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這個詞,拆開來看,是快和樂,意味著人生中的樂事不會長期逗留,都是稍縱即逝的瞬間美好。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更高層次愉悅的追求,所有此刻的歡樂享受都將會在滿足后褪去激情,從心境里消失。我們的感受便是,快樂實在太短暫了。 我們的情緒是一種主觀上的相對感受,在歡愉和快樂中度過,或者在麻木和痛苦里掙扎,即使是同樣長度的時間,對于個體而言,是完全迥異的體驗,前者春宵苦短,后者度日如年。 “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快樂總是短暫的,但又生生不息,周而復(fù)始。 “留戀著不肯快走的,偏偏是你所不留戀的東西”,只有痛苦才是“永生”,占據(jù)了人生里的絕大部分時光。 眾生皆苦,但我們并不悲觀,因為痛苦是快樂的土壤,絕望里總能孕育出希望。 只要好好活著,總能等到應(yīng)有的快樂。 蘇東坡在《論苦與樂》中寫道: 樂事可慕,苦事可畏,皆是未至?xí)r心爾。及苦樂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況既過之后復(fù)有何物? 羨慕那些看上去快樂的事,畏懼那些你以為痛苦的事,這都是還未遇到樂事和苦事時的心情而已。 真碰上了,覺得也不過如此。 快樂有其合理的烈度,我們迎接快樂的正確心態(tài)應(yīng)當(dāng)是,有所期待,但又不能過于苛求。 否則,便會產(chǎn)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得到之前,充滿幻想,生活里最甜的一滴蜜。 得到之后,滿是失落,它并沒想象中那么好。 得不到,不快樂,得到了,也不快樂,很多人的兩難境界。 我們從外界獲取收益,進(jìn)而產(chǎn)生快感,這是“得到”式的快樂。 但這種快樂極其短暫,巔峰時刻稍縱即逝,然后便是苦苦追尋另一場“得到”,更高閾值的滿足體驗。 如果我們將生命的意義,從得到改為付出,則會迎來更持久的歡喜。 我能夠幫助別人,影響別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他人感恩,給予我反饋和回報,那便有了額外的驚喜。 人類情感中最美好的部分,戀人彼此深深相愛,母親辛勤養(yǎng)育兒女,好朋友不離不棄,都是跟無私的付出有關(guān)。 從付出而來的快樂,更加持久飽滿。 快樂來自于精神,而不是物質(zhì)。 珍饈美味,奢華用度,來自物質(zhì)的刺激,到達(dá)一定高度,邊際效用會大幅遞減。 物質(zhì)的享用終有盡頭,若快樂基于此而停止,迎面而來無邊無盡的空虛,那將是件極其可怕的事情。 如果快樂建立于精神之上,我們的心境會豁然開朗。 精神的追求脫離于物質(zhì),且永無盡頭,故而快樂自由自在,從容不迫,又源源不斷。 人們可以簞食瓢飲,而又樂在其中。 人們可以身陷低谷,而又仰望星空。 人們可以千災(zāi)百難,而又談笑自若。 從病痛里濾出快樂,把忍受變成享受,是精神靈魂對于物質(zhì)肉體的勝利,是一種偉大的生存智慧。 人類由是變得樂觀又積極,自信而從容。 參考文獻(xiàn): 1,《寫在人生邊上》,錢鐘書,2021,三聯(lián)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