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作為上古三大奇書之一,歷來有萬經(jīng)之祖的稱號?!耙住北臼鞘且婚T極其古老的學問,所以并沒有一本叫做“易經(jīng)”的書,之所有“易經(jīng)”的稱謂,是古人對后來出現(xiàn)的易學研究集大成者的三本著作的統(tǒng)稱。它們分別是《歸藏易》、《連山易》和《周易》,前兩本已經(jīng)失傳了兩千多年,流傳至今的只有一本《周易》。在《周易》中有一句卦辭說的是“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看似簡單,但古往今來眾說紛紜,那么它到底有沒有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 這句卦辭出自《周易》的蠱卦,原文是: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直譯過來的就是蠱卦蘊含著救弊治亂,撥亂反正的寓意:事物一開始便萬事亨通,跨越大河這樣的事情也會非常順利,不會有不利的條件出現(xiàn)。不過,在此之前需要先行考察和分析,事成之后還要考慮繼續(xù)發(fā)展下去的后果以及防治措施。如果僅僅是這樣直白的道理,那就太小看《易經(jīng)》了?!兑捉?jīng)》行到深處便是極致理性的方法論,遇到某一個問題該怎么分析,分析完了該怎么處理,處理的時候哪個先后等等。 古人認為這里的“甲”所說的乃是新制的法令,也就是有為之時不墨守成規(guī),于是創(chuàng)造新的法令來約束管制他人,如果有人犯規(guī),不能馬上就地正法,因為人們剛剛接觸還不熟悉。所以要在宣令之前的三天殷勤相告,宣令之后的三天還要再重復前三日所做的繼續(xù)殷勤相告,這之后如果有人明知故犯,那么便可以名正言順地加以刑罰。古代許多研究易學的人大多認可這種說法,謂之為“甲前三日為改過自新,故用辛也。甲后三日取丁寧之義,故用丁也?!比绱艘粊怼跋燃兹铡睘樾镣ā靶隆?,“后甲三日”為丁通“叮嚀”,通俗地說就是創(chuàng)制之前需要去舊自新,創(chuàng)制之后還需再三叮嚀的說法。蠱卦也從前文直白的大道理演變成了指導行動的方法論。國家頒布新的法令,企業(yè)制定新的章程,頒布之前小道消息不脛而走,頒布之后大勢宣傳無孔不入,隨后便是殺雞儆猴,令行禁止指日可待。 當然,這依然未到細處。蠱卦是卜筮產(chǎn)生的,于人于事都有具體目標。而卜到蠱卦在古人看來并不吉利。先秦時候的卜子夏有一句備受推崇的解釋為“先甲三日者,辛、壬、癸也。后甲三日者,乙、丙、丁也?!倍M卦在卦象上的失衡是顯而易見的,二爻乃是強爻,因其為甲為“父”太過強勢所以擋住了初爻在人道上的出路,初爻因此便會產(chǎn)生巨大的壓力。卦辭“干父之蠱”中的“父之蠱”便是這強爻引發(fā)的禍端。二爻擋路,初爻便沒有出路,就如蟲子落到盆里,怎么都爬不出去。至二雖合人道但與地道不和,中間還隔有四個時間單位,至三與天道合卻與地道悖,至四與地道合卻悖于天道,至五與地道合卻又與人道犯沖,期間還有三個時間單位相隔。 所以初爻自身是根本沒有出路可言,唯一的辦法就是“考”要讓位于“子”,也就是卦辭中的“有子,考無咎”。而“先甲三日”便是蠱三也就是辛,當其作為初爻庚之“子”變?yōu)槎r,便有卦變之機,謂之天地皆合也就是“后甲三日”,所以古人認為“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是卦變的提示,“后甲三日”誕生的臨卦接替了“考無咎”中考的位置,雖然“父之蠱”依然存在,但強爻支撐依舊可以保證“無咎”。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收拾父輩或者前任的爛攤子是無所怪罪的,對他們的過失不要指責,對他們的功勞更不要抹殺,如果遇到災難他們也終將逢兇化吉,最后的結(jié)果必然是大吉大利。 總的來說,蠱卦雖不吉利但仍有出路,無論是否準確找出卦辭中子與考的位置,蠱卦都給人指明了排除艱難的方法。雖然蠱卦預示著雙方都處在消極被動的狀態(tài),且有可能發(fā)生沖突,但卦中依然顯示主方的素質(zhì)明顯優(yōu)于客方,所以主方依舊有順利進展的可能,也就是“元亨,利涉大川”。不過由于仍然處在“蠱”的狀態(tài),所以即便“元亨”依舊要謹慎小心,并繼續(xù)反復暗中探索,《三十六計》中“金蟬脫殼”所說的“巽而止蠱”便同此意。雖然卜卦對于我們而言不切實際,但我們依然可以利用卦辭反向指導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當雙方都陷入被動而己方有些許優(yōu)勢的情況下便可以參考蠱卦以達到“利涉大川”的目的。 |
|
來自: 農(nóng)俗閑話 > 《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