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送娃上少年宮上課后,決定看一本不太費腦子的書??吹皆票P中的這本《梁說莊子》的其中一本,《梁說莊子·人間世》,就它了。梁冬的風格我還是挺熟悉的,這本書看起來讓我在輕松之余也有不少心得?;蛟S我對梁冬比較了解,所以每每看到他在講那些我已經熟悉的人生經歷時候,我總有一種老調重彈的感覺,總想去跳過,或許如果他在寫作中處理得更不經意一點,效果也許更好。 不變的人性–《梁冬說莊子–人間世》幾個月前,一位好友向我推薦過這本薄薄的小書,說別看這本書薄,書中講的道理對我們職場人士還是很有啟發(fā)的。我看完這本書后,對朋友的這個評價非常的認可,畢竟大家混跡于職場至少十年八年,甚者更長,雖然工作不一樣,遇到的困難不盡相同,但是頭腦中的困惑多多少少都是類似的。與領導怎么相處,與同事怎么相處,自己經辦的事情別人不太配合怎么辦,一件事情做得事與愿違該如何的寬慰自己等等。 都說莊子是一位豪邁灑脫的大家,但受限于文言的水平,我并看不太懂莊子的原文。梁冬把它翻譯成白話文后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對我而言,確實是一件好事。有些事情,我對自己說一定要下功夫學好,終究十多年過去,依舊不溫不火,比如學英語?;蛟S這就是人性,變化的是肉身,不變的是人性,說不定是基因決定的。 世道艱難我想這是一個所有人都認同的道理,無論貧富與貴賤。其實任何世道都很艱難,人心都很叵測,自有其險惡的一面,在承認這種無常的前提下,我們如何來訓練并建構自己的心智模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梁冬認為這個人間有三種人:
梁冬提到一種訓練心性的辦法:
這兩個問題就形成很有趣的邏輯,大部分人覺得自己是好人而“橫行于世”的時候,為什么都覺得自己屢屢受挫?因為我們對自己不誠實,我們有意無意活在了自我的暗示中—“我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人”、“我是個好人”。生活中大部分問題的本質都是對自己“我是個好人,但我很多時候也不是好人”這個矛盾心理的不接受。 一個不愿意承認自己存在矛盾的人,后果一定是比較嚴重的。而一旦開始接受“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時,你就能夠瞬間理解別人也是這樣的,心里就好受多了,慢慢也就活得比較海闊天空。做好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他不甘心僅僅做個好人。他很想獲得那些“壞人”得到的東西,但他又不能接受自己用壞人的方法獲得這一切。然后,一旦別人用這個方法對他,他又心生不解,甚至怨恨。 這種怨恨,便是嫉妒。人性中的嫉妒,無人不有,不處不在。 要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也是這樣的人,對于別人可能會對我們產生這種嫉妒的恨要保持理解。不是防范,而是理解,非常非常理解。如果我們理解了別人對自己這種感受時,就會采取一種很謙卑的方式,這樣大家都舒服。如果不理解,一次又一次越努力地去表現你的好,就會被別人捅越多的刀。從這個角度來說,謙卑與其說是自己修為的品格,不如說是控制周圍人對你看法的方法。然而,如果謙卑不是出自真心,內心的矛盾與反差也會如滾雪球一般膨脹,直到讓你崩潰。 你每次的出色表現,都是被人捅刀的原因。這也是為什么漂亮女孩總是命運多舛、風言風語比較多的原因。莊子教導我們,只知道世界有漂亮而不知道別人覺得你漂亮是一件罪惡的事情,就是在讓自己漂亮的同時,播下了仇恨的種子,你用你的好來襯托別人的壞。當然,這個好或漂亮是一種指代,包括你的智商、錢財、美麗、善良、好的口碑等一切成功。 那些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逃跑(急流勇退,功成身退)的人,其實是善良的,因為他們沒有讓你有時間、有機會對他們作惡。 歸根到底,在人世間不管怎么折騰,僅僅做個好人很危險,僅僅做個有心機的人也很危險,僅僅做個沒有覺察的人,就更危險。 真正顯得不那么聰明的人,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他見過比自己聰明太多倍的人。他已知的“海岸線”越長,對無知的“海洋”的了解就越深,所以他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一種謙卑感。這就是見識的作用,誰人不會年少輕狂,可學深了、見識多了就會發(fā)現那只不過是無知者無畏。 優(yōu)雅的入世入世與出世是兩個言簡意賅的描述。前者是融入世俗,后者是淡出世間?!度碎g世》,梁冬覺得就是莊子跟世人分享了:
人間世的第一個故事,是孔子勸說自己的弟子顏回,不要用自己的正氣凜然去衛(wèi)國輔助國君,只怕還未勸導國君,自己先葬送了性命。
人心難測沒什么問題,你對人心難測不了解才是問題! 孔子跟顏回說:“一個人德性純厚、信譽可靠,未必能夠被別人所了解;一個人雖然不追求名聲,但未必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p> 同時孔子也和跟顏回說:“你知道道德之所以衰落,而智巧之所以產生的原因嗎?道德的衰落,是因為大家開始追求有名,刷存在感;智巧的產生,則在于爭奪和競爭。對出名的渴望,導致人們彼此之間相互傾軋、相互比較。而在這個過程中,所謂機智、聰明、善巧等方法,無非是互相爭斗的工具。智和巧,都是兇器,不可以隨便推行于世。” 孔子在《論語》中以一個充滿理想圣人一般的孔子,在莊子的《人間世》中的孔子,卻是一個對人性有著異于常人的理解和洞察的中老年智者朋友的形象。尤其在對待自己最愛的學生身上,孔子呈現出了一種父親般暖暖的真實感。 這個時候,孔子對人性的察覺不是和老子的察覺幾經相似?到底孔夫子是怎么樣的一個人?我相信《論語》中的孔子是孔子最最積極的一面,而《莊子》中的孔子是孔子最最人性的一面,不然孔子怎會被稱為圣人?只是儒生把孔夫子塑造成了他們想要的樣子。 忠厚善良是需要建立在對人世間有著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才可以做到的。正如謙卑是需要見識過大江大河后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后才有的狀態(tài)。 刷存在感的好人,很可怕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边@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其涵義為:人心險惡莫測,道心微妙居中,唯有專心專注,不變初心,才能做到不偏激不守成?!暗佬摹?,就是在宇宙中很微弱,但永恒不變的那種慈悲和善意。不過,它很容易被人心蒙蔽。 不過在閱讀這本《人間世》之前,我從未聽過,其實正如過很多國人一樣,我們并不太清楚什么才是傳統(tǒng)文化,說起來是之乎者也,但具體說起某一篇古文,或許就接不下去了。當我們提到希臘,言必稱科學精神與思辨邏輯,當我們提到中國傳統(tǒng),很多時候就莫衷一是,這不得不讓我們唏噓。 孔子認真地跟顏回說:“如果你很勉強地把仁義規(guī)范之類的言詞陳述于暴君之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拿別人的卑鄙來夸耀自己的美德,這種做法其實也是一種對別人的傷害。你用某種方式定義自己的好,無形之中,就相當于把別人定義為惡人?!?/p> 梁冬說莊子的意思是:
回到職場,當你有能力主導一件事的時候,你大可以按照你認為正確的方式去完成,當你只是團隊的一員,你以你的專業(yè)能力來向大家展示你的正確性,結果是不是和莊子說的一樣?難道積極做事是不對的嗎?專業(yè)性不能彰顯嗎?不是,如果這個團隊一開始是包容的,你的專業(yè)性提議早就得到來重視與采納,如果本來并不具備包容的性質,你的做法或許就事與愿違了。 馮學成老師說過:“知止,才不會隨便超越自己的半徑,吃得虧,忍得氣,這是需要很大的功夫的?!碧热舨唤浫胧?,不曾碰過南墻,如何能體會其中涵義呢? 莊子從來不對人性的惡懷有怨恨,而認為這都是正常的,是大概率事件。弱者的憤慨只會把自己氣到內傷。有很多好人的結局并不好,就是因為他們不夠智慧,沒有深入地理解人性。想想魏征之所以能做諍臣,全是因為唐太宗想做一代明君啊,殺了魏征,自己背了惡名不值當。 穿秋褲是因為外面冷?不是,是因為你媽覺得你冷穿秋褲源自于有一個怕你冷的媽媽,這是一個段子,可背后又道出了很多為人子女的無奈。 好人的潛意識里,往往覺得自己不是“平常人”,這也是文化人“清高”的由頭??鬃訉︻伝匮普T,我們能得到的啟示是,“如果你既正直,又懂得藏鋒的話,那就會命運好轉,逢兇化吉,福澤三代”。 一個人懷揣著“我是為你好”“我是對的”等想法,哪怕他只是在心里面默默地有“我是對的”這樣的念頭,就形成了所謂“我執(zhí)”;當他覺得“我比你聰明,比你更知道事情應該怎樣做”,“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多”的時候,就形成了“我慢”。我執(zhí)與我慢都是佛教的術語,梁冬禮佛,自然在文中借助與佛學論述,但是有了具體的表現形式后,理解起來還是不難的。 有了“我執(zhí)”和“我慢”,不管你如何包裝,如何提醒自己要顯得低調、樸素,都是很難做到的。一個人內在的驕傲和執(zhí)著,是掩蓋不了的。它就像一種“力”,而“力”必定也會存在一種“反作用力”。別人能敏銳的捕捉到你傳達的信息,并給予回應,很多時候這就是困擾的來源。 每件東西(每件事情)都有它自己的頻率和節(jié)奏(套路與模式)。但是,當我們到新的環(huán)境去面對新的情況時,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收攝住自己的成見,拿捏住自己的慣性,放開對之前的預判,甚至做出慢半拍的反應,這是“虛而待物,唯道集虛”的道理。 你怎么都不會想到,孔子和顏回說,“做事情的時候,要以無可奈何的心態(tài)去做?!?/p> 孔子的意思是做人不要去刷存在感。做的時候就待著、觀察,不是迫不得已的話不要說,不是迫不得已的事不要做,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的頻率跟集體的一樣、跟領導的一樣。事情因緣和合到一定濃度后去做才會水到渠成的藝術,而不要帶著自己的驕傲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 通常,你努力追求來的東西都不怎么好。你只是待在那兒,推辭掉來找你的好事兒;好事兒又找到你,你再推辭掉;即使你把它交給別人,最后還是會落到你這里。這種好事兒,才值得期待。 對自己而言,做一些從長期來看會有價值的事情,對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想都不要去想。在職場,總有身不由己的時候,只要盡力按實情去辦,不顧及自己的私利,自然做事的時候就有底氣了。 無用與自在《人間世》還介紹了顏闔的故事,顏闔是魯國的賢人,被衛(wèi)國國君請去做太子的老師,顏闔向蘧伯玉請教,如何與這個“小野獸”相處。 蘧伯玉開出的方子很有意思,他說:“如果他天真爛漫,你就跟他一起天真爛漫;如果他愚鈍無理,你就跟他一起愚鈍無理;如果他放蕩不羈,你也跟他一樣放蕩不羈;然后,再慢慢地把他引到正途?!?/p> 此話怎講?一言以蔽之,一切交流的本質,都來自六字箴言“先迎合,后引導”。兒童教育的開始并不是去教育,而是首先讓成年人成為兒童。有很多貌似“弱智”的游戲,你覺得玩兒起來沒有意思。但是,如果和兒童在一起玩兒,那就很有意思。因為他們會認為,你們是一伙的。 莊子分享給我們了一種態(tài)度,活著并不是要隱忍,而是要了解、觀察并接受自己天性的一面,然后再疾馳,發(fā)展出不對抗的性格,最后發(fā)展出自己社會化的一面。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小心把手段當作目標。莊子提倡“無用”,“無用”這個詞很容易把我們引入歧途,好像“無用”就是待著,盡可能地待著。不是的,那只是手段。終極目標還是要通過沒有攻擊性的、謙遜的,甚至是顯得沒有價值的、在自尊上毫無幫助的生命狀態(tài)來達到—活著—在這樣的目標之下,你可以選擇“無用”或者有一點點用,比如成為一棵社樹。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小心把手段當作目標,而“無用”只不過是手段—比較標配的方法之一,本身并不是目的。 山上的樹木因為其有用,所以招致砍伐;油脂能燃起燭火,所以可以照明;桂樹皮芳香可以食用,就被人扒了下來。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知道“無用”的用處更大。 “自在”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一言以蔽之,就是心里面沒有覺得虧欠誰,也沒有特別想親近誰,誰來了也不反對,誰走了也不留戀的狀態(tài),這就是“自在”。 結語東方文明對人性的探究,絲毫不差于希臘文明對理性的洞察。人是豐富的,立體的、全面的,對于人這種動物來說,理性是有限的,如果不了解人性的險惡,煩擾只會一天天增多。 愿我們都能做到發(fā)自內心的謙卑、忠厚善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