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氏安更湯 組成:黨參、炒遠志、白芍、柏子仁、鹿角膠、沙蒺藜、白蒺藜、生地、熟地、白術(shù)、川斷、杜仲、五倍子、五味子、炙甘草、砂仁、山萸炭、蓮房炭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主治:更年期綜合征屬心肝脾俱虛者。 出處:《施今墨臨床經(jīng)驗集》 二、定經(jīng)湯 組成:菟絲子、白芍、當(dāng)歸、熟地、山藥、白茯苓、黑荊穗、柴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眩暈、目澀加菊花、枸杞子;頭暈、腰酸、經(jīng)量多加女貞子、旱蓮草;頭痛、舌有瘀點加川芎,丹參;失眠多夢加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心煩易怒、舌紅加梔子、枸杞子、酸棗仁;畏寒,乏力,肢痛,舌淡加仙靈脾、黃芪;兩脅脹痛,少腹時痛加香附;面部潮紅、舌紅加生地,知母、黃柏;苔底、納差去熟地,加陳皮。 出處:陜西中醫(yī)1985;6(5):233 三、復(fù)方紫草湯 組成:紫草、巴戟天、白芍、淫羊藿、麥冬、五味子、當(dāng)歸、知母、竹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出處:中醫(yī)雜志1980;21(10):28 四、理氣調(diào)血湯 組成:醋柴胡、川楝子、醋香附、合歡花、沉香、路路通、熟地、當(dāng)歸、 白芍、甘草、枸杞子、川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有腰膝酸軟者,加杜仲、續(xù)斷;伴有形寒肢冷、少腹冷痛者,加附子、肉桂:五心煩熱并有汗出者,加山萸肉、龜板;血壓偏高、頭暈耳鳴者,加天麻、鉤藤、珍珠母;心悸失眼較著者,加棗仁、龍齒、遠志。 出處:河北中醫(yī)1984(4):13 五、歸脾龍牡湯 組成:炙黃芪、白術(shù)、潞黨參、當(dāng)歸、云苓、遠志、炒棗仁、木香、炙甘草、煅龍(打碎先煎)白芍、生姜、紅棗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面赤者加地骨皮、牡丹皮;水腫者加茯苓皮;情緒不穩(wěn)易激動者加淮小麥; 出處: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5;(5):31 六、加味當(dāng)歸補血湯 組成:黃芪、夜交藤、當(dāng)歸、桑葉、三七、胡桃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辨證屬氣血雙虛型,加熟地、白芍;屬肝腎陰虛型加枸杞、丹皮;腎陽虛型加附子、山藥、白術(shù);心腎不交加丹參、棗仁、黃柏。 出處:陜西中醫(yī)1986;7(5):204. 七、婦更飲 組成:生地、紫草、仙靈脾、桑寄生、炒當(dāng)歸、鉤藤15克(后下)制香附、生麥芽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肝郁心虛,臟躁神煩加淮小麥、炙甘草、紅棗;脾虛少運、納差便溏加黨參、白術(shù)、山藥、茯苓,水虧木旺,煩躁易怒、血壓偏高加熟地、女貞子、墨旱蓮、夏枯草、石決明;陰虛血少,失眠心悸加北沙參、麥冬、制首烏、酸棗仁、五味子,陽浮陰泄、自汗盜汗加糯米稻根,浮小麥、白芍。 出處:中醫(yī)雜志1984;(4):43 八、加味二仙湯 組成:仙靈脾、仙茅、巴戟天、黃柏、當(dāng)歸、知母、蘇子、沉香、丹參、白薇 用法:水煎、每日1劑,2次分服。 出處:山東中醫(yī)雜志1989;8(4):51 九、甘麥大棗逍遙湯 組成:柴胡、郁金、白芍、當(dāng)歸、遠志、柏子仁、熟地、炙甘草、茯神、浮小麥、大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咽喉阻塞感加半夏、旋復(fù)花。高血壓嚴重者加羅布麻。 出處:福建醫(yī)藥雜志1986;8(3):44 十一、更年舒糖漿 組成:生地、熟地、知母、當(dāng)歸、白芍、兔絲子、黃柏、仙靈脾、紅棗、淮小麥、川芎、炙甘草 用法:上藥濃煎至500毫升,酌加防腐劑。每日服2次,每次50毫升,15天為1療程,連服2~3個療程。 出處: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8;(2)31。 十二、滋腎舒肝飲 組成:夜交藤、遠志、石菖蒲、炒棗 仁、茯苓、合歡皮、龍齒、柴胡、陳皮、紫貝齒、香附、生地、當(dāng)歸、白芍、橘絡(luò) 用法:水煎服,分2次服、每日1劑。 出處:河北中醫(yī)1986;(3):19~20 |
|
來自: 朱永林548cr9af > 《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