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三峽全卷目錄 【230000字】 目錄 面壁十年不為功 一 人石對悟 二 雄關(guān)冷月 三 烹茶三游洞 四 如酒陳香 五 東去逝水 六 霧籠西陵 七 紅日西沉 八 云在天心 九 敬畏三斗坪 十 感受石牌的厚重 十一 忘魂臘梅峽 十二 詩魂不老 十三 泉上情悠悠 十四 關(guān)陵隨想 十五 巴人之河 十六 粉黛林暢想 十七 走進高壩洲 十八 紫薇夢 十九 煙云蒼茫葛洲壩 二十 月下蕩舟黃柏河 二十一 懷想嫘祖 二十二 白馬洞的心靈交歡 二十三 南津關(guān):詩意與戰(zhàn)火重疊 二十四 一澗清幽夢里來 二十五 五宮游罷不戀洞 二十六 仙人溪的生態(tài)美與女性美 二十七 掌中化石萬萬年 二十八 夜風掠過古兵寨 二十九 銀瀑瀉涼 三十 西塞國秋色 三十一 時間以外的村莊 三十二 天河龍宮的祈水風情 三十三 從四溪到九畹溪 三十四 鄧村喊春 三十五致命的穿越 三十六 宜昌是個不錯的中等城市 三十七夕陽下的暮陽溪 三十八 這里的石頭在歌唱 三十九 未了鄧村緣 四十 艷滟官莊春風里 四十一 又訪香溪碧水流 四十二 百里荒抒懷 四十三 聽山品水讀上洋 四十四 我的大三峽 四十五 水中的木橋 四十六 耳邊的歌師 四十七 桃子園地名傳說 四十八 桂苑山莊宴親 四十九 到軍田壩釣魚看白荷 五十 重慶的險惡、詭異和堅忍 五十一 又去幽靜的下牢溪峽谷里喝茶 五十二 大消夏神龍架 五十三 故園賦 五十四 王巖賦 五十五 月光桃花賦 五十六 玉璽佳苑雅集記 五十七 “雅韻流芳”書蘭茶友會記 五十八 難忘篆刻緣 五十九 斗室之樂 六十 悼父文 六十一 過去的秋思 六十二 秋季里的尋找 六十三 守著兒子過中秋 六十四 富足與孤獨的記憶 六十五 春雨隔窗 六十六 黃昏的時候想回家 六十七 我是行者沒有家 六十八 換貓記 六十九 抱爐烹茶看博客 七十 回眸三十年 七十一三月詩香 七十二 文會情深 七十三 墨香四月天 七十四龜與雞共享小魚 七十五 讀書看 七十六尋找動人故事 七十七 雪后的災難 七十八 野菜香 七十九 想起小時候吃核桃 八十 活法 八十一 忙,累,痛 八十二 尋找內(nèi)心的熱度 八十三 淡看名利勤拭劍 八十四聚會長江市場 八十五商戶的誠信 八十六 在這個邁過花甲的秋季 八十七 尋找“城市之心” 八十八 去小峰河拍照 八十九參加呂志青小說研討會 九十 第二次被人撞飛 九十一 吃 春 九十二 說狗心欲碎 九十三 桂花茶 九十四 一團亂墨 九十五 家常茶與文人茶 九十六 七月的三場創(chuàng)業(yè)培訓課 九十七 有鄉(xiāng)無家的時候回家 九十八 眷眷戰(zhàn)友情 九十九 飛花逐夢輕 一百 與女孩一起看螞蟻 一百零一 天地一壺春 一百零二 簡單快樂 一百零三 且就香茶臨蘭亭 一百零四 整個夏天彌漫著母親的味道 一百零五 五月蒿香 一百零六 愛上崖柏 一百零七 搖搖欲墜的老屋 一百零八 玉米金黃 一百零九 秋日絮語 一百一十 黒硯臺 紅石榴 綠秋茶 一百一十一聽香慢拂弦 一百一十二 慵懶的三月 一百一十三 不碼字的日子真爽 一百一十四 感 恩 ——散文《人石對悟》創(chuàng)作談 興奮、榮耀、惶恐,都因為三峽。 【1998年4月3日問石齋,原發(fā)《三峽文學》】 三峽!我的生命怎樣和你融合為一體? 潛入巖石 朝思暮想的荊門山,可以說近在咫尺,我卻始終沒有勇氣游歷?;蛟S是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歷史的厚重;或許是熱情匱乏,再美的風景于我終是白費。只肯坐了車,在江邊遠遠眺望。 朦朦的月光,從依江而立的12座山峰頂端,若有若無地灑在江面。波光粼粼,有幾只航標燈眨著眼睛,偶爾也有航船駛過,響起幾聲沉悶的笛聲。濃重的夜色,吞沒了白天的喧鬧。江上江下以及兩岸,曠遠、寂靜得有點讓人喘不過氣來。 只能問我自己:這就是史籍記載“上收蜀道三千之難,下鎖夷陵一方之局”的荊門山么?這就是曾經(jīng)發(fā)生過7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楚西塞么?這就是歷代詩人爭相傳唱僅《全唐詩》中佳作就有30多首的荊門12背么?流水叮咚、植被蒼翠的秀色,朦朧中看不見了;草木溢臭、山花噴香的氣味,夜風中嗅不著了;流霞如丹、曲徑通幽的韻致,記憶中模模糊糊了:連何遜、瘐信、楊炯、陳子昂、王維、李白、杜甫、韋應物、劉禹錫、柳宗元、白居易、寇準、蘇軾、歐陽修、范成大等著名詩人的詠唱,也融入夜色,渺不可聞了。心中疊影、流動的,只有白起、岑彭、陸遜、李自成、張獻忠的金戈鐵馬、大纛狼煙;沉江的鐵索,起火的戰(zhàn)船,將士的噴血,建筑的焚毀以及滿山遍野的枯骨在茫茫夜色中發(fā)出段段續(xù)續(xù)的哀鳴。 也許歷史就該有幾份沉重。沒有人用血腥與雙手構(gòu)筑,沒有人又用血腥與雙手毀滅,就沒有歷史以及后人敬仰的歷史精神。荊門山位于三峽東口南岸,距宜昌市城區(qū)5公里,北與虎牙相對,山有12峰相連,望之若仙人之背,且有天然拱橋,望之如偃月。既是楚西的第一屏障,又是入川的第一門戶。山色俊秀,氣象壯觀。不僅是歷代文人墨客爭相詠唱的勝地,而且是歷代兵家爭勝斗勇的要塞。山上曾建荊門城,以扼川鄂咽喉,做過古夷陵的縣城。還建有楚塞樓,初為二層四角,后為三層六角,與古黃鶴樓、岳陽樓,并稱長江三大名樓。江上曾建萬里長江第一座浮橋,橋上還有斗樓,被岑彭一把火燒了。吳人在此以鐵索封江,也被王濬以火攻破。劉禹錫“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說的就是這回事。這些原本為戰(zhàn)爭設(shè)置的建筑,自然不會保存到現(xiàn)在。有人問我,宜昌的歷史也很悠久,古建筑也很多,為什么沒能像江陵一樣保存至今。我的回答是戰(zhàn)爭。宜昌是要塞,不是都市。要塞非用火攻不可。白起拔郢都燒夷陵,一把火燒掉強楚之末抱殘守缺的幻想;岑彭又一把火,燒掉公孫述據(jù)蜀稱霸的野心;陸遜再一把火,逼得劉備從此一蹶不振;王浚還是一把火,使三國一統(tǒng),盡歸司馬氏囊中,金陵王氣黯然收;其后有陳隋夷陵之戰(zhàn),李自成、張獻忠數(shù)度攻占夷陵,總是離不開火攻。有戰(zhàn)火便有毀滅,象荊門山這樣戰(zhàn)事密集,再多的古建筑也會被燒光的。 文明在毀滅孽生,歷史在毀滅中延長。腥風血雨的昨日景象,終究讓位于純粹的自然風光。長歌當哭的歷史往事,已被長江逝水沖得黯淡無光,只有些斷章殘頁,留在文人的詩文里、百姓的記憶中,發(fā)出些熱情的贊嘆或冷漠的藐視。我卻想徹底忘記,溫一壺酒,躺在江邊的沙灘或堤壩的草坪上,賞之朦朧的月色。清歌雅唱,不亦樂乎!可我不能!不能忘記血寫的歷史,不能忘記歷史的血跡,也不能忘記歷史的責任;甚至不能理解開展古戰(zhàn)場旅游的意義何在——是讓人追憶當年戰(zhàn)火熊熊敝天日、尸骨成山陰風烈的悲慘場面,增長“何必馬革裹尸還”的勇氣;還是讓人忘記歷史的沉重,踏著青青芳草和芳草下先輩的血,盡情瀟灑人生?我擔心一腳踏下去,就會有無數(shù)的靈魂發(fā)出尖叫。我倒建議在這里開展國防教育,真有戰(zhàn)爭發(fā)生,我們便象荊門山的幽靈一樣,撲上去咬斷入侵者的脖子。當然,最好還是永遠忘卻。約二三好友,執(zhí)一壺酒,盡情享受太平盛世,看雄關(guān)冷月,聽潺潺濤聲,唱“大江東去”或“月下飛天鏡”。朦朧的月色,巍峨的雄關(guān),始終留在我的夢境。 嚴格地講,南津關(guān)是長江中游的起點、三峽的終點。這一帶屬石灰?guī)r地區(qū),洞系發(fā)育良好。三游洞就座落在關(guān)內(nèi),周圍還有白馬洞、龍王洞、金獅洞,以山水、洞穴、名人文化為主體構(gòu)成三游洞風景區(qū)。來宜昌的人如果沒有游覽三游洞,不能算來過宜昌。了解宜昌文化的涵義和底蘊,當然可以去觀光葛洲壩、三峽大壩,去拜謁長陽古猿人遺址、屈原祠,去觸摸中堡島或楊家灣的陶片,不過都稍嫌遠了一些;最好最近的,還是去三游洞仰望那滿壁的石刻、踏數(shù)那古老的石階、觸摸那黝黑的石壁。站在三游洞頂?shù)纳筋^上,極目遠眺,葛洲壩橫鎖大江,宜昌城煙云一片,江水漫天,航船點點,心頭猛然升起一陣激蕩?;赝缴仙较碌耐づ_樓閣,在明媚陽光下閃著光輝。忍不住從心底發(fā)出贊嘆:好一處自然景觀與工程景觀的珠連璧合、歷史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遙相呼應! 如果有了悠閑的時光,邀二三好友,在三游洞的山頂找一塊青石,酌了清泉,沏一壺西陵好茶,就著風景,慢慢品味,越品越覺得其味無窮。左邊,下牢溪清澈碧綠,深不可測;右邊,長江水勢平緩,航船經(jīng)過,濤聲拍岸。陣陣山風從樹梢上略過,撲面而來;清脆鳥聲從四周的密林中傳來,婉轉(zhuǎn)宜人;杯中芳茗可口可心,“細啜襟靈爽,微飲齒頰香”。塵世的煩惱和困倦一下子忘得一干二凈,心靈和身軀幾有飄渺若仙的感覺。 西陵峽地區(qū)的花崗巖分化土壤和長年云遮霧繞的氣候,最適宜茶樹生長。古夷陵歷來是貢茶的著名產(chǎn)地。“春秋楚國西偏境,陸羽茶經(jīng)第一州。”(歐陽修)唐楊華的《膳夫經(jīng)手記》、明黃一正的《事物紺珠》、明王象晉的《群芳譜》都把夷陵產(chǎn)的小江園、朱萸繚、碧簡、明月茶列為極品,而宜紅茶更是名噪中外的上等好茶。唐代詩人皮日休深情地寫到:“簇簇新英摘毫光,小江園里火煎嘗,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烏嘴香,入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shù)片淺含黃,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文人品茶,需要好山、好泉、好友、好氛圍。曾任夷陵縣令的歐陽修深知這一點,他曾在黃陵廟下的蛤蟆碚酌泉烹茗,幽然自得,并寫詩贊道:“石溜吐陰巖,泉聲滿空谷。能邀美泉客,系舸留崖腹。陰精分月窟,水味標榮祿。共約試春芽,槍旗幾時綠。”有趣的是蘇氏三父子也曾在蛤蟆碚酌泉品茗,幽哉游哉。蘇軾寫到:“稟受清若潔,獨與凡夫隔。豈惟煮茶好,釀酒應無敵。”然而,在宜昌訪山問水、烹茶品茗,最好去處還是三游洞。 這個位于下牢溪口半山腰的巨大山洞,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不知躺了幾千年之后,被一位偉大詩人發(fā)現(xiàn),而開始了嶄新的生命。這位偉大詩人便是寫過《長恨歌》、《琵琶行》以及《杜陵叟》、《賣炭翁》的江州司馬白居易。公元819年3月,他由江州易任忠州,偕弟白行簡同行,與著名詩人、好友元稹相遇夷陵,暢游三日,在西陵峽口發(fā)現(xiàn)了這個山洞,喜出往外,作文以記,命名為三游洞。此后歷代文人從此經(jīng)過,無不前往,留下詩文滿壁。歐陽修、黃庭堅、蘇氏三父子、陸游以至馮玉祥,都曾在這里留下詩文墨跡。正是這些詩文鑄就了三游洞的靈魂。此前也許早有名人造訪,然而由于沒有留下任何遺跡供人回味,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一旦有人留下詩文,山水也就不同既往??梢院敛豢鋸埖卣f,中國山水與詩人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詩人造就了山水,山水成就了詩人。文人品茶,品的就是這文化味。 三游洞有名泉么?有!洞前石階下的陸游泉,就是著名詩人陸游鑒嘗后定的。這位身處北宋末年風雨飄搖中的偉大詩人,心懷收復中原的壯志和宏愿難酬的悲苦,赴劍門軍中就任幕僚,途徑夷陵,一路訪山問水,體察民情,借以消解悲苦,寬慰情懷,寫下了《入蜀記》和大量詩歌。“久聞三游洞,疾走忘病嬰。”他為先賢的遺跡所吸引,為夷陵的勝跡所震驚,乃至恨筆不精:“昨日到峽州,所見始可驚。乃知畫非妄,卻恨筆未精。”《系船下牢溪,游三游洞二十八韻》與《三游洞前巖下小潭水甚奇,取水煎茶》二詩記載了這次游歷。后詩寫到:“苔徑芒鞋滑不防,潭邊聊得據(jù)胡床。巖空倒看峰巒影,澗遠中含藥草香。汲取瓶滿牛乳白,分流觸石佩聲長。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一眼名泉于是誕生,而詩人品到的茶味究競?cè)绾危瑒t大有疑問。我想那茶一定非常苦澀,囊中日鑄確是人所共知的名茶,可是走遍天下,找不到一眼名泉來沏它,那悲苦之味,不正是這位愛國詩人此時的心境么?所幸的是歐陽修在這里任縣令時播下了詩文之種,并且詩人之祖屈原的巨大影響還留在人們心中,以至蘇軾與父洵、弟轍同游的第二天,會有一位亭吏向他索要詩篇。我想這一定是三游洞最值得驕傲的一筆了。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位軍政要人光臨此地,他就是著名將領(lǐng)馮玉祥。那天,他迎著撲面的山風,健步拾階而上,來到三游洞口,舉目四望,滿天狼煙,收復河山的愿望和處處捉襟見肘的現(xiàn)實,使他和陸游一樣滿心悲苦。抓起筆寫下“是誰殺害了我們同胞的父母和兄弟”15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然后才緩緩地嘆了一口氣。 而今,三游洞天天游人熙熙攘攘。象文化革命中被附近農(nóng)民用來關(guān)牛的情景一去不復返了。我的心情卻并不因此而輕松。品著品著,便有了一絲苦澀、一絲不可松懈的責任感。這時,我想起福建方彩暉先生的《三游洞題詩》:“一洞臨江別有天,名山依舊記前賢。從此客夢長相思,最斷人魂楚江邊。” 【1997.4 原載《三峽晚報》文藝副刊,收入《三游洞》一書】 如酒醇香的是三游洞的多重情致。大自然的饋贈,經(jīng)過了萬代釀造,千秋埋藏,儲之名川,傳之于今。它是三峽的引子,三峽的頭酒,卻不能貿(mào)然掀開,喝得太猛。不然,一定酩酊大醉。它適宜慢慢挪開,細細品飲,心儀其悠長的氣韻,神領(lǐng)其千古的芳香。 “夷陵西上二十里,層巒疊嶂摩天起;掛帆飛渡南津關(guān),三游在望心先喜。”(清.張聯(lián)桂《三游洞題詩》) 來到三游洞,首先會為它獨特的地理位置驚訝。它三面環(huán)水,一面連山,位于南津關(guān)內(nèi)側(cè)下牢溪口,沿下牢溪岸和長江岸鋪開,有山有巖有洞有泉,有蒼翠的植被蔭天的古樹。蒼翠之間,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亭臺樓閣、天然古洞、石階棧道等景觀。洞口位于下牢溪岸邊半山絕壁。200米高的下牢溪大橋巍然高聳,橋底溪水殷藍殷藍,直通長江。山上山下,映出一溪一江的翠綠。 透過惹人愛惹人醉的自然景觀,沉下心來,尋求山體洞穴形成的歷史與成因,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三峽地區(qū)七曜、巫山、黃陵三大背斜,形成于大約七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古新世燕山運動。西陵峽黃陵背斜天柱山段的裸露巖層,經(jīng)著名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考察,被國際地質(zhì)學界確定的寒武紀、震旦紀國際標準地質(zhì)層。奇怪的是,主要為花崗巖成分的黃陵背斜,在蓮沱與南津關(guān)之間,橫江斜插著一條石灰?guī)r地帶,即地質(zhì)學上的 “喀斯特”地帶,大小溶洞174個,三游洞為其中之一。于是美國工程師薩凡奇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把三峽壩址選擇在南津關(guān)的意見被否定,因而三游洞得以巍然矗立于兩壩之間。 三游洞山門題有“三游雨齊” 的匾額,古樸莊重。進了大門,沿著蜿蜒石階,走進第二重山門,便看見洞口。洞內(nèi)外滿壁是詩文石刻和碑碣。洞高大寬敞,但不深。洞頂鐘乳石懸掛。洞中央立著“前三游”三人雕像,四周碑刻、石刻琳瑯滿目。仔細觀瞻,這些古典的現(xiàn)代的、知名的或不知名的碑刻石刻,無不抒發(fā)著自己的感慨,構(gòu)成絢麗的歷史篇章。風雨滄桑,有的字跡已經(jīng)脫落;有的在“十年動亂”中毀損,散落,重又找回來修復;有的字跡蒼勁堪為法書;有的內(nèi)容珍貴可為歷史佐證。 清人龔紹仁詩云:“三游最著名,喧傳自唐宋”。起因是白居易、元稹、白行簡于被貶赴任途中,結(jié)伴游玩,發(fā)現(xiàn)這個山洞,并命名為三游洞,隨后在文人中掀起波瀾,宋時已游人如織,賓朋滿門,為峽州三大景觀之一。恰如蘇轍詩云:“三人一去無復反,至今冠蓋長滿門?!泵鲿r列入東胡八景。歷朝歷代,數(shù)不清的文人墨客、風流韻士、政界要人觀光于此。舉其要者,有歐陽修、三蘇、黃庭堅、陸游、鐘惺、王士禎、張聯(lián)桂、劉大魁、丁玲、馮牧、吳冠中、沙汀、峻青、姚雪垠、王朝聞、賀敬之、吳世昌、馮其庸、康濯、范曾、尚長榮、李默然,及馮玉祥、周恩來、李先念、方毅、肖克、廖漢生、宦鄉(xiāng)、李瑞環(huán)、李鐵映、張愛萍、吳儀、胡繩、錢偉長、錢其琛、何振梁、羅豪才、吳邦國等一長串名單,差不多占據(jù)半部中國文學史和半部近代史,至少也是很大一角。他們都在三游洞留下了足跡和墨跡。日本國前首相海部俊樹也曾前來訪問。三游洞現(xiàn)存宋碑達七塊,唐宋以來詩文100多篇,蔚為大觀。名人文化,是三游洞濃墨重彩的一章。 但是,三游洞如酒醇香的文化底蘊,仍不只于此,還有更古老的遺跡支撐著它的綿長高香。在白居易命名三游洞之前,詩人杜甫也曾泊船三游洞下岸的津亭并寫下《春夜峽洲田侍御長史津亭留宴》一詩。朱慶基任峽州知州時,主修至喜亭,讓由京城貶為夷陵縣令初到的歐陽修作記,歐公在記中“一為舟子喜”、“二為朱公喜”、“三為自己喜”,至情至性,名篇千古流傳。還有陸游品評為名泉并寫下《三游洞前巖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查茶》七律詩的陸游泉,為紀念黃山谷六年三游此洞而修的山谷亭,都夠我們留連忘返。而建于東漢的古軍壘、三國遺跡張飛擂鼓臺,更使我們回到金戈鐵馬的年代,聞聽東漢農(nóng)民起義的烽火和三國爭雄的大纛狼煙。至于發(fā)掘不久的西周時期練鐵遺址,更把我國鐵器文明上推了若干年。土地革命時期,三游洞曾是中共鄂西特委和宜昌縣的地下交通站??谷諔?zhàn)爭時期,國民黨政府退入四川,三游洞曾是湖北省政府臨時辦公地。1939年在三峽督軍的馮玉祥造訪在洞中辦公的省政府官員,題寫了“是誰殺了我們同胞的父母和兄弟”,后刻于石壁。1943年石牌保衛(wèi)戰(zhàn)前夕,為阻止日軍西進,第六戰(zhàn)區(qū)司令官陳誠的指揮部曾駐扎于洞內(nèi)。5月,日寇糾集10萬兵力多路直插石牌,軍民浴血奮戰(zhàn),挫敗日軍西進妄想,從此扭轉(zhuǎn)戰(zhàn)局。三游洞厚重的歷史,壓得人有點透不過氣。 新建景觀有:移地復建的楚塞樓、新修的震旦角石園、集當今名家印拓石刻的中華印章園,沿壁開鑿的石棧道。也無不構(gòu)思精巧,禮出有據(jù),景上添花,使三游洞再添情致。 三游洞固有的自然與歷史資源釀出千年美酒,醉了西陵山水,醉了萬古長江,更醉了千古游人。聞香賦詩,見景起舞,情景使之然也,性情使之然也。江山如美酒豈能無詩文以佐之?日日守著三游洞美景的峽州亭吏,愛詩如狂,應亭吏之請,蘇詢父子三人本已各題詩一首于洞壁,第二天他又向蘇軾索詩,蘇軾又寫下五律一首。“山翁勸留句,強與寫槎枒”。這正是三游洞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沒有古人對文化的如此景仰,何來三游洞底蘊的如酒醇香? “一洞臨江別有天,名山依舊記前賢。從此客夢長相思,最斷人魂楚江邊?!比味淳瓦@樣讓游人沉醉在如夢記憶里。 【2004年7月為《峽口風景區(qū)》一書作】 文圖均為元辰原創(chuàng)作品 微主簡介 元辰,本名袁國新,宜昌人。作家,網(wǎng)絡文學批評者,著有《悠悠人生》、《網(wǎng)上漫語》、《現(xiàn)場批評》,發(fā)表小說、散文、詩歌二百萬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