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寒性打嗝專方——丁香柿蒂湯。別看它就四味藥,很不起眼,但是有一種打嗝治療非他莫屬。接下來(lái)就聽(tīng)我慢慢講述。 [組成]丁香 (6g),柿蒂 (9g),人參(3g),生姜(6g)。 [用法]水煎服。 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氣以通降下行為順。 今因胃中虛寒,失于和降,其氣上逆而發(fā)呃逆。 氣逆不順,故胸脘痞悶; 舌淡苔白,脈沉遲等皆為胃氣虛寒之征。 因此,本方主治胃氣虛寒,氣逆不降之呃逆。以舌淡,白,脈沉遲為使用要點(diǎn)。 本方是為虛寒呃逆而設(shè), 故治宜溫胃降逆止明之法。 方中丁香辛溫芳香,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呃,為治療胃寒呃逆之要藥; 柿蒂苦平,善降胃氣,亦為治療氣上逆之呃逆的要藥, 以上兩藥配伍,溫胃散寒,降逆止呃之功力加倍。 生姜辛溫,為嘔家圣藥,與丁香、 柿蒂合用,則溫胃降逆之功尤著。 更配人參甘溫益氣,補(bǔ)虛養(yǎng)胃。 以上四藥合用,共奏溫中益氣,降逆止呢之功,使胃寒散,胃虛復(fù),氣逆平,則呃逆、胸痞自除。 本方組成以降逆和胃為主,兼以溫中補(bǔ)虛,寓溫補(bǔ)于降逆之中為其的主要配伍特點(diǎn)。 {類方比較]本方與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均有降胃氣、止嘔逆、養(yǎng)胃氣之功,同治胃虛氣逆之證,故方中都用人參補(bǔ)中益氣,生姜和胃止嘔。 但旋覆代赭湯重在降逆止嘔化痰,主治胃虛痰阻,氣逆不降之心下痞硬,反胃嘔吐,噫氣不除者,故以旋覆花降氣消痰,代赭石重鎮(zhèn)降逆為主; 橘皮竹茹湯主治胃虛呃逆偏于熱者,故用橘皮理氣和胃,竹茹清胃止呃為主 本方主治胃虛呃逆偏于寒者,故用丁香、柿蒂散胃寒,降逆止呃為主。 總而言之,三方皆有降逆益氣之功,但旋覆代赭湯以重鎮(zhèn)降逆為主,橘皮竹茹湯以清熱降逆為主,丁香柿蒂湯則以溫胃降逆為主。 本方與吳茱萸湯,皆有人參、生姜,同具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呃)之功。但丁香柿蒂湯證病機(jī)為胃中虛寒,逆氣上沖,以呃逆為主癥,治療重點(diǎn)在于“降逆”,屬于降氣劑;吳茱萸湯證病機(jī)為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以干嘔、吐涎沫、巔頂痛等為主癥,治療著眼點(diǎn)在于“祛寒”,以吳茱萸溫肝暖胃,散寒降濁為君藥,因此歸于溫中祛寒劑。 加減法: 若兼氣滯痰阻者,可加半夏、陳皮以理氣化痰; 胃氣不虛者,可減去人參; 若胃寒較甚者,酌加吳茱萸、干姜等以增溫中祛寒之力; 若兼氣滯胸脘脹滿者,加陳皮、木香等以理氣除滿。 [使用注意]胃熱呃逆者, 不宜使用本方。 [方論選錄](méi) 汪昂:“此足陽(yáng)明、少陰藥也。丁香泄肺溫胃而暖腎,生姜去痰開(kāi)郁而散寒,柿蒂苦澀而降氣,人參所以輔真氣使得展布也。火呃亦可用者,蓋從治之法也。”《醫(yī)方集解.理氣之劑》) 費(fèi)伯雄:“呃逆之癥非一端。 若腎氣不收,既逆而上,頭汗微喘,當(dāng)用大劑參、附以收攝真陽(yáng)。此治連珠發(fā)呃之要法,非丁香、柿蒂等所能勝任也。若因寒犯胃,氣郁而呃者,則此方為宜。丹溪乃以相火上沖之呃為辭,豈呃逆之癥,但有火呃,竟無(wú)寒呃乎?是又過(guò)當(dāng)之談矣?!?《醫(yī)方論》 卷2) 秦伯未:“呃逆連聲不止,以胃寒為多,一般采用丁香柿蒂湯,用丁香溫胃,柿蒂苦澀降氣。此證最易損傷中氣,久病及年老患者,須防胃氣垂敗,可加人參、生姜。此外,寒重的可用吳萸、干姜,痰濕重的厚樸、半夏亦為常用?!?《謙齋醫(yī)學(xué)講稿》。 |
|
來(lái)自: 文炳春秋 > 《健康知識(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