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2021-12-19 04:50 戲劇舞臺英雄人物熠熠生輝 作者:陳瑩(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講師) 今年,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黨史題材戲劇作品頻頻上演,而幾乎所有作品在創(chuàng)作初始大約都會抱著“寫一出年輕人愛看的戲”的想法。新時代的年輕人見多識廣,享受豐富的資訊,擁有多元的選擇,黨史題材戲劇作品如何打動年輕觀眾,這對創(chuàng)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黨史題材戲劇創(chuàng)作是黨史宣講的藝術(shù)表達,需要有高立意、深思想,不能膚淺化、碎片化。創(chuàng)作者首先要對黨史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才能準確提煉素材進行藝術(shù)加工,讓年輕觀眾看得明聽得進。另一方面,題材所涉及的都是真人真事,必須遵循歷史定位及史料記載,但由于時代久遠,有關人物生平事跡的第一手鮮活資料往往無從覓得,給準確塑造人物帶來一定難度。另外,盡管承擔著黨史宣講的使命,黨史題材戲劇作品首先是戲劇,須遵循藝術(shù)的規(guī)律,并找到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新穎形式加以呈現(xiàn)。 《聲聞于天》劇照 徐王灃攝 1 讓兩代青年隔空對話 年輕觀眾對千篇一律“高大全”的歷史人物形象不感興趣,更希望看到“這一個”典型人物的獨特性。這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在正確歷史觀的觀照下,將其放到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得出全面的評價,凝練出獨特而準確的藝術(shù)形象。 原創(chuàng)話劇《聲聞于天》講述了出生于上海浦東的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張聞天同志青年時代的故事,用詩的筆墨再現(xiàn)了百年前以張聞天為代表的青年人,如何滿懷救國理想與遠大抱負,尋找真理、追求信仰,最終成長為堅定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的青春旅途。該劇不僅是一次黨史故事的戲劇講述和舞臺呈現(xiàn),更在借百年前的新青年對話當代青年,啟迪他們“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創(chuàng)作者以當代劇場的青春方式演繹了百年前的青春故事。整場話劇簡約而飽滿緊湊,激昂處熱血澎湃,動情處催人淚下。不少觀眾在演出結(jié)束后還沉浸在劇情中,意猶未盡。該劇更得到了張聞天同志的后人以及研究專家們的充分肯定。 編劇黃銳爍說:“我并不僅僅視其為偉人,我所探尋的是一個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的信念之源,即確立共產(chǎn)主義信仰之前的張聞天?!蹦鞘?7歲至25歲間的熱血青年,受時代感化,投身救國事業(yè),尋找中國道路。也因為年輕,曾經(jīng)在各種“主義”中迷惘,經(jīng)歷過低谷與失敗。 主創(chuàng)大量勾陳史料,刻畫了河海求學時期,曾為足球健將的張聞天;五四時期的英氣少年張聞天;追尋信仰時與共產(chǎn)黨員沈雁冰關于“主義”進行論爭的張聞天;重慶教學階段遭受反動勢力迫害時堅持斗爭的張聞天……展現(xiàn)了人物上下求索、百折不撓、勇于直面自己、捍衛(wèi)真理的豐富面貌。一個親切真實、可觸可感的時代青年形象呼之欲出,年輕觀眾甚至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最終,在深思熟慮并經(jīng)斗爭檢驗后,張聞天選擇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且矢志不渝,觀眾自然就容易體會到“覺醒年代”先進青年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的必然性。 《輔德里》首演劇照 朱朝暉攝 2 既有家國大義也有兒女情長 戲劇也是抒情的藝術(shù),在黨史題材戲劇作品中如何描寫革命者的情感是一個需要考量的問題?!案锩硐敫哂谔臁笔降暮肋~與無私是革命者給予人的印象,兒女情長曾經(jīng)被認為是小資情調(diào)不值一提。然而,年輕觀眾對黨史比較陌生,恐怕一下子很難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含義,找到與當下年輕觀眾的情感連接點,從而將其帶入劇情是更為有效的辦法。 今年上半年,講述中共二大歷史和中共早期黨員故事的原創(chuàng)紅色戲劇《輔德里》演出后反響良好,甚至達到出圈效果。一時間,去看《輔德里》在年輕人中成為了一項時尚的文藝活動。劇中,李達與王會悟夫婦逃亡至貴陽,他們的女兒因長期驚慌勞苦,病逝途中。舞臺上,王會悟抱著彌留間的女兒與之深情對唱,媽媽無盡愧疚自責,女兒聽話懂事安慰媽媽,母女情深的一幕讓人心碎。女兒去世后,王會悟意難平,與李達開始長達十年的分居。對中共一大、二大召開起到如此重要作用的這對夫妻也難免有家庭生活的嚴重缺失,可以想象王會悟作出這一決定背后經(jīng)歷了多少痛苦。把革命者還原為有兒女情長的平凡人的情節(jié)處理自然能打動真摯熱烈的年輕人們。 《聲聞于天》以張聞天與母親的三次告別為線索。將母親這個角色引入劇中,引發(fā)了觀眾的共鳴。為了表達革命者作為普通人的一面,他們的革命激情的緣起,《聲聞于天》關注了張聞天的家庭背景,他的大愛無疑是受到母親和家庭的滋養(yǎng)灌溉的。劇中的革命者是有情的,這種深情讓他們強烈感知時代加諸個人身上的局限,并使其升華成一種改造時代、造福人民的信念與大愛。參與《聲聞于天》演出的學生演員每到最后一幕總是難抑激動的淚水,以鏗鏘有力的青春之聲致敬百年前告別家人投身革命的青年張聞天。 《前哨》劇照 尹雪峰攝 3 年輕態(tài)的表達為市場注入新活力 黨史題材戲劇作品以年輕人喜愛的形式來呈現(xiàn),某種程度上,這是主創(chuàng)團隊更擅長的部分,恰切的形式能彌補因為材料掣肘而帶來的敘事不足。 為紀念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五烈士犧牲90周年而全新創(chuàng)作的舞臺劇《浪潮》講故事的方式非常新穎,以左聯(lián)五烈士被槍殺后,靈魂去尋找“為何死、為何生”的意義,串聯(lián)起每個人獻身革命的標志性事件。導演的二度創(chuàng)作更為這份意義增加了燃點,舞臺上被注入了沒到腳踝的水,演員在水里摸爬滾打、踟躕前行,體現(xiàn)了斗爭的嚴酷性。而當烈士最終找到“生之可貴、死之光榮”的意義后,演員伴隨音樂舞蹈在舞臺上踢起陣陣浪花,彰顯了革命大潮里,仁人志士為了救國救民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精神。這一處理點燃了全場觀眾,充分顯示了戲劇藝術(shù)的魅力。 《輔德里》從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汲取了靈感,演員們皆白衣白發(fā),宛如行動的浮雕。同時引入流行音樂元素,重要場景皆輔以動人唱段,主題曲《輔德里》傳唱度很高,受到年輕觀眾的喜愛。同樣是謳歌“左聯(lián)五烈士”事跡的話劇《前哨》,末尾以倒敘的方式呈現(xiàn)五烈士當年赴龍華賞桃花的情景,青春的臉龐、遠大的志向,與漫天飛舞的粉紅花瓣相映,構(gòu)成了審美的定格,更讓觀眾對年輕生命的逝去倍感惋惜,從而生出崇高敬意。 隨著近些年主旋律影視作品水平不斷提升,年輕觀眾對題材的接受度很高,反而是戲劇工作者,應該更用心用力用情、扎扎實實地投入創(chuàng)作。作品的思想價值高了、藝術(shù)水準提升了,自然會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19日 12版)
[
責編:張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