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361)曾經(jīng)寫給時任益州刺史周撫(293-365)一封書信。信的大意是:看到你另外來的信,問候起我家里的大大小小,甚為感謝。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掛念之情,陶武昌(陶侃)諸子亦多遠在各地作官。你同時亦多關(guān)懷,都常通信嗎?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為了病危搶救常擔憂。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 人們將此信札稱為《遠宦帖》,或稱為《省別帖》。 王羲之《遠宦帖》(《省別帖》),縱24.8厘米,橫21.3厘米 釋文: 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shù)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恒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有人說,“武昌諸子亦多遠宦”中的“諸”字,王羲之怎么寫成了“者”?許多書法方面的書籍當中也回避這個問題。 書上加的注釋為“諸”而非“者”,而沒有說清楚原因,使得許多書法愛好者一頭霧水,明明是草書“者”,為什么書上說成是“諸”字了呢? 我覺得,很有必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再仔細看一下原作。 我們可以看到藍線中的紙表面已經(jīng)破損,“昌”字的左邊也有殘缺。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測“諸”的言字旁已經(jīng)破損殘缺了。我們也可以從此帖的兩個刻本來印證。 王羲之《遠宦帖》(三井本) 王羲之《遠宦帖》(上野本) 由此看來,此帖(指墨跡本,當然此帖也是雙鉤填墨而成的)中的“諸”字并沒有寫錯,只是歲月將其紙張損壞了,“諸”字的言字旁不見了,而成了現(xiàn)在的這番模樣。 不管怎么說,我們在為此帖注釋時,一定要說明這個情況,不能簡單地釋上“諸”而萬事大吉。否則,很容易造成誤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