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叔本華說:“世界上最大的監(jiān)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確實如此,我們每個人都被牢牢地,禁錮于自己的認知思維里。 我們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對未來的認知,一直受限在自己的認知邊界里。 你的認知有多深,你的邊界就有多寬。 人所有的低級, 都因無法突破“邊界困境” 佛家講:“菩薩下位不知上位,凡夫自位不知他位?!?/p> 凡塵俗世中的你我,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處境。我們安身立命也是得益于這個位置。然而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我們也因此封閉于這個位置的邊界。 當我們身處下位,是如何也看不透上位的風景,這是層次,眼界的邊界。 曾經(jīng)看過一個故事,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自己四,五歲的女兒,去城里的大商場逛。 大城市里的大商場,琳瑯滿目,種類繁多。媽媽很有興趣的一個柜臺接一個柜臺的看,心里很開心。 而小女孩此刻卻表現(xiàn)得極其不高興,甚至表露出煩躁不安的神情。 原來,小女孩的個子矮,在人潮涌動的商場里,根本看不到自己媽媽眼中,那些讓人欣喜的商品。 小女孩的所見只有擁擠的人群,看到的都是大人們來來回回,各種各樣密不透風的大腿。這些只會讓小女孩心生煩躁,只想早點遠離。 當我們身處下位的時候,就像這位小女孩,看不到大人眼里的風景和美好! 我們的層次和眼界讓我們蒙蔽雙眼,限制了欣賞美好的能力。 而當我們身處自位,不知道他位,做不到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這是格局,視野上的邊界。 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視頻:在一次課堂上,教授請兩位同學分別站在講臺桌子的兩邊。而在講臺的中間放了一個大球。 教授讓學生說出他們眼前這個球的顏色。甲同學不假思索的說球是黑色的。乙同學也脫口而出球是白色的。 面對不同于自己的答案,兩位同學都很詫異對方的回答,明明放在桌上的球,是顯而易見的顏色,為什么對方要顛倒黑白,是非不分呢? 于是,他們倆開始爭執(zhí)起來,都想說服對方承認錯了,應該是自己所看到的顏色。 眼看他們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時候教授讓他們互換一下位置后,兩位同學當即羞愧不已。 原來這個球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站在一邊的人只能看到他眼前的顏色,而不知道對方所看到的顏色。 很多時候的我們就如同這兩位同學,只在自己的位置看待問題,缺少格局和視野,沒有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位置和角度看問題,總覺得只有自己的認知才是對的。 殊不知,處在不同位置和角度看問題,立場不同,答案也不同。 人與人的差距,在于對未來的認知 認知,是決定我們行為的密碼,而我們看待問題的深度,角度,廣度,也決定了我們的成長和發(fā)展。 拉開我們?nèi)松罹嗟?,更是對未來的認知。 通常的認知有三個層面: 第一是態(tài)度層面,即看法。 叔本華曾經(jīng)說:“事物的本身并不影響人,人們只受自己對事物看法的影響?!?/p> 同一件事物的發(fā)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現(xiàn)也不同。 有的人會表現(xiàn)出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而有些人卻是以一種消極低落情緒去面對。兩種心態(tài)兩種認知,所導致的結局也是截然不同的。 古時候,有兩名秀才一起相約進京趕考。急趕慢趕,終于到達京城,誰知道剛到京城,就遇到一群送葬的隊伍。 一名秀才看到后,心中很是悶悶不樂,心想怎么這么晦氣,這次肯定考不中了,情緒瞬間跌落低谷。這樣的心態(tài)去面對考試,結果可想而知了。 而另一名秀才看到,心中大喜。看到棺材,豈不是說明我要做官發(fā)財啦,真是個好兆頭,這次肯定能高中??紙錾纤话l(fā)揮出色,得以金榜題名。 同樣一件事,不同的心態(tài),不同的看法,導致的最終結果也是大相徑庭。 第二是思維層面,即想法。 衡量思維層面的,一般有3個指標:維度的高度、視野的廣度、層次的深度。 維度與視野,決定著我們是否可以,站在更高的立足點,全面整體地看到事物面貌,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走勢。 而深度則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看清紛繁復雜的世界背后,藏著簡單的道理,并以此做出相應的決策。 有三位工人在工地里干活,路過的人問他們在做什么? 第一位工人,沒好氣地說,我們在砌磚。 第二位工人回答,我們正在蓋高樓大廈。 第三位工人無比驕傲地說,我們在建設美麗的城市。 多年以后,第三位工人成為了城市設計師,第二位工人是建筑行業(yè)的小老板,而第一位工人至今還在工地里砌磚。 當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有目標,有想法。而不能目光短淺,只看重眼前,忘記事物本身未來可以發(fā)展的樣子。 有目標,有方向,才可以讓我們插上翅膀,實現(xiàn)我們的夢想。 第三是邏輯層面,即做法。 邏輯指的是,能夠整理實現(xiàn)目標的通路,并分解成步驟,依照邏輯關系,分次推進和實現(xiàn)。 在工作中擁有邏輯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現(xiàn)代高節(jié)奏繁雜的工作環(huán)境中。 邏輯清晰思維縝密的人,各種工作都會理清頭緒,按部就班,水到渠成。 而缺乏邏輯的人會分不清輕重緩急,以及先后順序,工作上一團亂麻,自己也會焦慮煩躁。 你的認知有多深, 你的邊界就有多寬 曾看到有句話說:“改變認知能力,其實就是在改變?nèi)松??!?/p> 你的認知到底有多深,你的邊界就會有多寬。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于認知,說到底人這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 想改變命運,只有提升認知,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呢? 1、獨立思考的能力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認為: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縱使心中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依然可以保持行動的能力。 在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各種海量的信息無時無刻不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為了避免自己受到洪流信息的干擾,我們更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 獨立思考的人善于提問,并且能夠深入思考,以此鍛煉自己的邏輯能力,并且不太會在意別人的看法,擺脫他人的誤導和控制,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 堅持自己的分析判斷,行動上保持自己的特立獨行。 2、大量且高質量的閱讀 富蘭克林曾說,讀書是我唯一的娛樂。 長期大量且高質量的閱讀,將使我們源源不斷的從書本中汲取新知識,始終保持思維的活躍,而不會固守自封。 當我們的書讀得越多,越豐富我們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也會有質的提升。 3、向更優(yōu)秀的人學習 俗話說,普通的人只會改變結果,優(yōu)秀的人改變原因,而頂級優(yōu)秀的人則改變模型。 商業(yè)哲學家吉米·羅恩說過,我們是自己朋友圈里經(jīng)常交往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我們和誰在一起,就會成為誰。 我們接觸的朋友,認知能力越高,將會更快地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 多和優(yōu)秀的人交往,與他們共事,向他們學習,我們將會不斷超越昨天的自己。 4、始終保持一顆愛學習的心 有句話說得好:“發(fā)展都是有規(guī)律的,每當你突破一個盲區(qū),就會突飛猛進一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盲區(qū),唯有時刻保持著一顆愛學習的心,突破自己的認知盲區(qū),才能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活到老,學到老,在不斷地學習成長中,我們的認知能力也是不斷地沖破阻礙,得以學習成長。 寫在最后 哲學家培根在《習慣論》中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nbsp; 人的這一生,認知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過程。 我們對自己,對世界,對人生都抵擋不了對自己的認知,唯有認知的深度,決定邊界的廣度。 當我們的認知能力越低,我們的邊界會越淺,思維能力越固執(zhí); 當我們的認知能力越高,邊界也會越寬,思維越靈活。 一個人只有不斷升級認知,打開自己的邊界,才能遇到更優(yōu)秀的自己,見到更美的風景。 作者簡介:一朵云,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80后老阿姨,喜歡溫情的文字和故事,溫暖你我的心房,本文首發(fā)富小書,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