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方藥】 疹前期(從開始發(fā)熱至出疹,3天左右) (一)麻毒郁表 1、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咳嗽,噴嚏流涕,畏光羞明,淚水汪汪,稍煩口渴,飲食如常,大便溏軟??谇粌深a黏膜可見麻疹黏膜斑。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2,病因病機:麻疹初期,麻毒時邪郁于肌表,首犯肺衛(wèi), 3,治法:辛涼透表,精宣肺衛(wèi)。 4,方劑:宣毒發(fā)表湯(《痘疹仁端錄》)加減。 藥物:升麻6g,葛根10g,荊芥10g,薄荷3g(后下),牛蒡子10g,桔梗3g,作葉10g,甘草3g,防風6g,前胡10g。 方義:升麻、葛根辛涼透疹,荊芥、防風、薄荷、牛蒡子疏風解表,前胡、桔梗宣肺利咽,竹葉清利,甘草調中。 加減:麻疹欲透未出者加浮萍、芫荽透疹外泄,亦可水煎外洗??诳始邮B(yǎng)陰生津,咽痛加山豆根清利咽喉,咳嗽加杏仁、浙貝宜肺,發(fā)熱加銀花、連翹清熱解毒。 5,變通法:夏暑麻毒時邪外襲。兼夾濕邪者。用新加香薷飲(《溫病條辨》)加減,藥用香薷、扁豆,厚樸,銀花、連翹、浮萍、西河柳,祛暑解毒透疹。若麻毒郁表,血運不暢,疹毒透發(fā)不出,高熱氣急,皮疹色淡或紫黯或斑疹互見,面紅或灰黯,神煩不安或嗜睡,舌絳苔黃,用解毒活血湯(醫(yī)林改錯)。藥用連翹、葛根,升麻、當歸、赤芍、丹皮、生地、桃仁、紅花、紫草等,涼血活血,透疹解毒。若腑氣不通,疹毒滯留,身熱腹脹痛,便秘,舌紅苔黃,用涼膈散(《局方》)加減。藥用大黃、玄明粉、薄荷、連翹、竹葉、浮萍、蟬衣、牛蒡子、杏仁等,通腑透疹。 (二)風寒郁表 1,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噴嚏,畏光羞明,淚水汪汪,神情煩躁,飲食如常??谇粌深a黏膜可見麻疹黏膜斑。舌苔薄白,脈浮有力。 2、病因病機:麻毒侵襲,為風寒外邪郁暹,皮疹不易透出,致疹前期延長。 3,治法:辛溫解表,透邪外出。 4,方劑: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加減。 藥物:劑芥10g,防風10g,柴胡6g,枳殼5g,前胡10g,桔梗6g,薄荷3~6g(后下),杏仁10g,甘草3g。 方義:荊芥,防風疏風解表,柴胡、薄荷解肌退熱,枳殼、桔梗寬胸,杏仁、前胡宣肺止咳,甘草調中。 加減:發(fā)熱惡寒,皮疹未透者,加麻黃、蘇葉、芫荽,亦可煎水外洗,以解表透疹:煩躁不安者加蟬衣、鉤藤息風:口渴欲飲加蘆根,石斛清熱生津。 5,變通法:素體氣虛,復感風寒,皮疹透發(fā)不出者,用人參敗毒散(《類證活人書》)加減,藥用人參、茯苓、前胡、柴胡、桔梗、川芎,枳殼、西河柳、薄荷、甘草等,益氣解表透疹。若發(fā)熱口渴改人參為太子參或西洋參,加黃芪益氣。 出疹期(皮疹從見點至透齊,3天左右) 熱熾肺胃 1,臨床表現(xiàn):高熱不退,起伏如潮,煩躁不安,口渴引飲,咳嗽頻頻,痰多色黃,目赤眵多,畏光羞明,小便黃。大便干。疹出紅活稀少,繼而疹密融合,疹色黯紅,疹點凸起觸之礙手,皮疹自耳后,顏面開始,布發(fā)胸、背、腹、四肢,漸及手心、足心,以至鼻準見疹。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2.病因病機:麻毒由肺及胃,由衛(wèi)人氣,肺胃熱邪壅盛。 3,治法:清熱解毒透疹。 4,方劑:清解透表湯(縫驗方)加減。 藥物:銀花10g,連翹10g,桑葉10g,菊花10g,西河柳10g,蟬衣3g,牛蒡子10g,紫草10g,升麻6g,葛根10g,浮萍10g。 方義: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升麻、葛根、浮萍、西河柳辛散宣透,桑葉、菊花、蟬衣、牛蒡子疏風清熱,紫草涼血解毒。 加減:高熱煩渴加石膏、知母清氣分熱,咳嗽痰多加黃芩、魚腥草清肺化痰。疹稠色黯者加大青葉、丹皮、紅花涼血解毒。疹出未齊,四肢疹稀者,另用西河柳、蕪荽煎水熏洗。 5,變通法:若麻疹透發(fā)不出,咳嗽煩躁,咽痛,高熱者,可用竹葉柳薯湯(《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加減,藥用西河柳、升麻、葛根、蟬衣,薄荷、知母、石膏、玄參、麥冬、竹葉、牛蒡子等,清泄肺胃,透疹解毒。 疹回期(皮疹透齊至疹點收沒,3天左右) (一)肺胃陰傷 1,臨床表現(xiàn):麻疹出齊,皮疹依次按序收沒。皮膚呈糠麩樣脫屑,伴有棕褐色色素沉著。發(fā)熱漸退,咳嗽減輕,口燥咽干,食納不振。舌紅少津,苔薄而干。脈細軟或細數(shù)。 2,病因病機:麻疹收沒,邪退不虛,肺胃陰傷。津液耗損。 3,治法:養(yǎng)肺益胃。 4,方劑: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減。 藥物:沙參10g,麥冬10g,玉竹10g,桑白皮10g,扁豆10g,天花粉10g,蘆根l5~30g,杏仁15g,桔梗6g,甘草3g,炙枇杷葉6~10g。 方義:沙參、麥冬、玉竹養(yǎng)陰清熱,桑白皮清泄肺熱,天花粉、蘆根清熱潤燥,杏仁、枇杷葉宣肅肺氣,桔梗、甘草利咽,扁豆健脾。 加減:口渴咽干加石斛、生地養(yǎng)陰,納呆加谷麥芽,內(nèi)金增食,咳嗽少痰加百合、川貝粉養(yǎng)肺,咽痛紅腫加牛蒡子利咽,便干加瓜萎仁、火麻仁潤燥通便,陰虛低熱加地骨皮、銀柴胡清退虛熱。 5,變通法:可用益胃湯(《溫病條辨》)加減,藥用沙參、麥冬、玉竹、桑葉、扁豆等。 (二)脾胃氣虛 l、臨床表現(xiàn):疹沒熱退,面色蒼白,神疲少氣懶言,納禽不香,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細。 2,病因病機:疹漸退沒,邪去正傷。脾胃不足,氣虛不運。 3,治法:健脾和胃。 4,方劑: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藥物:太子參10g,炒白術10g,茯苓10g,陳皮3g,炙甘草3g,谷麥芽各10g,山藥10g,扁豆6~10g。 方義:太子參、白術、茯苓、山藥、扁豆、甘草益氣健脾,陳皮理氣和胃,谷麥芽開胃增食。 加減:食納不振,食后腹脹,加雞內(nèi)金、佛手理氣消脹,神倦懶言者加黃芪補氣健脾。 5,變通法:加見汗出易感者,可用六神散(《慎齋遺書》)合玉屏風散(《世醫(yī)得效方》),藥用黃芪、太子參、白術、防風、茯苓、山藥、扁豆等,固表益氣,健脾和胃。 逆證、變證、并發(fā)癥 (一)氣營兩燔 1,臨床表現(xiàn):高熱不退,煩躁譫語,口渴引飲,或身熱夜甚,神煩少寐,口燥咽干,目赤眵多,畏光羞明,疹出稠密,融合成片。舌絳苔黃,脈數(shù)有力。 2,病因病機:見于出疹期,麻毒人于氣營,氣營兩燔,營陰受損。 3,治法:清氣涼營。 4,方劑:白虎湯(g傷寒論》合清營湯(《溫病條辨》)加減。 藥物:生石膏30g(先煎),生地10g,知母10g,連翹10g,丹皮10g,赤芍10g,竹葉10g,玄參10g,麥冬10g,紫草10g。 方義:石膏、知母清氣分熱,生地,麥冬、玄參增液養(yǎng)陰,丹皮、赤芍、紫草涼營解毒,竹葉清利泄熱,連翹解毒清熱。 加減:煩渴加石斛、天花粉養(yǎng)陰生津,出血加仙鶴草、茅根止血,神昏嗜睡加菖蒲、郁金通竅,或安宮牛黃丸開竅,高熱抽搐加羚羊角粉、鉤藤息風。 5,變通法:氣營兩燔,高熱神昏,皮疹密布而色紫黑,肌膚發(fā)斑,甚而吐衄出血。舌綽苔黃,脎細數(shù),用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加減,清熱解毒,涼血化斑。 (二)癖毒閉肺 1、臨床表現(xiàn):高熱煩躁,咳嗽痰鳴,氣急喘促,鼻扇唇紫,口渴引飲,便秘尿黃,皮疹密集,疹色紫黯,或疹出不齊,或疹出驟沒。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2、病因病機:出疹期或疹沒期,因失治、誤治,或感寒郁閉,或麻毒熾盛,內(nèi)陷閉肺。 3,治法:宣肺開閉,清熱解毒。 4,方劑:麻杏石甘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麻黃3~6g,杏仁10g。生石膏l(xiāng)5~30g(先煎),蘇子3~6g,葶藶予3~6g,生甘草3~6g。 方義:麻黃、杏仁宣肺平喘,葶藶子、蘇子泄肺降逆,生石膏清解退熱,生甘草和胃調中。 加減:肺熱甚加黃芩、魚腥草清肺,痰多稠黏加鮮竹瀝、膽南星化痰,疹出未齊加浮萍、葛根、升麻透疹,腹脹便秘、喘急者加生大黃、枳實通下降逆,皮疹稠密、面色紫黯者加丹皮、赤芍、紫草涼血解毒。高熱痙厥者加羚羊角,鉤藤息風,神昏加菖蒲、郁金。安宮牛黃丸豁痰開竅。 5,變通法:疹沒氣急,面色青灰,汗出肢厥,脈微欲絕。用上方臺獨參湯(《十藥神書》)或參附龍牡湯(經(jīng)驗方)回陽益氣,固脫救逆。 (三)熱毒攻喉 1,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不逼,咽喉紅腫或潰爛疼痛,咳聲重濁,聲音嘶啞如犬吠,喉問痰鳴,呼吸急促,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2,病因病機:肺胃熱毒循經(jīng)上攻咽喉,氣道受阻,致成咽痛、聲啞、喘息。 3,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4,方劑:清咽下痰湯(經(jīng)驗方)加減。 藥物:射干6g,桔梗6g,土牛膝10g,牛蒡子10g,連翹l0g,銀花l0g,全瓜萎10g,浙貝母6g,馬兜鈴10g,生甘草3~6g,六神丸5~10粒(另研沖服)。 方義:土牛膝、銀花、連翹、六神丸清熱解毒,射干、馬兜鋒清熱止咳降逆,桔梗、甘草利咽止痛,瓜萎、浙貝化痰散結。 加減:大便干結者加生大黃、玄明粉通腑瀉火。 5,變通法:若出現(xiàn)呼吸困難,張口抬肩,胸肋凹陷,口唇發(fā)紺,為喉梗阻重危征象,宜中西壓結合積極救治,必要時需作氣管切開。 (四)毒陷心肝 1,臨床表現(xiàn):高熱不退,皮疹皋出,稠密成片。疹色紫黯,神昏譫語,四肢抽搐,喉間痰鳴。舌紅絳,苔黃膩,脈實數(shù)。 2、病因病機:麻毒熾盛,正不勝邪,內(nèi)陷厥陰則痙厥,蒙蔽心包則神昏。 3,治法:清熱解毒,涼肝息風。 4,方劑:犀角地黃湯(《千金要方》)合羚羊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加減。 藥物:水牛角(鎊,先煎)30g,羚羊角粉1~3g(沖服),鉤藤10~15g(后下),生石膏30g(先煎),連翹10~15g。菊花10g,龍膽草6g,紫草10g。丹皮6g,赤芍10g,生地l0~15g,石菖蒲10g,廣郁金10g,黃連10g,天竺黃6g。 方義:水牛角、赤芍、丹皮、輩草、生地涼血解毒,連翹、龍膽草、菊花、生石膏、黃連清熱解毒,羚羊角、鉤藤平肝息風,石菖蒲,郁金、天竺黃理氣化痰、通竅醒神。 加減:疹出未齊者加浮萍、蕪荽、升麻透疹,疹色黯而密布者加丹參、紅花涼血化瘀。 5,變通法:若心陽暴脫,發(fā)熱巳退,皮疹驟收,面色青灰,汗出肢厥,舌淡,脈微細欲絕者,用參附龍牡湯(經(jīng)驗方)加減,藥用人參、附子、龍骨、牡蠣、丹參、紅花,回陽救逆,益氣固脫。 【簡易方藥】 1,芫荽、浮萍、西河柳、葛根各10~15g,任選l~2味,每日l劑,水煎服。用于疹前期及疹出未齊者。 2,蔥豉消毒教:荊芥穗3g,炒牛蒡4,5g,赤檉柳6g,連翹4,5g,淡竹葉4,5g,薄荷葉2,4g,淡豆豉7,5g,鮮蔥白2根。每日l劑,水煎2次,分2次服。8~15歲小兒劑量可增加l倍。 3,透疹湯;連翹2,4g,蟬蛻1,5g,紫草3g,牛蒡子2g,葛根6g,桔梗2,4g,銀花2,4g,甘草1,2g。每日1劑,水煎服。以上為1~3歲小兒劑量,4~6歲加50%,7~12歲加倍。每日1劑,服至疹收熱退為止。 4,消炎透疹湯;粉葛根6g,南薄荷2g(后下),光杏仁9g,炒牛蒡子4,5g,白桔梗3g,粉甘草1,5g,炒萎皮6g,冬桑葉4,5g,凈連翹6g,金銀花6g,凈蟬衣2,4g。每日1劑,水煎,日服3~4次。每次40~60ml, 5,牛膝甘草湯;牛膝20g,甘草10g,每日l劑,加水150m1,煎至60m1,每次服4~6m1,20~40分鐘1次??诜?。 【外治法】 (一)熏蒸法 處方:麻黃、浮萍、芫荽、西河柳各15~30g(任選l~2味)加黃酒60g。 用法:加水適量,煎沸使藥氣熏蒸室內(nèi),再用毛巾蘸藥液擦頭面,胸背、四肢,用于疹前期及疹出未齊者。 (二)保留灌腸 處方:葛根、牛蒡子、連翹各6g,薄荷、蟬衣各2g,荊芥、桔梗各5g,翦胡3g。水煎2~3次,將藥渣裝瓶。 用法:每收取30~50ml保留灌腦15分鐘。日l~2次。用法同上。有助皮疹的透發(fā)。 【評述】 在治療上,麻為陽毒,以透為順、以清為要,宜以清熱透疹為基本法則。順證,疹前期治以宣肺透疹,使麻毒由表而出;疹出期,熱熾肺胃,當清熱解毒,佐以透疹,使熱得清、毒得解;疹設期肺胃陰傷,以虛為主,治當甘寒以養(yǎng)肺胃。逆證,以透疹、解毒、扶正為基本法則。皮疹暴出、疹稠色黯為熱盛毒陷,當用清解透疹;皮疹逾期末出,或疹稀色淡,為正虛無以抗邪,當用益氣升提以透疹。如出現(xiàn)合并癥,則又當重用清解透疹,根據(jù)其癥狀、病位而取化痰平喘、清喉利咽、鎮(zhèn)肝息風等法。 《痘疹論·麻疹四忌》云:“忌葷腥生冷風寒,出麻疹時食生冷、冒犯風寒,皆能使皮膚閉塞,毒氣抑郁而內(nèi)攻也。忌用寒涼,初發(fā)熱時最忌驟用寒涼以冰伏,使毒氣抑遏不得出,則內(nèi)攻也。忌多用辛熱,初發(fā)熱時最忌多用辛熱助毒。忌用補澀,麻出之時多有自利不止者,其毒亦因利而散,此殊無妨。” 《醫(y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云:“凡麻疹出貴透徹,宜先用發(fā)表,使毒盡達于肌表。若過用寒涼,冰伏毒熱,則必不能出透。多致毒氣內(nèi)攻,喘悶而斃。至若已出透者,又當用清利之品,使內(nèi)無余熱。以免疹后諸證。且麻疹屬陽熱,若則陰分受傷,血為所耗,故設后須以養(yǎng)血為主,可保萬全?!?/p> |
|
來自: 第2圖書館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