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傳統(tǒng)文化就讓很多外國友人比比稱贊,比如古詩、京劇、國畫等等。 其中京劇作為中國的國粹,讓很多外國留學生沉醉在其中不能自拔,而且很多外國留學生還表示:“京劇有唱、念、做、打四種藝術手法,老師們給我勾了關公的臉,紅色的花臉代表忠勇”。 可以說如今的中國已經(jīng)走向世界,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也被世界所熟知。 不過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喪葬習俗一直被人們非常重視,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葬禮代表一個生命個體終結,而且人們講究“入土為安”,就是為了安置歸來的靈魂。 “隆喪厚葬,香火永繼”這個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那時候人們相信“靈魂不滅”,逐漸開始重視“死”后的事情。 在封建社會時期,很多貴族直接用奴隸陪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活埋,”雖然陪葬物品不會少,但死者身份還是有很大差距。 但有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無論男女老少在死后都會換上“壽衣”,這其中有什么講究嗎?
壽衣是裝殮死者的衣服,是指為亡人穿戴的衣服,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后要穿的衣服,美稱壽衣,寓意為健康長壽之意。 人去世后,親屬要將他們的身體洗凈,然后穿上新的干凈的衣服,也就是壽衣,而在閩南一帶,在給死人穿壽衣時,老人的親屬要先來個象征性地試穿。試穿之后用一根沒有秤錘的秤來秤一下,并在人面前說一句:“這是子孫用錢買來的?!北硎咀訉O的孝心。 死人穿的壽衣通常都是奇數(shù)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條褲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褲)。 此外年長的老人在生前就會將壽衣做好,美稱壽衣,寓意為健康長壽之意。尤其是在北方大年三十這一天,老人都會把壽衣穿在身上。 壽衣從廣義上理解,品種不計其數(shù),家屬完全可以根據(jù)需要選擇各種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而比較流行的壽衣種類有衣、褲、裙。衣有長衫、短襖等,并有內衣、中衣、外衣之分,褲和裙皆有長、短及各類中西不同款式。 不過在做壽衣方面也很有講究,在古代從被褥鞋帽到內衣、外衣、袍子、鞋襪,均要女子親手做。現(xiàn)代,一般人家除了做外衣,內衣和鞋帽等都從壽衣店購買,大衣取代袍子。 壽衣,俗稱“老衣裳”。人死亡后,兒女為其穿壽衣,死者為男性,通常由兒子和女兒來料理,死者為女性,則由女兒和兒媳來料理。 壽衣一般不用皮毛和綢緞做,怕來生變成獸類和斷子絕孫,多用絹棉做成,取“眷戀”、“緬懷”之意。 人死后為什么要穿壽衣呢? 在古代,人死后會放進棺材里,而棺材往往要在家里停放一些時候,很多時候死者都是歲數(shù)比較大,有的因為未選擇好墓地一時無法安葬,因此才會停放在家中。 人死后身體會發(fā)生腐爛跡象,棺材里會流出一些液體,有時候還會通過棺材滲漏出來,為了防止?jié)B漏人們會在棺材里放上草木灰用來吸水。 而給死人穿上壽衣也是為了能夠吸收水分,因為人的器官大多數(shù)都在上半身,腐爛時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壽者通常在死后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后人相習成俗,一直沿用下來。 來源:小彬講文藝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郵箱:news@ersanli.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