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資治通鑒》系列第3篇:越是自私的人,輸?shù)迷綉K。
我們社會的人際交往中,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比如:仁義道德。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人要講仁義道德。 那什么叫仁義道德呢?先來給個通俗的解釋:就是要做個好人,不要干壞事。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定義太寬泛,有錢捐個一千萬叫好人,沒錢出手幫個忙也叫好人;殺人放火叫干壞事,給別人自行車輪胎放氣也叫干壞事。 其實,仁義道德的標準向來模糊,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是高于法律所約束的底線的。也就是說,法律是我必須要遵守的,它說不能做的事我就一定不能做,不然沒得玩了,但仁義道德,是我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的。 換句話說,仁義道德是一種選擇,其關鍵在于尺度。而這尺度的核心就是:我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在我不愿意損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兼顧到他人的利益,這樣的尺度就叫仁義道德。如果有人愿意損己利人,那就是“大圣人”無疑了。 如果有年輕人非得抬杠說,我不犯法,但也不講仁義道德,我只想損人利己會怎么樣? 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這個想法很危險,結果會很慘。 文章開頭的材料講的就是這么一個故事: 智宣子要立智瑤為繼承人。智果說:“不如立智宵。智瑤有五個優(yōu)點,一個缺點。長得漂亮,善于騎射,才藝雙全,能寫善辯,堅毅果敢都是長處,但他沒有仁德。如果他利用自己的長處來做不仁義的壞事,誰還會追隨他。如果立智瑤為繼承人,那么智氏一族就會滅亡。”智宣子不聽。智果就脫離了智氏宗族。 先來捋一捋故事背景,智宣子是春秋時期晉國最強大的卿族智氏一族的族長,智瑤和智宵都是下一任族長的候選人,智果是家族軍師。 當時的智宣子打算立智瑤做繼承人。智果反對,他認為智瑤沒有仁德,會導致家族滅亡。智宣子不聽,智果就脫離了智氏,另立為輔氏。 后來的事情怎么樣呢? 智氏一族的家業(yè)傳到智瑤手上之后,果然被他給敗完了,連他自己都被自己玩兒死了。 智瑤繼位之后,號稱智伯,執(zhí)掌整個晉國的國政,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幾乎所有人都怕他。但是智伯這個人做人不太行,不僅狂妄自大,而且貪得無厭。 一次,他無緣無故向晉國另一位卿大夫韓康子要地。韓康子本來不想給,大家都是平級的同事,憑什么我要“割我肉”給你吃??墒撬趾ε轮遣源藶榻杩谄鸨ゴ蜃约?,迫于無奈就給了。 智伯得了便宜又逞了威風,很高興,繼續(xù)向魏桓子要地。魏桓子也一樣,原本不想給智伯,但考慮到智伯的兵力,也只好給了。 智伯一連兩次得逞,是越來越得意忘形,轉頭又向趙襄子要地。誰知這趙襄子是個硬茬,堅決不給智伯哪怕一寸土地。 智伯頓時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是勃然大怒,馬上帶領韓康子和魏桓子的兵馬,一起攻打趙襄子。趙襄子逃到晉陽城,智伯就引河水灌城。 快要大功告成的時候,好死不死的智伯說了一句讓自己和整個家族都喪命的話。他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讓人亡國啊?!?/span> 這話一說完,韓康子和魏桓子的臉色就變了。幾天后的一個晚上,這兩人串通趙襄子,里應外合,殺敗智伯的兵馬,砍下智伯的頭顱,誅滅了智氏全族。只剩下輔果,也就是智果得以幸免。 這就是智伯繼位之后的遭遇,果真是應驗了智果當初的預言。 不得不說智果真的是有先見之明,他是有大智慧的人。這樣的人要放在現(xiàn)代社會,絕對是人際關系大師。因為他不僅會識人,而且精準地把握了人際交往的核心:仁義道德,換句話說叫利人利己。 回顧一下智果是怎么評價智伯(智瑤)的,他說智瑤哪哪兒都優(yōu)秀,就是沒有仁義道德。意思是說智瑤這個人長得好,能力也好,就是只在乎自己,不懂得利人利己, 沒有仁義道德,不懂得利人利己,會導致一個災難性的后果,就是沒有人愿意追隨他,也就是所謂的眾叛親離。這是任何一個想要立足于社會和職場的人,都承受不起的。 智伯確是如此,他狂妄自大,根本沒把同樣有實力的同僚們放在眼里,敢無緣無故向他們索要地盤;同時他又貪得無厭,接二連三地索要地盤,同僚不愿意給,還要殺人。 這樣的為人,這樣做事,又怎么不會眾叛親離呢? 其實智伯最大的錯誤還不在于他沒把同僚放眼里,也不只在于他無故索地,最根本原因在于他沒有把握好適當?shù)某叨?。他只想著自己的欲望盡快獲得滿足,自己利益迅速得到擴大,完全沒有考慮到別人的意愿和利益。 還記得在文章開頭,我們對仁義道德的尺度下的定義嗎:在我不愿意損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兼顧到他人的利益。用大白話來說,叫做雙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大化。 智伯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只想著損害別人的利益,來增加自己的利益,就是所謂的損人利己。 他這樣做雖能一時逞強,但終究走不遠,做不大,因為其他人會對他產(chǎn)生不滿,恐懼,甚至遠離他,背叛他。盡管這些人單打獨斗都打不過智伯,但是對他同樣的憤怒,會導致這些人聯(lián)合在一起,干倒他,毀滅他。 所以,當韓康子和魏桓子看到趙襄子的遭遇,聽到智伯對“水能亡國”的感慨,心里肯定馬上就清楚了,智伯這樣貪得無厭、自私自利的人,給他再多土地他都不會滿足。今天能夠為了土地殺掉趙襄子,明天就有可能為了更多的土地來殺了韓康子和魏桓子。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聯(lián)合起來,把智伯殺掉,斬草除根。 真正導致智伯身死族滅的原因,就是這一點。智果說的他沒有仁德,指的就是他只知道損人利己,不懂得利人利己。不講仁義道德的代價,會是如此之大啊。 假如智伯講仁德,懂得利人利己,當自己與別人產(chǎn)生利益糾葛時把握好尺度,那必然不會引起別人對自己的敵意。如果他能照顧到其他人的利益,說不定還能相互合作,謀求更大的利益。 這就是所謂的:自私的人走得快,但利他的人走得遠。 這也是人際交往的關鍵所在。仁義道德,與其說它是一種規(guī)則或境界,不如說是一種選擇,聰明的選擇。用大白話來說,仁義道德就是看清楚損人利己可能帶來的后果之后,所做的“利人利己”的明智選擇。正好這種明智選擇,對自己、對別人、對大家都有利。 那么,既然仁義道德是一種選擇,為什么智伯沒做到? 根本原因是他太強了,目中無人,眼里只有他自己,一切都是以自己為中心。這樣的人在做事的時候,容易忽略其他人的利益,容易得罪人。把周圍人都給得罪了,就眾叛親離了。 所以我們?yōu)槿颂幨赖臅r候,眼里還是要有別人,心里還是要裝著別人,自己準備吃肉的時候,要想想有沒有人也惦記著這塊肉,要看看周圍有沒有人正盯著這塊肉,別光顧著自己埋頭猛吃獨食。這樣才能避免隱藏著的禍患。 這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我們每一個想在當下社會立足的人,可以從這個故事中獲得的具體人際交往經(jīng)驗就是: 第一:哪怕自己再優(yōu)秀再強大,心里也要裝著別人,時常想著自己的行動會不會侵犯到其他人的利益。 第二:當自己和其他人有利益沖突時,不要想著把好處占盡,要給別人留一部分。因為利益只是暫時的,而關系是要處很久的。關系處好了,會帶來更大的利益。如果我把利益都占盡了,那就容易得罪人。 第三:得罪一個人,也許不是我的錯;但如果得罪了很多人,那肯定是我的錯。得罪的人太多會很危險,如果我什么時候走下坡路,這些人就會一起跑出來,狠狠捅上我?guī)椎丁?/span> 所以,年輕人還是要講仁義道德啊。 最后我們來發(fā)散一下思維,智伯怎么做才不會滿盤皆輸呢? 從權謀的角度出發(fā),智伯可以慢慢地蠶食。今天吃韓家一點,明天吞魏家一點,吃的時候,還要用好言好語,金銀財寶來麻痹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一點地把他們都吃干抹凈。 另外,從道義的角度出發(fā),智伯完全可以換個思路,不要內卷,聯(lián)合起來一致把矛頭對外,會更好。 因為他們都從屬于晉國,有著同樣背景和文化,同樣國家認同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要是能做到聯(lián)合起來一致對外,把版圖向外擴張,一起把蛋糕做大,那才真叫做“利人利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