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正式開始,新年的腳步也越來越近。 紛至沓來的,還有一攬子賀歲檔電影。 《長津湖》續(xù)集《水門橋》,易烊千璽和文牧野首次合作《奇跡·笨小孩》,韓寒繼續(xù)小鎮(zhèn)青年系列《四海》,張藝謀《狙擊手》…… 感覺又是一場鏖戰(zhàn)。 賀歲檔既是必爭之地,又最容易翻車,今年誰優(yōu)誰劣,飄的影評隨后就到。 但今天,飄倒想跟大家聊一部史上最另類的賀歲檔電影。 上映于1991年2月12號,也就是當年臘月二十九的—— 《過年》 導演黃健中,僅靠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即可封神。 主演隨便拎出一個,也都讓人感受到喜氣洋洋的氣氛。 憑借這部電影成為國內首個拿到國際A類電影節(jié)(東京電影節(jié))最佳女主的趙麗蓉老師。 同樣靠這部電影獲得人生第一個獎項(第1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的葛優(yōu)。 《你好,李煥英》里中年包玉梅的扮演者丁嘉麗。 “神醫(yī)喜來樂”李保田。 以及當時剛拍完《西游記》的六小齡童。 看片名,看演員,看上映時間,是不是覺得《過年》是一部合家歡的喜劇電影? 那你還真想錯了。 《過年》這部電影,直接用冷冽的冰刀,割開中國家庭溫情脈脈的親情表層,給我們展現了暗涌在親人關系下,那龐雜的矛盾與糾葛的利益。 在《過年》里,你看不到美滿和樂的過年氣象,相反,激烈得像一部戰(zhàn)爭片。 可能一部分人看完心驚,但也有一部分人看完,只是嘆一句: “這就是我家過年的常態(tài)?!?/span> 這就借由它,來聊聊中國人回家過年這檔子事。 家 如果讓年輕人票選過年十大煩心事。 “親戚討厭”這條,一定一馬當先。 總有一些你不愿意見的人,礙于過年的儀式感,非得湊到一個桌子上吃飯。 脾氣暴躁的,當場就能吵起來。 《過年》拍的,就是這么一場年夜飯。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年三十,窗外煙火絢爛,喜氣洋洋。 程家老兩口雖然生了五個兒女,但今晚卻只有他倆對坐吃飯。 原來,五個孩子,一個都沒回來。 在老程的抱怨里,我們得知,去年的年夜飯還差點鬧出人命。 可話是這么說,老兩口還是在期待孩子回來。 初一到了,最先回來的是二兒子。 二兒子考上了研究生,還交了個出身高干家庭的女朋友。 老程兩口子一直覺得是高攀,不甚滿意這個兒媳婦,但大過年的,也就忍了。 結果剛進屋二兒子就說自己要和女朋友去南方考察,需要贊助費。 討錢的目的性太過明顯,剛有點笑意的二老,臉色頓時就冷淡了下來。 第二個回來的是大兒子一家。 用老程的話說,這大兒子,也是個孬種。 中學化學老師,找了個科長媳婦,但性格木訥老實,為人不爭不搶。 媳婦給他謀了個教育局長的職位,干了27天,自己還辭職了。 因此也慣得媳婦彪悍蠻橫,相比于別人家的男強女弱,他家反倒是妻子家暴丈夫。 去年年夜飯大兒媳婦的一場大鬧,讓老兩口心驚了一整年,日常也能避則避。 所以今年也不是他們主動過來,而是老兩口逛廟會碰到了大孫子,走不動道了。 爺孫仨正玩著,一扭頭大兒子和大兒媳婦就已經買了禮物站在家門口了。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果然,一進屋,大兒媳婦就盯上了婆婆的金戒指。 先是套話,見婆婆沒聲響,就直接上手硬薅。 結果戒指在手上戴了幾十年,薅不下來,兒媳婦掛上臉了。 具體怎么解決的,我們之后再說。 第三個回來的是大女兒一家。 大女兒和大兒子一樣,是個打不還口罵不還手的人,結果卻碰上個沾花惹草、缺德無賴的丈夫。 這不,還沒到家,路上碰到了二兒子和他女朋友,大女婿牽上弟妹的手就沒松開。 緊接著回來的,是小兒子。 又是一個廢物,二十好幾了,不務正業(yè),貪圖享樂,找了個同樣愛玩的女朋友。 通宵看電影,要坐包廂。 從電影院回去,也要打的。 但要說最讓老程頭疼的,還是自己最疼愛的二女兒。 當年因為非要和一個架子工談戀愛,離家出走,雖然在一個村里,卻多年沒進過家門。 今年看到二女兒懷孕的份上,就讓他們進來了。 結果沒想到的是,老程當年最厭惡的二女婿,反倒是最成功的那一個。 從架子工升成了工程隊長,蓋了棟小洋樓,彩電冰箱摩托車應有盡有。 一進屋也夠客氣,給每個人都送了見面禮。 看到大嫂子正想盡辦法薅下那枚金戒指,還特意去給她買了一個。 雖如此,但在那個年代,暴發(fā)戶依舊不能算正道,所以老頭子還是不放心。 一家五個孩子,沒有一個讓老程兩口子順心。 而鑒于去年的經驗,今晚的年夜飯會發(fā)生什么,也不知道。 所以雖然看上去這一大家子人喜慶祥和,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盤算。 就像托爾斯泰說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其實不幸的家庭也大致相同。 拋開那些被病痛、貧窮拖累的苦楚,更多的不幸,其實是來自家庭成員的互不理解。 就比如《過年》里的程家,五個孩子的性格之所以不同。 就是因為改革開放后,越來越追求物質至上的社會氛圍與傳統(tǒng)觀念的碰撞,形成了一代人吃苦耐勞,一代人貪圖享樂的脾性。 只要他們互不理解一日,就定會家無寧日一日。 錢 果然,年夜飯上,一口飯都沒吃呢,幾個孩子的狐貍尾巴就露出來了。 大兒媳婦提醒孩子挨個向長輩們拜年,其實就是要紅包。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酒剛滿上,小兒子又說自己和女朋友要結婚,可手頭沒錢。 于是就學著亞運搞募捐,做了個募捐箱,希望家里人給贊助幾份。 眾人不語,大兒媳婦開始了第二輪操作。 見妹夫一個金戒指說買就買,出手闊氣,忙敬了一杯酒。 “嫂子生活困難,以后有用得到的地方,可別給冷臉啊?!?br> 這邊剛敬完,那邊二兒子也打起了算盤。 說自己要和女朋友去南方考察,得向父親借1000塊錢。 話音剛落,小兒子看不下去了,他指責二哥借錢純粹是為了游山玩水。 但二兒子也覺得小兒子連工作都沒有,啃老不說還要用家里的錢結婚。 兩個人當場吵了起來。 為了家庭和睦,二女婿忙打斷,說以后兩個人的事,自己包了。 但此時坐在一邊,筷子都沒動的老爺子已經沒心情吃飯了。 他起身出去,然后將自己這一年賺的4000塊人民幣裝在盤子端到桌上。 這,才是眾人最想在年夜飯上看到的菜。 影片前面幾十分鐘為錢而忙的鏡頭,都為了鋪墊這一幕。 這還沒完,菜都端出來了,總得有人吃啊。 但還沒等大家說話,外面有人敲門。 我們這才知道,大女婿再次出軌,為了替姐姐出氣,小兒子當場和姐夫打了起來。 而就在所有人都出去扯架,大兒媳婦看到大兒子一個人坐著喝酒,桌上的錢也不見了,忙問錢去哪了。 平時懦弱老實、逆來順受的大兒子喝完酒后也不忍了。 看到都鬧成這樣了,這個人還想著錢,一巴掌抽了過去。 兩個人開打。 鬧劇再度重演。 去年年夜飯沒砸碎的鏡子被大兒媳婦徹底砸碎,一口沒吃的年夜飯也被一把推翻。 滿屋被砸了個稀巴爛。 于是,又一個新年過去了。 但話說回來,就在所有人都為錢而狂的時候,影片里也有對錢無所謂的兩個人。 一是影片一開始,辛苦一年的老程把賺來的錢堆在桌上,對著妻子說:“都歸你。” 還有一出則是二女婿的種種慷慨行為。 為每個人置辦見面禮,看到大嫂要金戒指,兩個弟弟為了錢破口大罵時,主動用錢緩解矛盾。 這前者我們能理解,夫妻二人相伴多年,半生的愛情與親情使得他們自然不分彼此。 但后者,大川不過是一個剛和大家相識的女婿,為什么毫不在乎呢? 他用一段話告訴了我們。 原來,從小孤苦伶仃的他比起錢,反倒更向往親情。 缺愛的盼愛,沒錢的求錢。 但,這個鬧得不可開交的家庭,真的沒有親情嗎? 其實也有。 平時吊兒郎當的小兒子,看到姐夫在外有人,為了姐姐要揍姐夫。 這是弟弟對姐姐的維護。 當年二女兒為了男人離家出走,這次回來父母不僅對她沒有任何抱怨,反而在知道女婿干得還不錯后,為女兒由衷欣慰。 這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大嫂子是個兇悍愛攀比的母老虎,雖然大家頗有怨言,但看在大哥的面子上,也就忍了。 這是親人彼此間的包容。 這些,其實都能看出這家人還是在互相關心愛護。 只是在利益面前,親情都被他們排到后面去了。 在這,金錢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每個人的內心想法。 也是一把標尺,掂量出每個人心中的價值排位。 對于大嫂這樣愛錢的人來說,錢比天高。 但對于二女婿這樣缺愛的人看來,他情愿用錢來換取暫時的親情。 錢,說白了就是利益。 當親情沒能在一個家庭中成為主軸,“利益”,這種人性最本能的欲望就順勢成為了家庭成員交流時的唯一目的。 只是他們不知道,家庭是最不該成為他們計較的地方。 有計較就會有得失,有得失就有怨懟。 有怨懟,也就離間了親情。 年 這電影放在今天看,不可謂不膽大。 把親情間最被掩蓋,也最無奈的一面,放在了舉家團圓的時刻。 為什么選在過年? 我們都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過年過節(jié)是中國人情感濃度最高的時刻。 但親情濃度最高的時候,有時也是矛盾濃度最高的瞬間。 觥籌交錯間,親戚間交流不只有感情,還有物質,也有境遇。 紅包和禮物的分配,鞭炮和笑臉的次數,迎來和送往的態(tài)度,都足見彼此之間關系的親熱程度。 這些行為,雖然在日常也有,但過年的儀式感讓量變引發(fā)質變,給攛掇到了極端。 所以,如果說《飲食男女》里面李安是用中國美食展現人之大欲。 那《過年》,就是導演用團圓來激發(fā)情緒矛盾。 在中國人最隆重的節(jié)日,展現中國傳統(tǒng)家庭逐漸被瓦解的倫理沖突。 而除了前面的暗涌與爆發(fā),片中還有一處神來之筆。 年夜飯被掀翻后,屋子里一片狼藉,二女兒和二女婿要打掃。 程老太太連忙阻攔,說: “別掃,你要一掃就把財掃沒了?!?/span> 為了家庭和樂而產生的傳統(tǒng)習俗,在此刻,反逼著家庭把最不堪的一面赤裸裸地擺在明面上,還不能觸碰。 何其諷刺。 而《過年》的諷刺畫面還不止這一個。 眼見年夜飯最后被掀了個稀巴爛,我們都以為父母是最大的受害者。 事實上,電影里并沒有“放過”他們。 相反,還特意設計了幾個情節(jié),暗示父母固守的愚昧傳統(tǒng),是使得這樣糟粕的觀念代代相傳而不自知的最根本原因。 一個是大姐受了丈夫虐待還被母親勸回家去,言語中我們得知老程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 她在勸女兒忍,忍到老,就好了。 一個是大嫂指使兒子向長輩磕頭要壓歲錢,其實就對應著小兒子打著結婚的名義在飯桌上直接向眾人要錢。 伸手要錢的樣子,像極了討飯。 而全片子女們理所當然地向父母討要血汗錢,也未必不是老程兩口子教育的缺失。 所以,《過年》的打擊面甚廣,它指責的,是傳統(tǒng)中國家庭觀念的弊端與沖突。 而且還不只是電影,就連當年的小品也充滿著這種諷刺。 趙麗蓉老師。 其實我們現在回看她當年的小品,就大多都是帶著諷刺。 《英雄母親的一天》諷刺電視臺對普通人的強行上價值,《如此包裝》諷刺流行潮流對傳統(tǒng)文化的侵蝕,《打工奇遇》諷刺社會餐飲的虛假營銷。 但如今,就說賈玲和張小斐演的小品《婆婆媽媽》。 同樣是家庭矛盾劇情。 婆婆和兒媳不和,本來有很多值得聊的內容,結果只是如撓癢癢般消費家庭情感。 前面先是婆婆和兒媳婦在兒子面前裝親昵堆積笑料,后來又借著幫助外人大吵一架讓人看爽。 最后,大戰(zhàn)之后的兩個人忽然頓悟,說出了一句: “但那次我們倆吵完架以后,倆人關系變得可好了?!?/span> 就和好了。 之前的矛盾什么都沒解決,也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淳秃秃昧恕?/span> 但《過年》不一樣。 它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只要矛盾沒解開,不互相理解,無論過多少年,吵多少架,都不能達到真正的和解。 《過年》,其實是那代電影人對傳統(tǒng)中國家庭模式的一種重新審視。 在過往,家庭一直和溫情、美好、團結等詞語捆綁在一起。 可事實上,家人也是人,那些人性中的自私、虛偽、奸詐、妒恨等情感也會在家人身上出現。 但這些情感,一直被我們所忽視、排斥與粉飾。 這無疑是一種掩耳盜鈴。 為什么有的人不喜歡過年? 與其說是不想回家,討厭見人。 不如說是不愿在本應溫暖的家庭里,看到各式各樣不和諧的因素。 也害怕在家庭聚會中,被按成績、收入、職業(yè)攀比,分出誰有出息,誰混得差。 面子、物質、社會地位,都成了凌駕于親情之上的因素。 而這些因素,又一直被視而不見,甚至習以為常。 但忽視和隱忍都只能助長矛盾。 就像很多家庭積下的“過年仇”,它只是在當時被跳過,但心里其實都留下了一個結。 一句“大過年的”攔得了一時,攔不了一年。 這部三十年前的電影,就像一劑猛藥。 讓每個服用的人,在直面這些難堪的場面后,變得清醒一點。 意識到—— 只有直面矛盾,互相理解,才是解決家庭矛盾的唯一辦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