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之前好好查了一下,實際上發(fā)生在這里的大規(guī)模戰(zhàn)役還真不多,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吧。 山海關古稱榆關,隋朝開始建關。唐太宗征高句麗,還曾經過這里。之后不用說,大家也明白,五代、宋、元,這片土地跟中原王朝壓根就沒啥關系。只有陸游,一再寫到了這個他一生從未到過的地方:夢回松漠榆關外,身老桑村麥野中。榆關瀚海知何在,目送飛鴻入暮煙。夢中的土地,直到明朝才重新踩上腳印。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距離古榆關不遠,開始修筑新關城,因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名山海關。 山海關離北京不到300公里,中間全是大片開闊的華北平原。可以想象,假如北方的騎兵越過山海關,必成摧枯拉朽。所以明代遷都北京之后,山海關終于在歷史上擁有了崇高的地位。天下第一關,控山扼海,捍衛(wèi)京師,該是何等雄奇的所在。 可惜,再牢固的關隘也是要被突破的。山海關城防不可謂不嚴密,兵力不可謂不充足,火器不可謂不強勁,可是為紅顏也好,為保命也好,總之,高高的城墻還是抵不過人心,那位當年能在亂軍中從容殺出血路的吳三桂,選擇了調轉槍口,一路由北向南親自殺開新的血路。時也?勢也?離開了山海關的他,最終被絞殺。而山海關,變成內關之后,更是漸漸褪去了軍事功能,成為商業(yè)和交通集散地。 五年前的今天,從天津去沈陽的旅途中,我們選擇到山海關停留,見到的便正是這一派商業(yè)景象。 城樓下熙熙攘攘儼然是個市場,一堆又一堆小攤,賣著義烏出品的小物件。袁崇煥的雕像隱藏于市,估計也沒多少人認識他了。一進關城,講解便建議所有人參觀城墻上的老廟,又是抽簽又是開光的,整得我們尋古的心情大受影響。在“天下第一關”的巨匾下拍個照,決定去老龍頭感受一下長城入海的豪邁。 踩了輛三人單車,晃悠悠往海邊去。午餐時間到,隨機吃個路邊攤,簡簡單單的炒面,倒也挺美味。不斷有游客來用餐,都是拖家?guī)Э谛蓍e行,當年戰(zhàn)火紛飛下的離亂,完全感受不到了。 來到老龍頭發(fā)現還要單獨再買門票,一氣之下決定學曹操,觀海就好。 長城內的營營眾生,終于不再需要它的庇護,長城外的蕓蕓百姓,也不再被迫金戈鐵馬,希望這樣的日子可以久一點,再久一點。 附 2015年8月23日 舊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