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fā)現,年輕人越來越追捧傳統(tǒng)文化了?
河南衛(wèi)視推出《唐宮夜宴》后,一時間幾個唐宮少女居然霸屏了各大頭條,引起千萬人圍觀。三星堆出土新文物的消息,也讓年輕人開始考慮周邊雪糕該買“出土味”還是“青銅味”。
永遠不要低估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接受度。他們會身穿漢服,到故宮感受四季;疊加上當代科技的 buff,他們還能足不出戶,在家中云游敦煌。
年輕人,居然也喜歡上了博物館,不論是實地還是云端,在最硬核的穿越感面前,古裝劇都稍遜一籌。
現在的博物館可不再是以往印象中被遺忘的冷清行業(yè)。去博物館打卡,正在成為中國社會的新風尚。
當代人很忙,如果有時間休息或娛樂,博物館會是他們最常去的地方。除開受疫情影響的 2020 年,其余年份中,走進博物館的人次一直在保持增長。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2019 年,中國博物館參觀人次超過 11 億人次,同比增長了 7.5%。這個數字已經是 2001 年的 14 倍,足夠堆滿 5.6 億個足球場。
那又是誰在掀起這場新風尚呢?答案正是年輕人。
2019 年,參觀博物館的游客中,七成都在 30 歲以下。其中,26 歲以下的人群占比為 34.7% 。年輕人當之無愧地成為了走進博物館的主力群體。
根據獵豹用戶研究中心的調研報告,博物館游客中每四人就有一個尚在校園,畢竟在年輕人當中,學生的業(yè)余時間最充裕。其次,企業(yè)普通職員也常來博物館,占比將近 20% 。
大家愛去博物館的原因多種多樣,占比最高的,是他們真的喜歡博物館以及背后的歷史文化。
興趣愛好在各類原因中排在首位,占比超過一半,達 50.3%。也有 44.7% 的人是奔著學習知識去,在博物館,你不僅可以探知革命歷史、古代文物、建筑殘骸的脈搏,還能觀賞最新的藝術潮流與科技展品。
還有 34.1% 的人去博物館是為了朋友出游需要。畢竟,博物館這個選項真的太萬能了,你很難找到一個比這里更老少咸宜、男女通吃的地方。
我們不僅可以和朋友、戀人、長輩同游,單身一人周末不知道去哪好,也可以前往博物館消磨時間。一趟下來漲了點知識,還沒有多少開銷,性價比極高。
所以,博物館自然也就成為了年輕人觀光休閑的好去處。
當一個年輕人開始愛上博物館后,那他就有福了,因為中國的文化資源真的超!豐!富!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博物館機構數就達到了 5446 家。這個數字在全球排到了第四位,僅次于美國、德國和日本。
更快樂的是,國家文物局資料顯示,博物館中有 5215 家都是免費向大眾開放。一天逛一家,你也需要 14 年才能看完。
但是,博物館雖多,逛博物館可不是個輕松活。一個年輕人如果依照傳統(tǒng)游覽博物館的方式,那他的熱情很快就會被澆滅。
在“逛博物館有多累”這件事上,全球人民是有共識的。
早在 1916 年, 波士頓美術館的本杰明·伊夫斯·吉爾曼就提出“博物館疲勞”(Museum Fatigue) 的概念。
在參觀中,我們會逐漸精力耗竭、注意力渙散,以及出現認識活動機能衰退和產生疲勞感的現象。在 30 到 45 分鐘后,觀眾的參觀興趣就會達到“坍塌”的臨界點。
造成這種疲勞的原因之一,是博物館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展示的文字信息太少,以及信息全部都是文字。
而線下逛一個博物館,常常時間緊張,2019 年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觀眾調查報告顯示,觀眾在游覽上的普遍停留不足 1 小時。
時間限制下又要看烏壓壓一堆文字,除非你熟讀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不然的話,很快就會在海量信息中敗下陣來,而后感到身心俱疲。
逛博物館累這件事上,連中國最受歡迎的博物館——故宮也無法幸免。
在大眾點評的故宮博物院條目中,97% 的游客都對故宮之行表示滿意,只有 0.8% 的游客打出差評,原因最多是因為人流。
其次是出于文物保護原因,游客所能看到的建筑和文物數量有一定限制。
很多宮殿不能進去,只能在外面遠遠地拍個照。
人山人海,人頭攢動,水泄不通,接踵摩肩,還有什么形容人多的成語,大家補充。
況且,博物館也不是每天都能來,常常文物還沒看夠,閉館時間就到了。
在線下游覽中,游客在每件展品上停留時間的中位數只有 17 秒。按這樣估算,故宮博物院目前有 186 萬件文物,一般人不吃不喝不睡覺,也要花上整整一年時間才能看完。
就算是本地人,逛故宮的次數也不多,更別提外地人了。
不過,這屆年輕人很幸運,他們恰好生長在一個信息技術飛快發(fā)展的年代,許多博物館都開始和互聯網平臺聯手,顛覆我們對博物館游覽的傳統(tǒng)認知。
早在 2011 年,谷歌公司就推出了“在線博物館”計劃,通過 AR、VR 等技術,讓大家欣賞到全球 2000 多家博物館。
在中國,許多博物館也相繼實現了線上游覽。
打開電腦與手機,心里思索感興趣的地區(qū)與年代,一場穿越就開始了。你不僅能隨時隨地一睹敦煌莫高窟中霓裳飛天的神采,還能足不出戶欣賞故宮太和殿中的皇帝龍椅。
不滿足于云游覽,你還能觀看博物館的各類直播。
在 Bilibili 上,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直播間熱度一騎絕塵。
截至 2021 年 12 月 10 日,這兩家博物館的 B 站直播賬號的粉絲總和已經接近 100 萬人。
除此之外,博物館的各種微信小程序也在悄悄地俘獲大眾的心,至少有 70 家博物館已經推出小程序,包括深圳博物館、安徽博物院等。
這其中,尤以先后上線的“云游敦煌”和“數字故宮”小程序表現突出,它們在展現出強大的功能性同時,還對文物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演繹。
去年 2 月 20 日,由敦煌研究院、報日人民新媒體、騰訊聯合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線,當天訪問量就突破了 200 萬人次,目前總瀏覽量超過 5000 萬,去重用戶數將近千萬人。
騰訊與故宮博物院聯合開發(fā)的“數字故宮”小程序也廣受歡迎。
根據今年 7 月份的數據,上線不到一年,“數字故宮”訪問次數就突破了 2300 萬,超過了故宮 2019 年全年的游客數量。
這些小程序大多功能強大,能給我們提供保姆級的逛博指南。
例如“數字故宮”就提供了地圖導覽與語音講解等多種基礎功能。12 月 21 日,該小程序還升級到了 2.0 版本,更多新功能讓人眼前一亮。
你可以在小程序上實現購票、約展一條龍服務。
來到故宮,你也可以不只從午門到神武門一條直路走到底?!皩m廷歷史生活”“秋日賞銀杏”等多條小眾觀賞路線可供選擇,甚至還有一條無障礙路線圖,專為行動不便的人士設計。
文物看不到、看不懂也不要緊,升級后的“看文物”入口以獨特視角給文物分類。用戶不僅可以賞高清圖、賞 3D 文物、賞建筑、賞名畫,還可以按日子賞、按顏色賞、按生肖賞、按紋飾賞……
如果你擔心線下逛故宮總要把時間浪費在排隊上,可以試試“參觀舒適度指數“功能,它能提供實時人流擁擠度供你參考,高效安排行程。還有貼心的 AI 虛擬小獅子作伴,實時交流。
“云游敦煌”小程序也“不甘示弱”,除了提供導覽與在線看展,還有許多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
你可以為壁畫填色,迎接屬于你自己的敦煌瑞獸,還能觀看云游敦煌動畫劇,甚至自己為其配音。多樣的逛博方式,和新奇的文化打卡體驗,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辦不到。
這些推陳出新的數字化技術在疫情期間更是發(fā)揮出了巨大力量。
2020 年,受疫情影響,全球博物館平均閉館時間 150 天,收入縮減 40% 到 60%。
國際博協(ICOM)發(fā)布的最新報告指出,在閉館后,使用線上藏品展示、線上展覽、直播等數字化服務的博物館至少增長了 15%。
其中,博物館對于社交媒體的利用更是增長了 50%。
如果我們想得更遠一些,數字技術可不只是讓我們逛博更便利那么簡單。
文物與建筑都會隨著時間磨損,一場大火也可能無情地撫平一座博物館中所有歷史的痕跡。但是,數字化技術可以讓文物在某種程度上永生。
從 30 多年前開始,敦煌研究院就致力于敦煌的數字化采集,迄今完成了超過 200 個洞窟的采集工作。目前,有不少采集下來的洞窟數字圖像,已經呈現在“云游敦煌”小程序上。
未來,騰訊還要完成 10 萬件故宮文物的高清影像采集,讓這些珍寶以另一種形式活在賽博世界中。
或許有朝一日,不會再有人因為忙碌、貧窮甚至身體殘疾,便與文物擦肩而過,到那時,每個人都可以有機會受到歷史文化的震撼,故宮就有可能成為所有人的故宮,文物中流淌的歷史血脈才有可能被每一個中國人留住。
文章為被轉載公眾號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饅頭商學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