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皇位在封建王朝歷史上,一直都是最高權(quán)力的象征。為了這個位置,很多皇子不惜大動干戈,甚至刀兵相見,唐朝有玄武門之變,而清朝有九子奪嫡。 明朝時期,甚至還出現(xiàn)了“叔侄相爭”的戲碼,那便是靖難之役。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大戰(zhàn)了四年有余,最終以朱允炆落敗結(jié)束,倉皇逃出了北京城。 其實,從當(dāng)時的情況來看,朱允炆是有很大概率獲勝的??上У氖?,他沒有聽從祖父朱元璋的意見,當(dāng)看到朱元璋給他留下的密旨時后悔不已,但也已經(jīng)改變不了什么了,只能痛哭地說:“早知如此,朱棣必敗無疑”。 那么,朱元璋的密詔中到底寫了什么,為何朱允炆會那么說呢? 朱元璋留下的隱患 憑著一個“破碗”,打出了一片天下,這是很多人對朱元璋的評價,也是他自己的傳奇之處。公元1368年,朱元璋先后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最終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明王朝。 建國之后,為了保證朱家江山的穩(wěn)固,朱元璋開始了“殺功臣”的征程。他先是在“淮西勛貴”和“浙東集團”之間徘徊,讓劉伯溫與李善長等人相互爭斗。 當(dāng)劉伯溫一方落敗之后,眼看局勢不對的朱元璋便對“淮西勛貴”揮動了屠刀。他先是制造了“胡惟庸案件”,十年后又制造了“藍玉案件”,前前后后殺了好幾萬人,一時間血流成河。 可笑的是,朱元璋努力為后人鋪路,費盡心思保護大明朝的天下,可上天卻不想讓他“如意”。就在朱皇帝為兒子鋪平道路的時候,天子朱標因病去世,大明朝的半邊天塌了下來。 在朱元璋諸多的孩子中,無論是威望,還是個人的能力,朱標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同時,他的“仁心”也是大明朝迫切需要的一個執(zhí)政方向,很多大明朝的臣子迫切期待他的上位。 奈何,朱標這一死,不僅大臣們失望了,朱元璋更是痛苦不已。當(dāng)然,作為一個皇帝,朱元璋也沒有沉浸在痛苦中太久,因為他的大限將至,需要快點為朱家的江山培養(yǎng)出下一位合格的繼承人。 話說,太子朱標去世后,燕王朱棣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但在種種因素的交織之下,朱元璋沒有選擇自己的四兒子(朱棣),而是決定將皇位傳給朱允炆。 皇孫朱允炆雖然有著他父親(朱標)一樣的仁心,但是卻缺少兩個東西,一個是審時度勢的眼光,還有一個就是在天下人心中的威望,這也為他后來的結(jié)局埋下了伏筆。 朱元璋去世、靖難之役開始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順利登基,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建文皇帝”。在諸多臣子的建議下,朱允炆剛剛登基不久,便開始對天下的藩王進行“削藩”管制。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朱允炆或者說是他的手下,削藩的手段過于強硬,居然直接逼死了朱元璋的兒子、朱允炆的叔叔??吹竭@樣一種情況,朱棣也能夠想象自己未來的結(jié)局,與其坐著等死,不如拼搏一下。 就這樣,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在妖僧姚廣孝的鼓動下開始了造反之路。公元1399年,也就是朱元璋去世一年后,靖難之役在大明朝爆發(fā)了。 當(dāng)時,朱棣“以清君側(cè)”開始起兵,雖然他的軍事才華非常出眾,但綜合實力卻不如朱允炆一方。在此情況下,靖難之役一直打了4年都沒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在此關(guān)鍵時刻,朱棣得到了一個重要的消息,那便是南京城的守備非常松懈,大軍基本在被分布在外。再三考慮后,朱棣決定直搗黃龍,發(fā)動了對南京的“突襲”。 果不其然,當(dāng)朱棣打到南京城下時,朱允炆居然無兵可用。當(dāng)時,建文皇帝雖然想和解,但是朱棣卻沒有給他這個機會,而是一鼓作氣打入了南京城。 就這樣,建文皇帝被朱棣拉下了馬,兵敗如山倒的他只能夠被幾個太監(jiān)帶著逃走。臨走時,朱允炆還不忘讓人帶著朱元璋留給自己的密詔。 從皇宮密道中僥幸逃出來后,朱允炆便拿著祖父(朱元璋)留給自己的密詔看了看,隨即便大哭起來,嘴里還說著:“早知如此,朱棣必敗無疑”。那么,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密詔里的內(nèi)容 原來,在朱元璋給朱允炆的密詔里有著兩樣?xùn)|西,一個是一張?zhí)由牡貓D,早前逃出南京城的時候已經(jīng)看過了,還有一個便是讓朱允炆看后大哭的信。 信中的內(nèi)容大致是這樣的:“朱元璋早就預(yù)料到朱棣會造反,但是他不想自己殺了兒子,所以便告訴朱允炆,如果朱棣造反,他的叔叔朱植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人,能夠保護他的皇位。” 朱植是朱元璋的第十五個兒子,他雖然在歷史上不是很出名,但是他的封地卻非常重要,大致在今天的遼寧一帶。從當(dāng)時的局勢上來看,遼寧在北京的北方,對朱棣有著很大的威脅。 如果趁著朱棣南下靖難的時候,朱植直接發(fā)動對北京城的攻擊,那么絕對會對朱棣造成“釜底抽薪”的傷害,說不定還能改變歷史的進程,這也是朱元璋給孫子留的殺手锏。 這個想法不可謂不好,可惜的是,朱允炆沒有重視。如果他能夠按照朱元璋的指示來對付朱棣,而不是聽信讒言,硬生生地和朱棣“硬剛”,一切都有可能改變。 奈何,歷史沒有假設(shè),既定的事實也沒有辦法改變。原本自己能夠很輕易地除掉朱棣,現(xiàn)在勝利的果實卻被自己“無視”了,也難怪朱允炆會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在后來的日子里,朱棣順利登基,成為了明朝歷史上的第三位皇帝,打造了“永樂盛世”的輝煌。 反觀朱允炆,為了躲避朱棣的追查,也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他隱居在了一個“神秘”的地方。 朱棣雖然花費了后半生的精力去尋找他,但也沒有任何結(jié)果,至于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沒有人知道,而這也成為了明朝歷史上的一個謎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