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坐在辦公室桌前不知道干什么的時候,我會打開央視App,搜尋一些紀錄片來看看。 正好是學校舉行籃球比賽的那一天,看到紀錄片頻道有一部《籃球少年》。比較應景,我就毫不遲疑地打開了。 一共五集,每集時長13分鐘左右。 我就一口氣看完了。 講的是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籃球隊怎么從低谷走出來的過程。 在我看來,這部紀錄片表達了兩層意思。 一是這群少年有著一顆永不磨滅的籃球心,他們朝著自己的預定目標堅毅而又艱難地前進著。 二是在政策改變的背景下,他們將要面臨長期的困境和困惑。 首師附的籃球隊曾經(jīng)獲得過北京市中小學生籃球賽的冠軍。 但是,這幾年跌入了低谷。 籃球隊的總教練利用暑假時間,又要挖苗子,又要組織球隊訓練,還要尋找熱身對手。 整個過程下來,他們非常地不容易。 最后,他們雖然挺進了每年一度的北京市中小學生籃球賽八強,但是在四分之一決賽面臨清華附中時幾乎無招架之功,也無還手之力。 其實,他們在進八強時就挺不容易的。 靠的是教練組的精密謀劃和正確的戰(zhàn)術設計,隊員們的刻苦訓練和決不放棄。 那種精氣神,看起來讓人十分地感動。 也讓人十分地羨慕。 這只球隊的教練組成員都是專業(yè)的籃球人士。 他們年輕時都征戰(zhàn)過全國較高水平的籃球比賽。 這只球隊的隊員都是學校在全北京市招生過來的籃球特長學生,他們的招生條件之一就是身高要在1.9米以上。 另外還有一個前提條件,初中時代表自己的學校打過相應級別的籃球比賽,而且還要求是主力隊員之一。 他們有專門的訓練球館,有專業(yè)的訓練設備。 他們還有專業(yè)的體能教練。 他們還經(jīng)常可以參加各種熱身賽,可以在全國各地尋找熱身對手。 這么說來,與其說他們是學生籃球隊,不如說就是一只專業(yè)的籃球隊。 而且,這些學生的家庭條件都是十分的優(yōu)越。 至少,他們父母的其中一方是高端人才。 有在清華當博導的教授,有馳騁商場的成功人士。用紀錄片的原話來說就是:他們打好了經(jīng)濟基礎,又因此錯過了孩子的童年時光。 所以才有經(jīng)濟條件全力支持自己孩子的籃球夢。 這時,把目光拉回到我們所在的農(nóng)村學校。 這里也有著一群少年,這群少年也有一個籃球夢。 只是,這群少年與那群少年是不是有云泥之別? 身邊的這群少年,他們沒有專業(yè)的教練,沒有專業(yè)的訓練設備,也沒有熱身賽,沒有專門的球館,甚至想要一只著名品牌的籃球都是一種奢望。 更不要說什么身高一米九,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的主力。比賽都難有,哪來隊伍,哪來主力? 首師附中的那群籃球少年到大學之后基本上都是CUBA聯(lián)賽的主力,有的甚至已經(jīng)在中國籃球水平最高的CBA聯(lián)賽中成為了主力。 看看我們身邊的這群孩子,他們只能利用下課時間,三五成群在破爛的球場上瘋狂地去搶那唯一的一只籃球。 對比何其鮮明。 回說到首師附中的四分之一決賽,他們被清華附中高比分地阻擋在四強之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用教練的話來說就是找不到球隊的后備人才。 首師附中以前是在全北京市范圍內(nèi)招生的,現(xiàn)在只能在海淀區(qū)招生。 只是一條相關招生政策的改變,就能使得這只籃球隊舉步維艱。 這跟雙減政策的出臺,導致眾多培訓機構不得不選擇轉(zhuǎn)型又是何其相似? 不過,從人生的角度來說,招生政策的改變,球隊后繼乏人,這些事情也不怎么重要。 人生是一場長跑。 這群少年也好,那群少年也好,只要他們保持上進、樂觀和不放棄的心態(tài),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人生贏家。 不管最后的夢想是否相同,他們都是有著無限可能的少年。 2021-1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