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成功滅掉齊國后終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1個大一統(tǒng)王朝。為便于管理和發(fā)展在全國范圍內推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而且廢除原有六國貨幣,統(tǒng)一推行“半兩錢”?!鞍雰慑X”弊端不斷顯現(xiàn),西漢時期又出現(xiàn)了“五銖錢”。此后新朝王莽、魏國曹丕、南朝宋劉義隆、南朝陳陳曇蒨、北魏拓跋元宏等都對錢幣進行了改革,可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成功替代“五銖錢”,“五銖錢”直到唐初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早期“半兩錢”中間的孔很小,奸商將“半兩錢”邊緣剪掉一部分,積累一定數量后私自鑄幣,導致“半兩錢”價值下跌。 秦“半兩錢”最早發(fā)行于秦“惠文王”嬴駟2年,即公元前336年,當時秦國就已將鑄幣權收歸中央,采用圓形方孔錢作為法定貨幣,按照重量單位換算秦半兩為12銖,也就是今天的8克。不過這一時期“半兩錢”主要是在秦國范圍內實施,影響力有限,直到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中國之后才在全國范圍內發(fā)行。 由于當時的鑄造工藝落后,導致“半兩錢”大小、重量千差萬別。再加上一些奸商將“半兩錢”邊緣剪下,積累一定數量后重新鑄造謀取暴利,使得“半兩錢”真實重量維持在2克到20克不等。通常來講貨幣重量下降,所值面額也會下降,就會出現(xiàn)商人不愿意按照原價賣貨、民眾也不愿意按照高價買貨的情況,如此一來市場秩序就會混亂不堪。秦朝建立初期還能依靠國家法令強行保證“半兩錢”面值,可秦二世繼位后一系列操作引發(fā)內亂,“半兩錢”崩潰也成為了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劉邦建立漢朝之后,為快速恢復經濟生產發(fā)行3銖“半兩錢”,但允許民間私鑄貨幣。在地主奸商們的層層盤剝下,3銖“半兩錢”根本達不到3銖,有的甚至連1銖都不到。因3銖“半兩錢”普遍存在孔大、肉小、形似榆莢的特征,因此也被稱為“榆莢錢”?!坝芮v錢”的存在沒能給百姓帶來多少實惠,只是肥了那些地主奸商。呂后2年發(fā)行8銖“半兩錢”,結果8銖錢幣值太高,百姓還是需要進行兌換才能正常交易,結果8銖“半兩錢”又被那些人重新鑄制成3銖“半兩錢”賺差價,8銖“半兩錢”僅發(fā)行4年便停止發(fā)行。 ▲漢朝前期發(fā)行的3銖“半兩錢”,可以看到偷工減料十分明顯。 漢文帝劉恒繼位后,為適應經濟發(fā)展在全國發(fā)行4銖“半兩錢”,雖然此時諸侯王依然擁有鑄幣權,但在輕徭薄賦的政策下百姓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來。諸侯王能夠自己鑄幣,也使得諸侯國擁有了強大的戰(zhàn)爭潛力,這也為景帝時期爆發(fā)的“七國之亂”埋下了隱患。好在漢景帝快速成功“七國之亂”,隨即將鑄幣權交給郡國,而郡國又歸中央管理,初步控制了全國的貨幣發(fā)行。4銖“半兩錢”發(fā)行期限為漢文帝5年(公元前175年)至漢武帝“元狩”5年(公元前118年),盡管漢武帝時期民間私鑄錢幣風頭依然很猛,但4銖錢的正確發(fā)行也為漢武帝反擊匈奴打下了財政基礎。 隨著漢匈大戰(zhàn)的推進,為維持漢朝財政的穩(wěn)定運行,漢武帝于公元前118年下令各郡發(fā)行“五銖錢”?!霸Α?/span>2年(公元前115年)又收回郡國鑄幣權,統(tǒng)一由中央發(fā)行貨幣。官方發(fā)行的“五銖錢”在大小、重量、金屬比例等方面都比較統(tǒng)一,而且“五銖錢”內部方孔和外部圓圈都有明顯的邊郭,奸商們再也無法剪掉錢幣邊緣謀取私利,等于是給“五銖錢”加上了一層防偽標志。 ▲漢文帝發(fā)行的4銖“半兩錢”,為漢朝反擊匈奴奠定了基礎。 王莽建立新朝之后廢除“五銖錢”,發(fā)行了好幾套新的貨幣。雖然王莽時期鑄造的錢幣工藝水平很高,但卻存在貨幣體系混亂、面值變化較大的缺點,實際上并未對“五銖錢”的地位形成威脅,反而是加劇了社會矛盾的爆發(fā)。漢光武帝劉秀登基后為收拾王莽留下的爛攤子,于公元40年再次發(fā)行“五銖錢”,這才逐步穩(wěn)住了東漢貨幣體系。東漢末年,剪邊“五銖錢”再次大范圍流通,民間財富被各種剝削。董卓于公元190年鑄造的錢不僅小,甚至連五銖二字都看不清,拿粗糙濫制的貨幣就想掠奪民間財富,難怪最終會被王允和呂布設計誅殺。 東漢末年貨幣體系崩盤,百姓選擇了更加可靠的以物易物為交易方式。曹丕篡漢后于公元221年宣布廢除“五銖錢”,直接用糧食和布匹進行交易。魏明帝曹叡繼位后,曾在公元227年重新發(fā)行“五銖錢”,使得經濟秩序得以短暫恢復。隨后西晉和東晉并未鑄造新貨幣,民眾可以使用兩漢和魏國時期的“五銖錢”進行交易。 ▲“五銖錢”方孔和圓圈均有外郭,如果被剪掉很容易看出來。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公元430年鑄4銖錢,從而結束了兩晉不鑄新幣的歷史。北魏孝文帝公元495年仿漢制鑄“五銖錢”,但流通效果也并不理想。南北朝時期政權不斷更迭,不同政權貨幣不同,不同地區(qū)物價也不同,也促使了“倒爺”的誕生,比如北魏陜西城鎮(zhèn)崔寬就曾利用南北之間的物品差價謀取暴利。 直到隋文帝重新開始制造“五銖錢”,混亂了幾百年的貨幣體系才有了恢復跡象。鑒于“五銖錢”已經發(fā)行了幾百年之久,加上歷朝歷代所發(fā)行的“五銖錢”大小不一、面值不一,為進一步規(guī)范貨幣體系,唐高祖李淵公元621年下令廢“五銖錢”,鑄造“開元通寶”錢,從此通寶錢登上了歷史舞臺。 ▲“開元通寶”徹底終結了貨幣持續(xù)400年的混亂局面,形成了新的貨幣體系。 秦朝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半兩錢”,解決了貨幣無法大范圍流通的難題,可謂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情。但地主奸商貪婪成性,剪邊之風的存在也讓“半兩錢”體系快速崩潰。西漢建國之后又經過幾十年努力,先將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接著才推出標準的“五銖錢”大范圍流通,從而極大遏制了剪邊之風。東漢末年中央控制力下降,充滿剝削性質的剪邊“五銖錢”再度登場,標志著“五銖錢”體系正式崩潰。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結束近400年時間,因政權更迭和貨幣策略的飄忽不定,無法形成新的穩(wěn)定貨幣來替代“五銖錢”,民間只能以西漢、東漢時期制造的“五銖錢”進行流通。當“五銖錢”的存世數量不斷降低,無法滿足市場交易需求之后,竟然倒退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一直唐朝“開元通寶”發(fā)行之后才完成了對“五銖錢”體系的替換,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
|
來自: where5 > 《歷史解密8中國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