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優(yōu)寶 前幾天,看到有人在微博分享說,他在高鐵上看見了這樣一個事情,一時間竟讓他不知道誰才是最不懂事的那一個。快到中午吃飯點了,媽媽便給了兒子100塊錢讓他去買一份盒飯,不一會就看見小男孩興高采烈的跑了回來,但手里卻拿著3份盒飯。
孩子很開心,和爸爸說:“我買了三種不同口味的,你們想吃別的味道也可以吃了,里面還有一份宮保雞丁,是最貴的?!?/span>而看爸爸的表情似乎也是默許了,他的眼睛已經開始游走在三份盒飯之間,似乎在挑選自己心儀的口味。這時媽媽就從廁所回來了,還沒回到座位,站在走道上便看見了桌上的3份飯,一下就火了起來。兒子有些被問懵了,說:“嗯啊,我們三個人一人一份啊?!?/span>這時一旁的爸爸開口了:“我不餓,沒想吃,你看你,買這么多干嘛?”媽媽簡直怒火中燒,吼起來:“我不餓,你買那么多干嘛?!誰讓你買這么多的,你就買你自己的你買三份?我給你100塊錢你就要全花光是吧?!”爸爸也在一旁幫腔:“就是的,平時給他多少花多少!一點兒不留!”
孩子被兩個人圍攻,說話都帶哭腔了:“那你們也沒跟我說不吃啊?!?/span>他媽:“我怎么沒說清楚了?我讓你去買一份飯!一份!聽不懂嗎?兒子:“那我想著你們也要吃飯呢?萬一你們也吃呢?”他媽又開始吼:“我不餓!我不吃!你買回來等會我也要扔掉!我們現(xiàn)在只能去退掉!走!跟我一起去退掉!”兒子很委屈,坐在位置上抽著鼻子,他爸還在旁邊給媽媽當捧哏的。最終結果是媽媽成功推掉了兩份盒飯,當她站在走廊上把退回來的錢塞進褲兜后,語氣總算緩了下來,第一次壓低了音量跟孩子說:旁邊的爸爸也是一副“你瞅瞅你”的態(tài)度:“對對對,快吃吧?!?/span>但孩子早就沒有了開始的那股興奮勁,他一邊流眼淚一邊吃飯,之后很久都沒再說過一句話。
在一般人看來,因為區(qū)區(qū)100元錢便辜負了孩子如此懂事的一番心意,這樣的爹媽簡直太low了。但這個網友卻感慨,如果這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呢?大概也會把多余的盒飯退掉吧,不同的家庭對待100元的態(tài)度也還是不一樣的。不過,自己應該不會像他們那樣反應如此強烈,媽媽大吼大叫很是不妥,爸爸那副唯媽媽命是從的模樣恐怕也很傷孩子的心吧。如果家里不差錢,誰會在意這種“小事”呢?孩子開心最重要。無獨有偶,小S也是出了名的節(jié)儉老母親。像是一個包背十幾年,一件毛衣穿七八年,都是常規(guī)操作了。她經常在綜藝節(jié)目上說起自己和女兒的生活日常,記得有一次她的女兒艾莉想買一件1000塊的衣服,結果小S便開始苦口婆心的勸導:“你還小,會長個,買衣服應該盡量買便宜的?!?/span>“不要養(yǎng)成從小花大錢的習慣?!?/span> 當時姐姐大S也在場,這對從小形影不離的姐妹,價值觀卻相差很多。大S當即表示,不就1000元嗎我買給她,艾莉表現(xiàn)那么優(yōu)秀,就作為她舞蹈比賽第一名的獎勵吧。
這個事情看完,卻不會讓人感覺有多少違和感,畢竟是1000元的衣服啊,你才幾歲就開始追求奢侈消費了?如果去網上搜一搜節(jié)約的新聞,會有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但凡說過度節(jié)約的都發(fā)生在普通人身上,而夸贊節(jié)約好的都發(fā)生在明星身上。但對于那些明星、藝人而言,100與1000又有什么區(qū)別呢?所以說并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對待這種事,父母的第一個概念往往是先基于自身的價值觀而感覺——這個東西“完全沒必要”,那你不就是浪費錢嗎?而后產生了第二層擔憂——不希望孩子養(yǎng)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
就像高鐵上的那一家人,媽媽在意的并不只是這100元錢,而是對孩子把錢花光感到恐懼,并將其與未來聯(lián)想到了一起。有人對此感同身受,并留言分享起了自己的故事,她媽媽的教育方式:“02年的時候,媽媽給過我100元零花錢,我跟同學第一次到批發(fā)市場類型的商場買東西,我花了70元給媽媽買了一個發(fā)夾。2002年70元很貴的,回來給媽媽,她很高興,說我很能干孝順,心里有她,但是她同時告訴我以后買東西給她要考慮適用性。從此之后我就記得,100元是我可支配的,但是合理利用起來才能發(fā)揮100元的作用?!?/span>優(yōu)家教育創(chuàng)始人吳臻老師也曾用動畫如此演繹:教孩子節(jié)約沒有錯,但不是單純地和孩子哭窮,限制他的消費行為。.節(jié)約帶來的最大收獲也不是省下了多少錢,而是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孩子的思維能力、預測能力。更大的意義在于,節(jié)約的過程中,怎么利用心智培養(yǎng)孩子的統(tǒng)籌和計劃能力,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獲得一個最經濟的投入產出比。否則,孩子也能學會節(jié)儉度日,但同時伴隨他一生的還有這種思維。小梅(化名)的媽媽是一個勤儉節(jié)約的家長,因為小梅媽媽小時候的家庭條件并不好,所以小梅媽媽對于任何東西都是非常珍惜的,甚至珍惜到一種“病態(tài)”的地步。
比如小梅家里很多壞掉的東西小梅媽媽都是不舍得扔的,總覺得以后還可以用在別的地方。到后來,小梅媽媽甚至會去撿一些看起來似乎有用,但在生活中,卻又很少有機會能用到的東西。生活在這種家庭中,小梅也逐漸地被媽媽的行為所影響,有時候,媽媽給了幾塊錢零花錢,小梅能夠一直攢著不花錢。其實并不是小梅不想花錢,而是每當花錢的時候,小梅就會產生一種強烈地不忍,過度地糾結金錢的價值。而這種不健康的心態(tài),也逐漸讓小梅的生活變得很糟糕,因為小梅時時刻刻都在糾結中度過。話說回來,勤儉節(jié)約是沒錯,但是小梅媽媽的行為,卻已經不是勤儉節(jié)約的范疇了,而是一種吝嗇,真正的勤儉節(jié)約,應該是在滿足自身需求的情況下,減少浪費的行為。由于很多家長經常搞不清楚勤儉節(jié)約與吝嗇的區(qū)別和界限,所以,就會做出錯誤的榜樣。如今小梅也已經結婚生子,可是節(jié)儉的毛病怎么都改不掉。給孩子買的新衣服舍不得給孩子穿,總希望孩子把舊衣服都穿破穿爛之后,再換新衣服??蛇@個時候,新衣服孩子已經穿不了了,因為孩子的身高又長高了很多。她表示:演變到現(xiàn)在,家人節(jié)儉的習慣,日子將就著過的思想的灌輸,已經讓自己的野心都被消耗殆盡了。窮人思維最大的弊端就是低配版的人生,并說服自己安安心心地過著這樣的生活。因為他們已經對自己沒了要求,產生了懶惰的心理,他們安于現(xiàn)狀,也放棄了自我提升和自我成長。更可悲者在某一個時刻覺醒,卻已經無力改變現(xiàn)狀,于是便將自己的所有不甘都寄托于下一代人身上。
窮人思維會讓人很難看到事物的積極面,因此也就更容易產生一些負面消極的心理,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感受其他的東西帶來的幸福感。這樣的人在精神上是匱乏的,即便有人能幸運地暫時擺脫了匱乏感的狀態(tài),但也很快會再次陷入其中。因為人在原生家庭中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影響,是沒有辦法完全擺脫的。小時候的我們就像是一臺攝影機一樣,將大人的語言、經驗、信息拍攝記錄下來,然后慢慢地投射到自己的語言,行動和經驗當中。可以說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和原生家庭有關,我們一生都在和原生家庭糾纏著。不論窮養(yǎng)還是富養(yǎng),都不在于物質,而在于精神。聰明的父母,除了物質以外,還應該懂得與孩子共情與同理,與孩子共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