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有塵天下窄; 胸中無事一床寬。 《安禮章第六》悟讀【37】 【原典】 同智相謀。 【譯文】 同樣智巧之人,容易相互算計。 【悟讀】 虛空有盡,我愿無窮;情與無情,同圓同智。上言之大意是,縱使虛空有盡,我之愿力亦無窮無盡,希望一切眾生,同成佛道。 儒家之內圣指的是修身,外王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重視的是“因緣和合”之境;道家則孜孜追求著圣人虛無之道。 真正的圣人,遵循宇宙天地之大道,追尋自己的本真本心,渴求的是瀟灑自在和得道之樂,是夢醒之人。 而生活中的俗人,則往往沉醉于功名利祿,執(zhí)念于肉身之欲和物欲之樂,患得患失,斤斤計較,是夢中之人。 《素書》本句之“同智相謀”,有人解讀為,“相同智謀的人,會在一起謀劃”。綜合上下句,黃石公真正的意思,是批評世俗之人的相互算計的現(xiàn)象,強調的其實是關乎嫉妒之人生哲學。 人之善算,究其原委,或許主要在三個方面。其一,心智之差異;其二,貪婪之本性;其三,我執(zhí)心太重。 自我意識太重,人生痛苦之源。因此,破除我執(zhí),方得永生。
以內容分類,分“人我執(zhí)、法我執(zhí)”;以緣起分類,名“分別我執(zhí)、俱生我執(zhí)”。佛教中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zhí)著,指人類執(zhí)著于自我之缺點,包括自大自滿, 妄自菲薄,自輕自賤,貪婪無度,執(zhí)念于我之想法、做法、人格等。凡此種種,背離天道;凡此種種,世人獨癡。 “知仁者智,自知者強”。自我認知,是極其重要的個人覺悟能力。誰愈能省察自己之失,誰之覺悟則愈強;誰愈好挑他人之病,誰之迷癡愈深。修道之人,正如六祖惠能所言,“若是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而莊子也言,“所謂見見者,非謂見彼也,自見而已矣”,此皆知人知己之至高人生智慧。 人類之根本煩惱是貪心,貪心之本質是執(zhí)念,無則思有,有則思多,少則痛苦,其欲無窮,其若無盡。治愈貪心之妙方是真正的做到“知足”。 所謂“知足”,往往又分三層境界。第一層是適可而止,珍惜當下;第二層是不貪順境,不厭逆境;第三層是看破放下,返璞歸真。 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無如本色難。放下即是開悟,開悟則“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真正的我即真我本我,來自于世人內心的覺知覺醒。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