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 前兩天還覺得暖洋洋的,今天飄了點雨, 頓時有股濕冷鉆入骨子,瑟瑟發(fā)抖…… 一看天氣預報, 不得了了,四朵雪花! 下不下雪不曉得,寒潮是一定會來的。 這時候你的小臉蛋、小嫩手可要當心了, 不要長出個“凍瘡”來才是。 凍 瘡 常有耳聞, 但你說得出個所以然來嗎? 是一種季節(jié)性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 好發(fā)于四肢末梢和暴露部位 (面部、耳垂、鼻尖、耳廓等)。 多發(fā)于寒冷地區(qū),或嚴冬初春等寒冷季節(jié)。 現(xiàn)代醫(yī)學: 暴露部位—低溫損害—血液循環(huán)障礙—皮膚炎癥 分類:
皮膚出現(xiàn)暗紅色斑塊,局部腫脹、發(fā)癢、燒痛、麻木痛,有表皮脫落,但愈后不留疤痕。
除皮膚紅腫外,還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水皰,含有黃色漿液,皰破后,可有磨爛或潰痛,疼痛較重,愈后緩慢,愈后大多有色素沉著和疤痕。 二度凍傷叫凍瘡在訓練中經(jīng)常見到。
局部皮膚或肢體多次受凍時間特別長,受凍嚴重,皮膚呈黑褐色,局部感覺完全消失,組織缺氧嚴重,細胞受凍嚴重,則可發(fā)生組織和骨骼壞死。 中醫(yī)學: 其發(fā)病為正氣虛弱,外寒內(nèi)侵所致。素體虛弱每至寒冷季節(jié),復加寒邪侵襲,局部血脈凝滯,經(jīng)絡不通,血滯脈阻,則在局部聚為癰腫凍瘡。 《內(nèi)經(jīng)》告訴我們,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 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p> 意思是說血氣啊是喜歡溫,不喜歡寒的,寒的話氣血就不流通了,各種阻滯癥狀紛至沓來。 在這點上,古今認識是一致的。 故治療可從機制上著手。 縱觀市面上很多不同的凍瘡藥膏、藥水,其核心不外乎溫、通、活血。 (PS:內(nèi)服外敷合用效果益益,但外用見效相對較快,故在此分享外用之法。) 小編通過搜羅文獻,發(fā)現(xiàn)多種方法簡單易行,以供參考。 西紅花、益母草適量,用 3 倍的水量熬制出水劑,再將鮮紅辣椒片和大蒜片與之同置于器皿中,最后均勻撒入一層菜籽油,7d后取出濾液,即防治凍瘡外用藥水。 早晚外用。 經(jīng)驗1號方:蒼術、黃柏、白鮮皮各等份(10~30g)。適用于一度凍傷(紅斑級)。 經(jīng)驗2號方:蒼術、黃柏、白鮮皮、薏苡仁、白芨、蛇床子、地膚子各等份。適用于二度凍傷(水皰級)。 根據(jù)患者凍瘡面積大小,將中藥用干凈白布包好加水1000 ~5000ml煎20min(武火燒開后文火煎20min),將藥水倒在干凈的臉盆中,等溫度適中時泡洗(手、足)或用毛巾沾洗(耳、面等)患處,藥水涼時可加白開水,泡洗患處30min。 每日早、晚各一次, 5日為一療程。 Attention:水皰級可用針刺破水皰,若已潰破,需局部清洗干凈后泡洗,洗后對潰破的患部進行包扎。注意患處保暖,不要用熱水泡或火烤,也不可用雪擦和冷水浸泡,更不要因癢搔破,否則不易愈合。 紅花15g、川椒30g、桂枝30g、生地30g。 如有已有潰爛滲出,則加五倍子30g、白芨20g、地榆25g。 將上藥入盆中加水4000ml,武火煮沸后10min離火,將患處放于盆上趁熱先用藥氣熏蒸患處,待水溫降至37℃左右時,即可浸泡患處,不能浸泡處可用毛巾蘸藥水熱敷患處。 每日3次,每次不少于20min,一劑藥可用3d,三劑藥為一療程。 Attention:有破潰成膿者,先將腐膿及壞死組織清除,勿用熱氣熏蒸,只可用藥水清洗。 以上方法,均摘自萬方、知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 小編也有個總結(jié)方法: 五倍子、白芨各50g研粉,加蛋黃油敷于患處。 蛋黃油的做法在前面已有提及蛋黃油的做法 |
|
來自: a欣欣a > 《外敷藥,按穴位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