性的, 當個體反復(fù)和他人探討自己的壓力或者問題時, 如果雙方都固著于問題和情緒本身而不是問題解決, 反而會強化負性體驗。
如何能夠避免抑郁情緒的傳遞呢?從情緒傳遞的角度可以看到,無論是“感同身受”還是“觸景生情”都涉及到自己思想與體驗的卷入,也就是“走心了”,從感受他人的負面情緒變成陷入自己的痛苦回憶與負面想法之中,負面情緒就這樣傳遞了。
所謂的界線感,就是明白:現(xiàn)在的事和自己以前的事是有區(qū)別的;明白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兒和自己的體驗是有區(qū)別的。有時候,家長會感覺孩子所表達的情緒是自己難以解決的,或者代入到孩子的角度思考是難以處理的,這時候家長就會固化在孩子的視角和能力上,陷入了困境。與孩子共情很重要,共情到體會孩子的情緒即可停下來,以客觀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解決,轉(zhuǎn)換視角,例如我或其他人在那個場景會怎么處理。有時候孩子的事兒也會勾起家長的痛苦回憶,比如人際交往、親密關(guān)系等,這時候也是要喊一句“停下來”。孩子的事兒和自己以前的事兒是不同的,自己以前可能沒有將這件事處理好,但是現(xiàn)在情況會有變化,以從前的角度和思路看待這件事就不太合適了。那么如果孩子向你傾訴自己的苦惱,比較好的處理方式是什么呢?建立邊界 心理咨詢師和醫(yī)生都會給自己的工作和和生活建立一個邊界。不讓來訪者的負面情緒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有時候當自己不在工作時間時,會屏蔽一切工作消息,專注于自己的生活。傾聽孩子的情緒和表述,但是盡量不要回憶自己以往沒有解決的負面經(jīng)歷,不然自己的情緒很可能都難以處理,更別說處理孩子的苦惱。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咨詢師有時會提起“我以前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回憶以往的經(jīng)歷當然是可以的,但是重點是“自己沒有解決的經(jīng)歷”如果被喚起,對你自己而言也是一種傷害。所以當你自己感覺自己的回憶被喚起,就要提醒自己“今天這件事和自己的經(jīng)歷有不同之處”。如果重復(fù)討論同一件事,并且沒有新角度新思路去解決問題的話,家長和孩子都會感覺無助。如果要將之前的問題重新拿出來探討,那么需要和之前不一樣的視角,而不是重復(fù)提起“唉,上一次復(fù)學也是不了了之”“之前你說自己總是失眠”等。很多時候,孩子向家長傾訴時,家長就會有種責任感:我一定要處理好這件事,我要將孩子的負面情緒全部處理好。但事實上,家長可能并沒有這樣的能力,沒有這樣的能力,卻有這樣的責任感,兩者的不匹配會帶來內(nèi)疚與自責。所以家長要接納自己并不是全能的這一事實,不將責任包攬到自己身上,而是選擇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案,找尋身邊的其他支持力量如親人、朋友、咨詢師、醫(yī)生等,尋求大家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