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儒風君 永遇樂 李清照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儒風君說: 古時候,未婚少女“三步不出閨門”。 只有到了元宵節(jié),才能結伴出門看燈、游玩。 少女們非常重視這個節(jié)日,紛紛盛裝打扮。 頭戴翠冠、發(fā)簪雪柳,笑語盈盈地走上街頭。 生查子·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儒風君說: 元宵這晚,于漫天花火間偶遇,在花前月下海誓山盟。 無數青年男女借此機會,擦出了愛的火花。 因此,詩人余光中稱,元宵節(jié)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 青玉案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儒風君說: 相傳唐代龍王錯行云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 元宵當日,玉帝命魏征監(jiān)斬龍王,救黎民于洪水。 民間有耍龍燈的習俗,以此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儒風君說: 古時候,朝廷實行“宵禁”政策。 夜間出門稱為“犯夜”,要受到非常嚴厲的處罰。 元宵節(jié)前后,朝廷特許開禁三天,稱為“元宵馳禁”,也稱“放夜”。 城門不關,打更人不催,百姓徹夜狂歡。 詩曰 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儒風君說: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 南北飲食差異,在元宵節(jié)再次體現: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 無論哪種稱呼,都寄托著中國人團圓美滿的美好心愿。 元宵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儒風君說: 春風無限,彩燈迷人,精心打扮過的女子紛紛出來踏月觀燈,聽歌觀舞。 在這樣的大好春光中,如果不能展顏一笑,豈不是辜負了這美景良辰? 元宵煮浮圓子 周必大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儒風君說: 元宵,最早叫“浮圓子”。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后改稱“元宵” 。 全家人一起分享一碗元宵,象征著財源滾滾、幸福團圓。 上元竹枝詞 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儒風君說: 桂花裹著核桃仁,顆顆香甜; 用井水淘洗過的江米,粒粒光潔。 這首詩講了古人制作元宵的過程。 踏莎行 毛滂 撥雪尋春,燒燈續(xù)晝。暗香院落梅開后。無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官橋柳。 儒風君說: 雪落一地,院子里的梅花開了。 花與月映著燈光雪色,天上的神仙看了也羨慕。 觀燈樂行 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xiāng)人賽紫姑。 儒風君說: 正月十五,拜紫姑。 古時“男主外,女主內”。 紫姑主管家中的兩件大事:采桑養(yǎng)蠶,生兒育女。 女性多在這一天紀念她,希望家中人丁興旺。 十五夜觀燈 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儒風君說: 元宵節(jié),又稱“燈節(jié)”。 張燈、掛燈、觀燈、鬧燈,幾乎是全國的風俗。 據史書記載,點燈之俗始于漢代。 每到正月十五,士庶之家一律掛燈,城鄉(xiāng)之間燈火輝煌,晝夜皆明。 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燈火徹夜不息。 正月十五夜燈 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 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 一時天上著詞聲。 儒風君說: 元宵節(jié)這天晚上,萬家燈火通明。 京城中熱鬧非凡、給人以震動之感。 歌兒舞女一同唱跳起來,人間的歌舞樂聲直沖云霄,一直傳到天上。 浣溪沙 姜夔 春點疏梅雨后枝, 翦燈心事峭寒時。 市橋攜手步遲遲。 蜜炬來時人更好, 玉笙吹徹夜何其。 東風落靨不成歸。 儒風君說: 元宵當日,民間有“走橋”“散百病”的習俗。 這天晚上出門散步,要逢橋必過,祈福祛病。 在春季的融合天氣里,多出門走走,的確可以延年益壽。 鷓鴣天 晁端禮 車流水,馬游龍,萬家行樂醉醒中。 何須更待元宵到,夜夜蓮燈十里紅。 儒風君說: 萬家燈火,車水馬龍,午夜笙歌。 元宵節(jié)給人的印象,就是熱鬧繁華。 過了元宵,年才算正式過完了。 人月圓令 李持正 小桃枝上春風早,初試薄羅衣。年年樂事,華燈競處,人月圓時。 儒風君說: 元宵節(jié)除了賞花燈,自然也少不了猜燈謎。 人們紛紛涌上前去,開動腦筋,不管猜到猜不到,開心最重要。 |
|
來自: 閑云野鶴qpab3u > 《詩詞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