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張掖-大佛寺

 hsgzlgg 2022-02-05

大佛寺景區(qū)位于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志性建筑。大佛寺景區(qū)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明代的彌陀千佛塔(土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

張掖大佛寺,原名迦葉如來寺,因寺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又名“臥佛寺”,為歷代皇室敕建的寺院,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民主西街大佛寺巷,總面積三萬余平方米。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

佛寺前有一廣場,巨石上刻著趙樸初題寫“西夏國寺”幾個大字,標明著寺院的歷史悠久。

背面:“佛”。

彌勒佛像。

廣場上立有一石坊,匾額:“塞上禪林”。楹聯(lián):“月臨白塔,山幻丹霞,看鷲影飛來,高臥蓮臺拜肅像;霖澤甘州,民熙樂土,聽駝鈴唱遠,低吟絲路媲南天”。

背面匾額:“和諧樂土”。

如今的大佛寺保留下來的建筑多為清代修繕過的,主體建筑主要有山門、牌坊、鐘鼓樓、臥佛殿、萬圣殿、藏經(jīng)殿、土塔及金塔殿等建筑,占地約3萬平方米。

山門。趙樸初題寫匾額:“大佛寺”。楹聯(lián):“睡佛非佛睡,只是我未醒”。

寺院的朝向卻是坐東朝西,不像中國大部分寺院的坐北朝南。后來查了一些資料得知,原來佛陀涅槃時就是頭向北,面朝西,并對弟子們說佛法將在北方弘傳,未來也會盛行于西方。北方弘傳到是成了事實,盛行于西方還在遙遠的未來。塑造這么大一尊睡佛安置在室內(nèi),必然要按佛陀涅槃時的樣子擺放,如果安置睡佛的大殿是朝西的,而整個寺院的規(guī)劃是南北向,那會更加的別扭與不協(xié)調(diào),所以大佛寺的整個布局,是沿著東西向的軸線來安排。

進大門,一個大圓門,仿園林造景手法。原來大佛寺的山門是從張掖的明肅王府搬過來的。

中間一座牌坊,匾額:“佛法無邊”,兩側(cè)匾額:“佛國長春”和“普放光明”。兩側(cè)鐘鼓樓。搬遷自張掖陜西會館。

背面匾額:“思佛護佑”。兩側(cè)分別為“法輪常轉(zhuǎn)”、“萬善同歸”。

廣場上放置香爐、焚香池、寶塔等。

大佛殿。

為兩層樓,三重檐歇山頂,高33米,平面長方形,面9間,進深7間,占地總面積1770平方米。殿頂用青筒瓦笨覆蓋,殿周圍繞廊。這種巨大的體量在國內(nèi)的寺院里應(yīng)該說是絕無僅有。臺明寬大,四周施望柱、欄板,大殿前后各施垂帶踏跺,東西面均設(shè)四個龍頭出水口,兩山面各有兩個出水口,檐下施斗。大佛殿面闊九間,進深七間,周圍廊,與故宮太和殿及長陵隆基殿的形制有相似之處,在現(xiàn)存建筑中少見,根據(jù)李誡《營造法式》,“面闊九間”乃皇室規(guī)格,所以大佛寺大佛殿應(yīng)為西夏皇室所建。

臥佛殿的整體建筑格局保留著明顯的唐宋風格,在大殿的屋脊上也蹲坐有鴟吻獸,檐下額枋上也雕有龍、虎、獅、象、鹿等象征威武吉祥的珍禽異獸,可是細看那些蹲在屋檐上的屋脊獸,還是跟咱們漢文化不太一樣。二層檐下施重翹五踩斗拱,正心拱、外拽拱用雕花通木枋代替。二層重檐檐下斗拱為三昂七踩斗拱,次明間施四攢平身科斗拱,稍、盡間施三攢平身科斗拱,頂間施兩攢平身科斗拱。

二層匾額:“功德須彌”,一層匾額:“無上正覺”。一層檐下施重翹五踩斗拱,前后檐除廊間外均為兩攢平身科斗拱。平身科斗拱正心拱隱刻成拱的形狀。拱眼壁上雕刻各種動物,外拽拱用雕花的通木枋代替。前后檐明、次間檐柱間即板門中檻之上置雙下昂五踩斗拱,均為五攢平身科斗拱。

“無上正覺”,雕刻于清乾隆二十四年(這是復制品)。意為“自覺覺他的功行達到了無上的境界”。

內(nèi)楹聯(lián):“創(chuàng)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數(shù)百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游三千世界,方知此夢是真空”,外楹聯(lián):“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前后檐明、次間檐柱間置四扇木板門,板門均為棋盤做法,上施彩繪,明間四扇組成二龍戲珠圖案,兩次間四扇組成丹鳳朝陽圖案。兩次間四扇門未開,上有浮雕,兩側(cè)楹聯(lián):“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古今一夢人間幾度續(xù)黃梁”。

左側(cè)圖案相同,楹聯(lián)模糊不清。上面依稀可以看出是鳳凰的圖案,左右對稱,組成雙鳳朝陽的畫面,中門估計是龍。上面布滿了歷史的滄桑。

門板外側(cè)各鑲6平方米見方的磚雕一塊,上精雕如來佛講經(jīng)說法的故事和神態(tài)各異的諸佛像。南為西方極樂世界,上書“登極樂天”。磚雕外框,飾以法輪、寶傘、盤長、海螺、蓮花,寶瓶、金魚、寶蓋八寶圖案,間隔卷草。

右下方書“西方圣境”。對聯(lián)為“寶殿巍峨無人量天成敬仰,金身顯煥河沙凡圣共皈依”。兩層亭臺,正中端坐阿彌陀佛,側(cè)立兩弟子,觀音、大勢至二菩薩坐于兩側(cè)。一層臺角,僧俗恭聽佛法,臺前瑞禽起舞。佛頂上方刻迦樓羅,兩側(cè)天神飄帶,寶樹林立,左立覆缽塔,右建閣樓。下方一帶蓮池,蓮葉蔥郁,蓮花盛開,特別是每朵蓮花中一坐嬰童,代表重生西方凈土。

北為佛說法圖,上書“入三摩地”。

右下方書“衹園演法”,對聯(lián)為“佛日增輝萬善同歸登彼岸;法輪常轉(zhuǎn)十方瞻仰正菩堤”。釋迦牟尼結(jié)跏趺坐須彌座上,頭光、背光;側(cè)立迦葉、阿難兩弟子,頭光;左右文殊、普賢兩菩薩,頭光、背光;外側(cè)各兩人,或為帝釋天、大梵天攜弟子。佛祖上方刻迦樓羅(金翅鳥),左右天國眾像,腳踏祥云。佛祖下方,文武顯貴、平民百姓,或跪或立,虔誠禮佛。最下方,怪石嶙峋,草木蔥茂。

此為中國磚雕藝術(shù)之珍品。

臥佛殿的四周有一圈由四十根頂天立地的大紅柱子圍成的柱廊,這一排大紅柱子看起來相當氣派,使得臥佛殿看起來更加宏大雄偉,這與大殿里面臥著的那尊巨佛倒真是堪稱是絕配呀。

這些建筑上的木構(gòu)件真是挺有歷史感的,你看上面那些粗糙的花飾,還有那些笨拙的小動物,都好像是經(jīng)歷了多年風吹日曬的顏色,感覺這種由歷史積淀出來的滄桑感,不是現(xiàn)在的修舊如舊能仿出來的。

大殿內(nèi)的柱廊上,繪飾絕少浮圖,而是以龍為主。

殿內(nèi)塑釋迦牟尼涅槃像,為全國最大的室內(nèi)泥塑臥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并排而坐。與左下的游客相比,就能想像臥佛有多大。

大殿內(nèi)的柱廊上,繪飾絕少浮圖,而是以龍為主。梁柱間紅彤彤的一片,只是大佛的腹部袈裟,佛像上部身體高過一層殿梁。

佛教所講的涅槃就是指這種狀態(tài),生死共存于一體。那么用塑像如何來表達佛法中所說的這種狀態(tài)呢?工匠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佛陀涅槃像他的眼睛是睜開的,上半身代表生;而他的下半身是雙腳整齊地疊放在一起,姿態(tài)僵直,只有死人才會這樣,這就代表死。

雙腳整齊地疊放在一起。三個腳趾比一個成人還高。還有兩個腳趾甲沒涂金!

佛祖足底,千輻輪印清晰。

木胎泥塑,金描彩繪,面部貼金,頭枕三層蓮臺,側(cè)身而臥,兩眼半閉,嘴唇微啟。

右手掌展放在臉下,左手放在大腿一側(cè),胸前畫有斗大“卐”字符號。梵文,意為“吉祥海云相”。

造像精美,比例協(xié)調(diào),線條流暢,神態(tài)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

北側(cè)可見佛祖的頭頂密布藍色肉髻,高枕于三層蓮臺之上。佛的頭部有密室,可存糧藏寶。

背面是十大弟子悼念舉哀像。臥佛首足處塑有天部兩大護法大梵天和帝釋天立像各一尊,通高7.6米,身體微微前傾,表現(xiàn)出對佛祖的虔誠與崇敬。

首部大梵天作中年帝后像,云髻高挽,彩帶飄揚。

足部帝釋天作中年帝王像,面目威嚴,峨冠博帶。

南北兩側(cè)所塑造的則是十八羅漢群像。

中部三羅漢。北墻正中開窗,有些簡陋。

神態(tài)各異,形象生動。墻壁上壁畫內(nèi)容有山水樹木,竹林奇石,鳳鶴角鷹、鹿獅、人物及《山海經(jīng)》中內(nèi)容等。

  

  

  

這尊伏虎羅漢身旁有一只虎像狗,真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上面的降龍羅漢。這條龍不像其他的降龍羅漢騎在龍身上的造型,而是騰起在天花板上,張牙舞爪面對羅漢。

壁畫。

大佛殿現(xiàn)有壁畫530多平方米,主要繪在一層殿內(nèi)的四壁上,二十四諸天禮佛圖又稱諸天神將圖,位于大佛殿西壁殿門南北兩側(cè),共繪神像27尊,其中南側(cè)13尊,北側(cè)14尊,還有犬1只,主要包括以四大天王為代表的二十四諸天神、齊天大圣、二郎楊戩。

供養(yǎng)菩薩壁畫位于大佛殿東壁殿門南北兩側(cè),緊靠門的兩側(cè)繪哼哈二將各一尊、供養(yǎng)菩薩各六尊。這些諸天神將和供養(yǎng)菩薩衣冠服飾樸素、端莊,白壁為底,流暢的線描細而不膩、繁而不亂,造型簡賅生動,色彩清淡雅麗,人物神態(tài)生動。

南北兩面的壁畫。

《觀音救難》壁畫,左側(cè)和右側(cè)各一幅,繪有“持花二菩薩”、“持花兩觀音”等。繪畫手法細膩,人物刻畫凝神生動,線條飄逸靈動。

 

 

  

  

  

    

    

大殿后部,臥佛背屏與后墻形成兩間進深的狹長禮佛通道。背屏側(cè)筑壇立像,壁畫背景。

南側(cè)大勢至菩薩雕像。

中間地藏王菩薩,左手捧寶珠,右手持錫杖;坐騎綠獅。背后墻上畫的《西游記》里取經(jīng)故事壁畫。主要有“大戰(zhàn)紅孩兒”、“活人參果樹”、“路阻火焰山”、“大圣拜觀音”等大概10個故事。

  《西游記》里取經(jīng)故事壁畫(左側(cè))。

《西游記》里取經(jīng)故事壁畫(右側(cè))。

畫中人物豬八戒與吳承恩《西游記》中又懶又饞的形象不同,而是探路、遇魔勇?lián)?、遇難勇上的勤快、勇敢形象,孫悟空倒成了挑擔子的。

北側(cè)是觀音菩薩,左手倒持凈瓶。

大佛寺背面,看起來格局和正面幾乎一樣,依然是中間三個殿門。

中間三個殿門。外楹聯(lián):“不滅不生,法雨慈云天外現(xiàn);無塵無垢,十洲三島夢中游”。內(nèi)楹聯(lián):“一覺睡西天,誰知夢里乾坤大;只身眠凈土,只道其中日月長”。

在殿門兩邊分列著很多石碑,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沒有細看。

東側(cè)正中,原址為萬圣殿,現(xiàn)遷建張掖文廟大成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清代建筑。作為佛教藝術(shù)陳列廳。整個展覽分為流沙古跡、佛陀之光、丹青溢彩、法寶敷傳四個單元,集中展示了大佛寺遺藏和出土的碑刻、記事碑、造像、繪畫、法器、密寶等佛教文物。五個多世紀以來,張掖大佛寺藏經(jīng)的浩瀚,一直為高僧檀越、雅人高士所津津樂道。作為傳統(tǒng)寺院的重要法寶,佛經(jīng)是構(gòu)成張掖大佛寺歷史文化遺產(chǎn)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匾額:“法寶敷傳”。  

這里保留著大佛殿的“無上正覺”原匾。左右墨書明確:“乾隆二十四(1759)年仲夏,闔郡眾姓弟子□□”,非乾隆帝御書。這匾題字有力道有容貌,可謂:蒼勁挺拔,端莊秀麗。匾額四周飾以:梅蘭竹菊、琴棋書畫、金翅鳥和寶珠等圖案,鏤刻功夫了得。

明確記錄大佛寺歷史的是明宣宗皇帝《敕賜寶覺寺碑記》。

原碑早失,碑文來自明代《甘鎮(zhèn)志》。此碑文反映:1、這里原來就是古寺遺址,存在倒塌殿宇,就是西夏時期嵬咩看到的“崇丘、翠瓦、金甓”,并從中得古涅槃佛像;2、盡管現(xiàn)存大佛殿、臥佛像像是明清,但是仍保存著西夏時的布局——坐東朝西,而且臥佛應(yīng)受早期涅槃造像的影響。

明萬歷年間殘碑。據(jù)稱提到,時稱弘仁寺,“正統(tǒng)間重修,近二百年,傾頹殆甚。都督同知張公暨子允起而修焉”。

明代佛像殘件。

明清兩代,每次對臥佛修補后,都用銅、鉛、鐵制成記事牌,存于臥佛腹中。

老祖宗高明,知道紙會腐爛,用銅牌記事。明成化十三年重修臥佛記事銅牌。這塊銅牌高49cm,寬44cm,長方形薄銅板上沿飾做覆蓮花瓣狀,下沿為仰、覆蓮臺形,紋飾皆捶揲而成;正面鏨刻有239個漢文楷體字,內(nèi)容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張掖因地震而重修臥佛的記事,落款處有僧職名單。另外,它記載的明成化十三年,張掖發(fā)生大地震,臥佛佛首傾頹,大佛寺隨后重修。這對于研究大佛寺建筑、塑像的歷史及我國古代地震災害等情況也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絲綢之路上的張掖。

佛教東傳路線上的張掖。

明清時期佛像為捐贈和征集文物。




  

  

  

臥佛腹內(nèi)出,明代漆繪描金人物銅鏡。

魏晉蓮花形銅吊燈。

元 銅金鋼杵

 

 

  

  

  

  

  

  


西夏國師思能,在佛學上有很深的造詣。1098年思能等人在迦葉如來寺見慧光掘地而得數(shù)尊古臥佛而發(fā)愿建造宏剎。憑借他的皇族身份和“上品等位”的國師地位,爭取乾順的支持。先是策劃由張掖僧人法凈攜三尊出土的古臥佛像獻給崇宗乾順,在他的努力和建議下,貞觀三年(公元1103 年),乾順賜額敕建甘州臥佛寺。燕丹國師返回甘州就獲悉嵬咩國師掘出臥佛的消息,他不得不感嘆:600 年前拓跋氏毀佛滅法,使張掖迦葉如來寺的涅槃古佛隱于地下600 余年不見光日,600 年后又是拓跋氏的后代幸得重光,真可謂“法情輪回”。

這里有金塔寺石窟的模型。原窟位于馬蹄寺東偏南直線7、8公里的一處60米高的紅砂巖崖壁上,分東、西兩窟,現(xiàn)存佛像227身,壁畫百平米,為1600年前的北涼時期開鑿。金塔寺石窟是馬蹄寺石窟群的組成部分,也是馬蹄寺石窟中的精華、北涼佛教藝術(shù)代表作。

東窟

西窟平面縱長方形,寬7.9米,深3.9米,高4.3米,覆斗頂。

西窟中心鑿四方形塔柱,塔檐為臺,分為三層:下層正中開圓拱大龕,內(nèi)塑主尊佛像結(jié)跏趺坐,龕外兩側(cè)塑菩薩像;中層正中開圓拱淺龕,同樣內(nèi)塑主尊佛像,龕外兩側(cè)塑菩薩、弟子像;上層無龕,塑千佛和菩薩。四壁及坡面滿繪千佛、菩薩,上部為北涼開窟原作,下部為西夏補繪。


  

大佛寺臥佛構(gòu)造示意圖。釋迦牟尼涅槃像的體內(nèi)有三層空間,裝藏著各時期的信徒們供奉的寶物,其中頭部是經(jīng)書,可惜文革時期被搗毀焚燒。

大佛縮小版。

明 龍首耳吊環(huán)銅壺

明  佛骨舍利子

張大千畫十八羅漢圖

背面,匾額:“諸佛同尊”。其上匾額為篆體“曼荼羅藝術(shù)陳列”。曼荼羅又譯〝曼佗羅〞、〝慢怛羅〞、〝滿拏啰〞等;曼荼羅意譯〝壇〞、〝壇場〞、〝壇城〞、〝輪圓具足〞、〝聚集〞等, 是密教傳統(tǒng)的修持能量的中心。茶花又名曼荼羅花,它是佛教中的吉祥花,相傳佛祖?zhèn)鞣〞r,手拈曼荼羅花,下起漫天曼荼羅花雨,象征寧靜安詳、吉祥如意。 

藏經(jīng)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清代建筑。背后是土塔的塔尖。

匾額:“般若藏?!薄i郝?lián):“貝葉成文慈云永被,天華散彩法宇弘開”。

藏經(jīng)殿作為佛教經(jīng)籍陳列室。大佛寺佛教經(jīng)籍陳列廳布展分:寫經(jīng)、刊印、藏經(jīng)的三個單元

展廳局部。

保存最珍貴的是明正統(tǒng)十(1445)年英宗朱祁鎮(zhèn)頒賜的《北藏》佛經(jīng)。當年圣旨有損,原文為:“皇帝圣旨: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朱元璋)之志,刊印三藏經(jīng)典頒賜天下,用廣流傳。茲以一藏安置陜西甘州臥佛寺,永充供養(yǎng), 聽所在僧官僧徒看誦贊揚,上為國家祝厘,下與生民祈福。務(wù)須敬奉愛護,不許縱容閑雜之人私借觀玩,輕慢褻瀆,致有損壞遺失。敢有違者,必究治之。諭。正統(tǒng)十(1445)年二月十五日”。

《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經(jīng)》,又名《永樂北藏》。明正統(tǒng)五年(公元1440年)英宗皇帝朱祁鎮(zhèn)御賜,為明成祖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敕令在北京開雕之大藏經(jīng)。《金陵梵剎志·欽錄集》卷二曾記,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三月初三日,宣僧錄司右善世道成與一如等八人于西紅門,降旨“將藏經(jīng)好生??泵靼?,重要刊板。經(jīng)面用湖水裱素綾”。校經(jīng)地點北京慶夀寺?!侗辈亍房?,自永樂十七年三月開始??辈亟?jīng),至英宗朱祁鎮(zhèn)正統(tǒng)五年十一月經(jīng)版刊竣,歷時二十一年(公元1419—1440年)。主要頒賜全國名山大寺。藏經(jīng)自大乘般若經(jīng)起,至明三藏法數(shù),集佛教經(jīng)、律、論之大成,共收經(jīng)1621部,6361卷,分作636函,以千字文編次自“天”至“石”。 明正統(tǒng)六年(公元1441年),《北藏》首部佛經(jīng)《大般若波羅蜜經(jīng)》到達甘州(張掖),至正統(tǒng)十年(公元1445年),全部《北藏》賜經(jīng)完畢,舉行了承旨儀式。

金書《大般若經(jīng)》,出自太監(jiān)王貴之手。明正統(tǒng)六(1441)年,《北藏》首部《大般若經(jīng)》初到張掖,時駐陜甘太監(jiān)王貴組織名士,將經(jīng)文用金銀泥粉抄寫在紺青紙上,歷時一年完成,為鎮(zhèn)寺之寶。其中,金書佛、菩薩及真言,銀書其它。500多年來,銀字氧化暗淡幽古,金字仍舊燦爛生輝。

金書《大般若經(jīng)》,卷首為五折泥金曼陀羅(佛壇),后一折泥金龍牌,金書“皇帝萬歲萬萬歲”;后六折金書《金書大般若經(jīng)序》。金線纖細,層次有致,水平高超。

卷首為五折泥金曼陀羅(佛壇)。畫面以本尊釋迦牟尼壇城為中心,周圍繪以十方眾佛、菩薩、諸天、羅漢、神眾等尊像,人物多達一百零八尊。經(jīng)書封皮以綾錦裝幀,刺繡龍紋圖案,盡其華貴。

后一折泥金龍牌,金書“皇帝萬歲萬萬歲”;后六折金書《金書大般若經(jīng)序》。經(jīng)文書法結(jié)體周正,字體清雅俊美。

《大般若經(jīng)》。

佛曲源于印度,初稱梵唄,是以短偈形式來贊頌佛、菩薩的頌歌。南北朝時代,民間吟唱贊偈甚多,樂僧輩出,至唐代,佛曲已普遍流行。當時的佛曲名目有《婆羅門》、《悉曇頌》、《佛說楞伽經(jīng)禪門悉曇章》等三百余首。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搜集唐、宋、元以來通行南北的佛教音樂曲調(diào),編成《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行世,這便是張掖大佛寺保存的明代永樂佛曲。大本名為《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長42cm,寬27cm,厚5cm; 小本名為《諸佛如來菩薩名稱歌曲》,長27cm,寬17cm,厚5cm。

仿刻佛經(jīng)。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

佛頂心大陀羅尼經(jīng)。

大般涅槃經(jīng)。

大乘妙法蓮華經(jīng)。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關(guān)圣帝君覺世格言。

印經(jīng)中圖案的模板。


展廳局部。

畫。




場景:“金柜焚夾”明朝時期一位僧尼為避免佛經(jīng)在戰(zhàn)亂中毀壞,就將《北藏》經(jīng)放入十個大柜,金書《大般若經(jīng)》放入二個小柜,再砌墻擋住經(jīng)柜,盡管外界戰(zhàn)火四起,一片狼藉,墻后的經(jīng)書卻遠離紅塵,直至后人發(fā)現(xiàn)才“重入塵世”。

寫經(jīng)場景:明正統(tǒng)六年(公元1441年)四月,太監(jiān)王貴會集書法繪畫名士,以《北藏》首部為藍本,造金書《大般若經(jīng)》金銀書造佛經(jīng),從紙張的處理到最后的裝潢,需經(jīng)數(shù)十道工序。正統(tǒng)七年(公元1442年)初,王貴不幸去世,六百卷金書《大般若經(jīng)》的制造工作由左少賢李貴繼承,于當年圓滿完成??》鸾?jīng):明萬歷年間,弘仁寺已開始在大佛殿北側(cè)的金塔殿刊刻經(jīng)版,印刷流通。順治十年弘仁寺組織僧侶至涼州羅什寺補造佛經(jīng)時,請來河南的刻經(jīng)工匠以甘州的梨木為原料經(jīng)行刊印。

  

藏經(jīng)殿緊鄰土塔,之間有小橋相通。

塔基外側(cè)兩層廊殿,分構(gòu)內(nèi)外回廊。  

土塔所在的殿內(nèi)已修建成了一座小型的博物館。館內(nèi)陳列的都是在大佛寺內(nèi)出土發(fā)現(xiàn)的歷朝歷代的經(jīng)書、石碑、銅鏡、玉雕、珍珠等珍貴文物,還有中國的古錢幣和波斯銀幣等。    

一層是萬佛堂。

正面三世佛。

其它三面為迦葉、阿南、文殊、普賢及大佛寺始創(chuàng)人嵬咩國師共五身像。




背面。

繪有“釋迦弘法”、“王貴集士造經(jīng)”、“佛祖本身故事”、“菩薩救八難”等九通色彩絢麗,內(nèi)容豐富的壁畫。  

    

  

彌陀千佛塔,俗稱土塔。

塔高33.37米。相傳置放著釋迦攝摩勝骨灰。全塔由塔基、塔身、相輪三部分組成。塔基每邊長23米,層層向上收小,共13節(jié),該塔造形別致,和北京妙應(yīng)寺白塔有相似之處。

該塔最突出的特點是雙層的四塔,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共計9塔,風格獨特,為其他金剛寶座式塔所沒有。

塔座之上有兩層須彌座。每層須彌座四角各有一座小塔,與主塔型制相同。

塔身之上又有一層須彌座,座四面各開五個小龕,內(nèi)供佛像。

十三經(jīng)天上頂置相輪。

華蓋直徑4米多,四周飾有36塊銅質(zhì)板瓦,懸掛著36個流蘇風鈴。頂置銅質(zhì)寶瓶塔剎。

離開土塔,旁邊有一個花園,園中有一雕像。她不是佛,而是一個尼姑,叫本覺。

1941年大佛寺住持妙顯和尚在得知馬步芳的部隊在進入張掖之后,張掖佛教協(xié)會會長張聲威秘密將經(jīng)卷裝入12個柜子,在寺院一處不顯眼的房間內(nèi)砌了一處長40米、高20米、寬4米的夾壁墻,將其藏在寺中。

為使這些經(jīng)卷留傳于后世,在寺院僧侶中挑選最后了忠誠的僧人秘密參與護經(jīng)。而最后的護經(jīng)任務(wù)就落在了本覺尼姑的肩上。本覺尼姑俗姓姚,1901年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自幼聰明好心,一心向善。17歲時出嫁為人婦,辛勞操持家庭生活,不幸丈夫因病早亡,從此一心念佛,45歲時出家為尼,1952年碾轉(zhuǎn)來到大佛寺。住持見其誠實可靠,遂選為護經(jīng)僧人。文革期間她受盡凌辱,甚至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但是她只字未透露佛經(jīng)之事,直到1975年臘月二十三夜,因土炕透火透煙不幸去世,終年74歲。后來人們在清理這間破屋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夾壁墻的通道,才使得這些珍貴文物得以重見天日。  

從側(cè)門進入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始建于雍正二(1724)年。位于大佛寺的東北角,占地1700平米,建筑門類齊全,山門、牌坊、鐘鼓樓、戲樓、觀戲樓、廂房、大殿一應(yīng)俱全,保存完好。磚雕和木雕都很精美,有濃郁的三晉風格。

 首先是歇山頂春秋樓組成的正殿(右),前建抱廈(中),相連卷棚碑亭(左),均闊三間。

卷棚碑亭緊貼東西廂房。

碑亭前額“關(guān)帝廟”。

碑亭前方有香爐,兩側(cè)是東西廂房。

碑亭。

抱廈匾額閻錫山題:“乃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楹聯(lián):“漢朝忠義無雙士,自古英雄第一人”。

抱廈墻角的磚雕。

正殿。

內(nèi)供關(guān)公。左側(cè)是手掌印信的關(guān)平,右側(cè)是手扶青龍偃月刀的周倉。

東西兩邊為對稱的廂房,各寬9間,深1間,懸山式頂,最后正中為大殿3間,平面正方形,寬14米,深14.6米,單檐歇山頂,兩側(cè)為東西配殿,規(guī)模較小,各寬3間,深1間。整個建筑主次分明,構(gòu)成了古建筑物的特色。

東西廂房東側(cè)是牌坊。木牌坊為四柱三門,正樓大、左右次樓小,歇山式頂。這是牌坊背面。

牌坊正面匾額:“威震華夏”。

牌坊兩側(cè)是鐘、鼓樓。

鐘、鼓樓形制相同。

鐘鼓樓東側(cè)為戲臺,左右看樓。

東西看臺建制相同,二層走廊,二樓有壁畫。

戲臺。這是一座獨特的大門戲臺合體建筑。

下面是通往山門。

會館山門,山門左右的八字影壁上書有“忠”“義”兩個大字。門廊和八字影壁皆為民國五年(1916 )加建。平時不開,必須原路返回。

院內(nèi)北面西側(cè)為二郎殿?!陡手莞尽酚涊d:“二郎廟清源殿,城東南隅,祀陳嘉州太守趙真君昱。明天順二年,鎮(zhèn)守太監(jiān)蒙泰、宣城伯衛(wèi)穎修,御史牟倫碑記。我朝乾隆三年,會首陶良臣、宋元郊等重修?!比f歷二十二年《重修宏仁寺碑記》、臥佛殿光緒三十一年維修題記都記載曾對二郎廟的維修活動。1986 年,二郎廟被拆除,二郎殿遷至大佛寺內(nèi)原金塔殿舊址上。

現(xiàn)存二郎殿坐北朝南,自北向南由懸山正殿、卷棚天窗、廡殿勾連搭和卷棚獻殿四部分組成,結(jié)構(gòu)體系復雜,通面闊三間、進深四間。

卷棚獻殿

說明牌。

匾額:“大功德”。后柱楹聯(lián):“修行最勝行嚴凈佛國土 常生如是愿成熟諸群生”。前柱楹聯(lián):“蓮花九品獅吼象鳴登法座,寶相三尊龍吟虎嘯出天臺”

殿內(nèi)陳列明正統(tǒng)六年所鑄三世佛。


  

  


  

藏經(jīng)樓。匾額:“慈云法雨”,楹聯(lián):“曼葉羅莊嚴絕妙,菩提樹色相皆空”。

藏經(jīng)樓。匾額:“深入經(jīng)藏”。楹聯(lián):“無上甚深微妙法,般若增長菩提生”

  “諸佛同尊”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