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黑龍江是亞洲最大的河流之一,流域廣達七十六萬六千平方英里,它及其支流吞納了這一流域上的水量。此流域的南部以長白山為界,還以橫貫科爾沁草原和戈壁沙漠的一線為界。西向和北向的雅布洛諾夫山脈和斯塔諾夫山脈,將黑龍江與流入北冰洋和鄂霍次克海的河流分開,又將東部濱海山脈與流入韃靼海峽或滿洲的小河分開。 俄國地理學(xué)家把克魯倫河視為黑龍江的水源,中國則認為黑龍江發(fā)源于長白山或白山,滿族王朝把該山奉為其民族的發(fā)祥圣地。按照前者的意見,黑龍江系由克魯倫河(其下游叫做額爾古納河)與石勒喀河匯流而成,而石勒喀河則由音果達河和鄂嫩河匯合而成。 按照中國人的意見,認為黑龍江的水源是松花江,而松花江發(fā)源于長白山西北坡上的六道泉水。滿洲人稱這條河為松花江,即天河。松花江流過三百英里之后,有嫩江從北注入而得名為混同江,直至該江入海為止,中國人習(xí)用此名稱呼之。 滿族人稱黑龍江為薩哈連烏喇,即黑水,而通古斯族的鄂倫春人和曼亞格人則稱其為石勒喀,該江從左流入混同江。根據(jù)俄國人的觀點,薩哈連烏喇事實上即是黑龍江的上游。黑龍江的下游,或更確切些說,即松花江口以下的黑龍江,古爾第人則稱之為滿貢,江口附近的土著居民則稱之為馬穆。人們認為,俄語“阿穆爾”一詞是后一稱謂的訛誤①。 如果我們認為位于一條河流河口最遠的那個發(fā)源地堪被視之為整個河系的源頭的話,那么也應(yīng)援此例,對克魯倫河同樣看法??唆攤惡?以及額爾古納河)流至于石勒喀河的匯合處長達一千英里,其中尚未包括所有小曲流,因為根據(jù)我們對于這些地區(qū)現(xiàn)有的地理知識的情況,對于這些小的曲流尚難準(zhǔn)確地予以估量。 黑龍江從上述匯合處起迄入海止,流長為一千四百英里②。另一方面,從松花江發(fā)源地到黑龍江口,流長僅達一千四百五十英里。松花江與黑龍江相比較,何者傾瀉水量為大,迄今尚未勘定。施倫克贊成松花江的水量較大;如果我們進一步提出這樣的事實,即黑龍江在與松花江匯合之后,仍按松花江的流向朝東北方傾瀉,直至江口,那么我們必須承認中國有充分理由堅持對這一問題的立場。 松花江 我們并無詳述黑龍江的水源之意。只須略用數(shù)語簡述,即足符我們的宗旨??唆攤惡?鄂嫩河和音果達河皆發(fā)源于中國的肯特山或叫做大興安嶺,俄國境內(nèi)大興安嶺的最高峰索航多峰,高達八千二百五十九英尺,雖然尚未達到終年積雪的界線。 雅布洛諾夫山脈從這中央的群山朝著東北方向逶迤分支;另外一些支脈則分布于音果達河和鄂嫩河之間的地區(qū),以及鄂嫩河和額爾古納河之間的地區(qū),形成了通稱的尼布楚礦山。在此山區(qū)的西南部分,深邃的溝壑和大片的沼澤地縱橫交錯,并有一些茂密的往往難以通過的森林。 此山區(qū)再向北綿延,就具有中亞草原的許多特點。一帶地方起伏不平,礦山的山脊僅高出河床二至五百英尺。這一帶地方甚少樹木。此山區(qū)再向東北綿延,越過從石勒喀河畔的斯特列季印斯克到額爾古納河畔的涅爾琴斯克——扎沃德一線,便是山岳和森林地帶;在河谷里有著適于農(nóng)耕的大片土地。 克魯倫河源于肯特山。它橫穿戈壁沙漠的最荒涼的地區(qū)之一,流過五百五十英里,然后又穿過呼倫湖,再流經(jīng)四百二十英里在烏斯特——斯特雷爾卡注入石勒喀河,克魯倫的下游通稱為額爾古納河。克魯倫河迄楚魯哈臺為止,流經(jīng)茫茫草原,此草原的面積達八千零七十平方英里,其高度為海拔二千至三千英尺。此草原極不適于農(nóng)業(yè),幾乎無雨,冬季少雪,秋季早霜。土壤為硬粘土,并有卵石,光玉髓和縞瑪瑙。許多鹽湖經(jīng)常干涸。 楚魯哈臺這一帶地方則是別有天地。我們在北坡上看到闊葉樹小叢林,河谷里遍地鮮花。我們越往下去,這一帶地方越顯示出生氣勃勃,在烏爾尤佩那和烏斯特——斯特雷爾卡之間,五谷豐收。河的兩岸有樹木叢生,左岸丘陵起伏,間有廣闊的河谷展現(xiàn)于河畔。右岸經(jīng)常是懸崖屹立,其上花崗巖裸露于表面。在此河的下游部分,河床多石,河流湍急。 鄂嫩河也發(fā)源于肯特山。在鄂嫩河上游的兩岸,樹木叢生;在欽德尼特,該河有一小段與草原毗連,然后突然折向北方,直下到與音果達河匯合處,途中流經(jīng)起伏不平的叢林地帶,這一地帶尚有許多適于耕種的土壤肥沃的地段。這條河一年四季都可航行。 克魯倫河 音果達河發(fā)源于索航多山之北,沿著雅布洛諾夫山脈的山麓向東北,迄外貝加爾省省會赤塔為止。在赤塔以下,河面寬達六十至一百碼,河流湍急,河中有許多遍生野草的島嶼。沿岸諸石山有茂密的叢林;這些巖石時常逼近這條河,僅留一條狹窄的通路讓河水穿過。 在大部分巖石上,苔蘚密布,長著一種好看的羊齒植物;帶有紅球莖的大黃草在較為暖和的地方屢見不鮮。這條河在赤塔以下可供小船和木筏航行,但由于水淺流急,航行極為危險。在克魯琴納上方咫尺之處,一座稱為卡比丹(大尉)的巖石屹立于河心,水位低時在很大程度上危及航行。最危險的急流稱為包耶茨(戰(zhàn)士),位于沃羅夫斯卡亞——帕德的下方,這條河在這個地方勉強沖開一條狹窄的峽道。 音果達河與鄂嫩河匯合而成為石勒喀河。石勒喀河的河道漸漸增寬;在邊金,河寬達四百五十碼。石勒喀河從此處起迄人海止一年四季可供吃水二英尺的小船航行。兩岸丘陵起伏,樹木叢生,間有大片草原,牧草繁茂。樹木皆為樺樹和松樹,尚有一些落葉松。 在石勒金斯克以下,以松樹為最多。這一帶山巒較多,山間常有廣闊富饒的河谷和平原。河水流速每小時約為四海里。在格爾必齊河以下,常有懸崖峭石聳立水中;在某些小河的河口只有一些小塊適于定居的地段。 在額爾古納河口的上方不遠處,左岸群山逐漸后移,從而在山麓空出一塊狹窄的平地,右岸群山則繼續(xù)綿延,迄位于兩河匯合處的烏斯特——斯特雷爾卡(箭口)村。屯駐于此地的三十名哥薩克從事漁獵,并與黑龍江的鄂倫春人和曼亞格人進行物物交換,下面我們著手介紹黑龍江,我們將較為詳細地提供關(guān)于它的情況。 -------------------------------- ①根據(jù)道夫雷將軍(斯圖肯柏格,第四卷,第782頁)的說法,黑龍江的名稱來源于通古斯人常用的寒暄客套語,該詞的原意是“祝君平安”。蒙古人稱黑龍江為卡拉圖蘭,即黑水。 ②據(jù)估計黑龍江的流長(包括小的曲折)為一千八百九十英里。 -------------------------------- 本文作者恩斯特·喬治·拉文斯坦(Ernst George Ravenstein)于1834 年出生于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1852 年移居英國倫敦。1855一1875年在英國陸軍部地形測繪局任職。自1877年起擔(dān)任英國皇家統(tǒng)計學(xué)會理事會理事、皇家地質(zhì)學(xué)會會員、德國法蘭克福地理學(xué)會通訊會員、貝德福德學(xué)院地理學(xué)教授等職務(wù)。著有《英帝國的地理學(xué)和統(tǒng)計學(xué)》、《新世界地圖》等書,死于1913年。 簡要地敘述了我國黑龍江地區(qū)自遠古至公元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歷史情況,其中比較詳細地敘述了自十七世紀中葉起沙皇俄國不斷派遣所謂“遠征隊”,向這一地區(qū)進行侵略擴張的許多事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由于作者抱著殖民主義的反動觀點,他對于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qū)的侵略和殖民活動往往持一種同情的態(tài)度。在史實方面存在一些重大錯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