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院士怎樣讀書與做學問(下)(精):編者:方正怡//方鴻輝 : 歷史.地理 :歷史 :傳記 :浙江新華書店網(wǎng)群

 zcm1944 2021-11-26

前言

  

    治學也就是做學問,“做”者,從事也,實踐也。通俗地說,就是“干”。因此,治學并不神秘,它和種田、開汽車一樣?!白觥笔瞧椒矂趧樱龊脤W問,其中卻大有學問,這就涉及工作者的素養(yǎng)。
    青年同學經(jīng)常問起,怎樣才能學好呢?大學畢業(yè)后要達到什么程度呢?這一系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青年應該有哪些讀書與故學問的素養(yǎng)。
    在短暫的五年大學生活中,抓緊時間求得豐富的知識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治學態(tài)度、方法、途徑和工作能力。其中,治學態(tài)度和獨立工作能力又是根本之根本,是大學畢業(yè)時衡量收獲多少之準則。
    一、踏實和勤奮
    文有文風,學有學風?!帮L”者,習慣也。學風有學校的學風,也有個人的學風。認真踏實和勤學好問就是科學工作者的正確學風。大學里每位同學應該養(yǎng)成自己具有這種良好的學風。
    培養(yǎng)自己的學風,首先應對所從事的事情,大至所開創(chuàng)的學派,小至繁瑣的實驗,都要有踏實認真的態(tài)度??茖W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真理,絕不能“想當然”。治學的對象既是科學,是客觀規(guī)律,更不能馬虎了事。治學中最忌對知識模棱兩可,不懂裝懂??鬃釉唬骸爸疄橹恢獮椴恢?,是知也?!本褪钦f,自己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要老老實實地承認不知道,不要自欺欺人。只有這樣,才能永遠清醒地看到哪些是自己知道的,哪些自己還不知道,才不至于盲目樂觀或者悲觀喪氣,才能求得真知。不知道并不可怕,通過學習就能知道。人生在世,永遠有不知道的東西,也永遠要學。所以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
    “學”的第一步就是“學問”?!皩W問”者,顧名思義是“一學二問”。“學”,就是要向一切人學,從一切事物中學。向老師學,向同學學;從書本中學,從實踐中學?!皢枴?,先要問自己,這是獨立思考;然后再求問別人。勤學好問是做學問者應具有的學風。懶學好問和勤學不問都不是治學應有的態(tài)度。
    在校青年可分為三類:其一是學習成績優(yōu)秀者,其中有些同學認真踏實而不善于問,有些同學雖勤學好問但不夠踏實,而有些同學則認真踏實、勤學好問二者皆備,也有些則對專業(yè)興趣不濃者;其二是學習一般,其中有基本概念清楚而作業(yè)馬虎的同學,也有概念不清楚但作業(yè)認真踏實的同學;其三是學習成績差一些.這其中有學習不抓緊不下苦功的同學,也有因基礎差或某方面有缺陷,雖用功而成績差者。在這幾類中,概念不清但作業(yè)認真踏實者,總會發(fā)現(xiàn)不清楚之處,慢慢會清楚起來。學習成績暫時差一些,但有優(yōu)良學風的同學,也有發(fā)展前途。成績好的或一般的,但染上不良學風的同學,如果繼續(xù)下去,將來長期內難以改正,結果害了自己,甚至會害自己一輩子。
    成績和學風哪個重要呢?不言而喻,成績是暫時的現(xiàn)象,而學風是一生中起作用的長遠因素。同時,兩者又是密切相關的。學風好者學習絕不會太差。所以,優(yōu)良的學風應作為每一位青年要求自己的重要標準。
    二、能力和方法
    人生難過百歲,而人類的知識遺產(chǎn)卻浩如煙海,一個人要全部掌握是無能為力的,又何況是在短暫的五年內呢。五年所得到的知識比起一生來,僅僅是個序曲;比起全部的知識來,更是渺小的一角。企圖靠大學里獲得的知識一勞永逸,自然不行。知識的增長主要靠自學,大學學習只是在一生中為自學打下一點基礎而已。所以,大學學習的收獲也絕非只在于學了多少知識,更重要的在于是否掌握了一套自學的本領。在校學得再好,如果不會獨立學習,也只能保持原來的水平;如果具有自學的能力,就能把人家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通過自學化為己有,即使在校學得少點,工作一段時間后,知識也會豐富起來。上述兩類人在校雖然從成績看不出差別來,但一到工作崗位就能分出高低。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知識來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新知識,這一點做得好壞是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的尺度,一個人對科學的貢獻絕不是以他知道多少來衡量,而是以他創(chuàng)造了多少來衡量。人家總不是問你知道某某事,而是問你能否做某某事。一個人能力的大小一方面表現(xiàn)在當前的工作能力上,另一方面還表現(xiàn)在具有提高工法也會越多,問題也易被發(fā)現(xiàn),成就就會大,越會感到科學不是枯燥無味,而是其樂無窮的。在校青年學生即使成績差一點,如果深深地愛上了這行以后,一定能趕上來。
    要達到“好之者”,除了要深深地愛自己的專業(yè)和真正懂得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的意義外,還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要像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至于做一名“樂之者”更是一輩子的事情,是長期艱辛勞動的結果,這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
    在工作中和學習中能“入迷”,也要能“出迷”。身體畢竟是本錢,不能迷得連飯也不吃,覺也不睡;既不休息,也不鍛煉,就會像孔子嘆息顏回那樣:“不幸短命死矣”。這終究不是一名三好學生。也不要光迷科學而不關心政治,這樣容易迷失方向。
    在校青年學習任何一門課程,學完后收獲大小、學得好壞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你對本課程產(chǎn)生了愛呢,還是感到更厭煩了呢?如果大多數(shù)學生都感到熱愛這門課程了,說明教師教學成功了,否則就是教師教學失敗了。
    科學青年一定要深深地愛上自己的專業(yè),成為“樂之者”和“科學迷”,這是自覺勞動的基礎,是作出貢獻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學并不神秘,創(chuàng)造并非高不可攀,它只是長期努力的結果。治學過程正如王國維先生提出的“三境界”那樣: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一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第三境界)
    第一步是說做學問要高瞻遠矚,站得高,看得遠,明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情況,要樹立攀登科學高峰的壯志,要有偉大的氣魄。第二步是勤奮學習,始終堅韌不拔地學習著,只覺得衣帶漸寬,自覺消瘦了,人憔悴了。由于是為了一個遠大的理想,雖然如此,卻終不悔。同學們正處于這一步。第三步下了苦功,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后,應用知識進行研究,反復地想、算、做實驗,以至千百度,終于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學們,祖國的工業(yè)現(xiàn)代化、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國防現(xiàn)代化和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四個現(xiàn)代化中,關鍵在于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我國如此重視科學與技術。今天,科學技術是為人民服務的。你們掌握科學技術就意味著人民占領了科學技術陣地。國家給科學技術發(fā)展提供了無比優(yōu)越的條件,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并在各方面給予最大的關懷和支持。迅速發(fā)展我國科學技術,趕上當今最先進的世界水平是“勢所必為”了。有志于科學技術事業(yè)的青年們,你們都對科學技術感到極大的興趣,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祖國的科學技術事業(yè)奮戰(zhàn)終身,乃“心所欲為”。你們年富力強有一顆赤子之心,對人民和國家交給你們的重擔,又是力所能及的!我相信你們今天一定能夠學好,將來為繁榮祖國科學技術和促進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作出巨大的貢獻。
    (本文是20世紀60年代初,嚴濟慈院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所作的報告)

后記

  

    古今中外談名人讀書的出版物浩如煙海,而專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們如何讀書與做學問的倒是鮮見。由于院士們都是在科學技術上作出很大貢獻的成功人士,研讀他們的讀書經(jīng)以及治學之道應該是有些啟示與興味的。
    《院士怎樣讀書與做學問》既集了院士們親身經(jīng)歷的讀書與做學問的故事,也呈現(xiàn)了他們認為該怎樣讀書與做學問的感悟。有的院士講述青少年時代貪婪地閱讀了大量看似與日后所從事專業(yè)不相關的人文讀本的經(jīng)歷;有的侃侃而談艱難成長程途中沒有正常求學機會,只能靠日后持續(xù)自學以成才的體驗;有的甚至少小淘氣,考試屢屢不及格,而一旦懂事便奮起直追而有所作為的故事……
    怎樣讀書與做學問,其實也是怎樣求學與治學。求學,既要探討方法,但又不能限于方法,也應該探討一下為學之動力,即為什么而學,是為滿足興趣抑或為了日后派點用場?從院士們講述的故事中興許能獲得一點啟示。前輩們的求學之道一般都認為要照顧興趣,有了興趣才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畢竟是學自己所喜歡的學問么。至于怎樣治學,也并非僅以簡單的方法論來探求,缺乏目標必然失之動力。
    求學講究博,方能立志成才,誠可謂“博學而篤志”;治學講究嚴,即善問與深思,“切問而近思”。這兩點是古代書院和今日大學求學治學所追求的目標,甚至被有些高校立為校訓。
    丘成桐先生曾講過一段很有意味的話:做學問首先要有興趣,有了興趣才能發(fā)現(xiàn)科學的美,有了興趣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而梁實秋先生卻對學問與趣味特別有思辨,認為:我們在求學時代,應該暫且把趣味放在一旁,耐著性子接受教育的紀律,把自己鍛煉成為堅實的材料。而學問的趣味,留在將來慢慢享受,一點也不遲。
    院士們的講述,既非文學創(chuàng)作,也非應用性寫作,只是興之所至的自我回顧或有感而發(fā)的隨筆;不是說教,也沒有任何功利。其中不少故事是他們受邀為勉勵學生成才而作的科學人文演講。書中既有他們在一位恩師、一本好書的指點或弓I導下走上科學道路的難忘回憶;也有他們從自身求學與治學之道中,悟出的成功或者失敗的經(jīng)驗與體會……這些有感而發(fā)的話語,確實是真情的流瀉,既從容真切,又透徹醇厚。
    要說明的是,學問的范圍何其之廣,而人生之旅卻如此短暫,可謂人生有涯而學無涯。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盡可能多地繼承和發(fā)揚人類千百年來所積累的思想財富,其聰明之道便是成為一名多讀書讀好書的終身學習者。知識更新很快,死守學校中獲得的那一點,終會被淘汰。院士們從自身的成長歷程已深深地詮釋:人的精神風貌的振奮、人的素養(yǎng)的提高、人的氣質的高貴、人的創(chuàng)新才能的開鑿……總之,人的和諧發(fā)展,都有待于人的總體學養(yǎng)的提高,而學養(yǎng)提高的最佳途徑恐怕還是好讀書。讀書不是為了“黃金屋”“顏如玉”,讀書本身就是一種目的、一種享受。只有吸收了古今中外的知識信息與方法技巧,方能使精神不再貧乏,生命不再孤獨,畢竟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這也正如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葉篤正院士所樸實表白的:“讀書是一切腦力勞動者的基本生活狀態(tài),什么時候都離不開書?!?真正的人才,首先應該是一名一輩子愛讀書的終生閱讀者。畢竟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書籍形式保存下來的,而讀書就是享用這些成果,能將其據(jù)為已有并再予以創(chuàng)新的最簡捷的過程,既陶冶了情操和品格,又成就了一位文明人。因此,讀書成了院士們終生的嗜好,成了他們日常生活與科研生涯中不可須臾離開的組成部分,幾天不讀書就會手足無措、寢食不安。這種好讀的慣性,使他們渾身舒坦,激發(fā)了天性中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開啟了科技創(chuàng)新的頓悟與靈感,這就是他們讀書的最大收獲。 當然,他們會有選擇地在書海中選擇自己鐘愛的書來讀。作為一名成功的學者,讀什么當然全憑興趣,他們不會被媒體牽著鼻子,花大量時間去讀那些暢銷書或時尚書。因為他們明白:只有扎根于人類文明之精神土壤上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也就是說,作為成熟的終身閱讀者,他們都具有敏銳的思考力、判斷力、選擇力與鑒賞力,他們會挑選一些較有品位的書來讀,甚至專注于閱讀經(jīng)典。他們明白讀書并不在于批發(fā)知識,而在于提高人格。對照院士成才的軌跡,可以明白,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若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以后期盼成才就比較困難了。 從院士講述的讀書故事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他們都花大量時間既讀“正書”,也讀“閑書”。尤其是讀“閑書”能使疲勞的大腦得到積極的休息,常能在不經(jīng)意間收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畢 誠如讀書,做學問也是要有些技巧的,但一味追逐技巧而又容易缺失人文內涵,也很容易滑入歪門邪道。本書中,院士們都沒有把做學問看作是雕蟲小技,在他們所講述的故事中,往往都呈現(xiàn)出拳拳之心背后的人文情懷。這種人文是指他們所受到的傳統(tǒng)文化的陶冶、品行的修煉、全球的眼光、科學的跨界。誠因如此,他們的讀書與治學才是這樣的工穩(wěn),有內涵有品位。畢竟他們的學問之道是在涵養(yǎng)自身的同時,能更好地去賞天地之美而尋萬物之理。因此,他們的人生也都充滿書卷氣,充滿大氣候;也才能勞而有獲,修成正果。不是嗎?不少院士埋頭學問幾十年,人不知而不慍,平心靜氣地生活在自己的科苑中??梢哉f,他們把畢生的精力都花在科學事業(yè)上了,尤其是那些搞“兩彈一星”的科學家,隱姓埋名,就像入定的修行者,為中華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皓首窮經(jīng),大力協(xié)作,嚴格要求,精益求精,唯獨沒有半點功利和浮躁,社會對他們有什么評價,全然顧不上了。正因為他們能耐得住寂寞,才成就了大氣候。這種為中華崛起,為“兩彈一星”修成正果的“定力”,才是一種做學問的自信。這樣的故事在本書不少篇目都得到了展現(xiàn)。相信對當下的大眾創(chuàng)新和經(jīng)濟轉型也應該會有啟示。 《院士怎樣讀書與做學問》與《院士怎樣做人與做事》是姊妹篇,后者是整理采訪筆記和圖片,以第三者的口吻講述院士為人處世故事的。若以這種方式來采寫院士們求學治學的故事,恐怕工作量會大得驚人,且不說許多泰斗級大家都已謝世,無從采訪;就是健在的,他們的求學治學方法各異,要能較完整勾勒出這個群體的思想與理念,實在是我們力所難及的。在苦苦思考之際,我們有幸讀到了不少院士們關于求學與治學的一些報告、對話、隨筆,他們饒有興趣講述的生動故事,給我們的編纂帶來了柳暗花明。我們相信,采用院士自述文稿理應更有說服力,更真實且生動,而且還能鉤沉已故院士當年的精彩思想,使本書涵蓋面也更廣,還能把求學治學與做人做事相溝通。凡健在的院士,我們將整理好的文稿連同他們的學術簡歷,都呈院士本人審改確認并授權,而已故院士的文稿盡可能采用二十多年前所選編的院士自述中的相關文字,當年也是經(jīng)過他們審定的。因此《院士怎樣讀書與做學問》與《院士怎樣做人與做事》應該是相得益彰,能勾畫出院士怎樣做人做事做學問的輪廓。 《院士怎樣讀書與做學問》收入了60多位院士近70篇文章,全書以院士姓名的漢語拼音排序。接受出版社內行的建議,從讀者方便閱讀出發(fā),我們將書稿編成上下兩個分冊。要在這樣兩本小冊子中道盡院士的求學與治學之道,限于我們的學識和閱讀面,肯定是做不到的,至多也是掛一漏萬。因此,本書僅作一個“弓I子”,我們懇請有志于傳播院士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風貌的讀者給予指正,提供選文線索,讓本書再版時能收入更多更精彩的院士怎樣讀書與做學問的故事。當然,若能對其中某位院士的話語感興趣,從而更深入地將他們作為學習、仿效甚至趕超的對象,那就更有意義了。這也許是我們幼稚的奢望吧。 編  者 2016年夏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談到少時教育,我更是深深地懷念對我進行了兒時啟蒙、身為教師的母親。
    抗戰(zhàn)期間,我的母親吳守箴在西南聯(lián)大文書組任職。那時我常常聽她講到某某知名教授如何放棄了國外安定的優(yōu)越生活,萬里顛簸攜帶家眷回到戰(zhàn)亂中的昆明,來到西南聯(lián)大“享受”這微薄的“米貼”(學校沒經(jīng)費給教授們發(fā)工資,只發(fā)給購米補助)。她十分欽佩教授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在抗戰(zhàn)大后方堅持為國家培養(yǎng)未來的人才。每說到此,母親總是表現(xiàn)出對他們的愛國精神和高深的學問是那么的敬重!今天想起來,母親講這些是在教她的兒子如何做人!母親是期望我長大也能成為一個有骨氣、有學問的人。在聯(lián)大特有的校風和“聯(lián)大人”特有的氣質的感染與陶冶下,在母親含辛茹苦的厚望中,當時自己雖然還是貪玩的年齡,高考的目標卻“堅定不移”地定位在“清華”了。因為我知道,那是中國學子成才的搖籃。記得那時高三的同學中曾改頭換面地傳頌著“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清華”的“詩句”,從中可以看出當時青年學子追求科學真理的胸懷和志向。
    抗戰(zhàn)勝利后,清華大學又迂回了北平。高中畢業(yè),為了實現(xiàn)自己追求科學報國的理想,我決心從昆明北上,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報考清華大學,因為解放初期高考要到學校所在地進行的。從昆明到北京,現(xiàn)在只要三個半小時的飛機航程,可是在60多年前,幾千里的路程我與4名同學整整走了15天1 17歲的我,含淚告別了揪著心的母親,自己背著行李在燒炭的敞篷貨車上顛簸了7天。如果遇上雨,在露天的車廂里披著雨衣,行李濕透,饑寒交迫。車輪在云貴高原泥濘崎嶇的狹窄山路上艱難地爬行,當我低頭看見山谷中時而出現(xiàn)的汽車殘骸和尸骨,現(xiàn)在想起來還毛骨悚然!當貨車開到廣西金城江時,因為可以從這里搭乘火車到北京,我和同行的同學都悲喜地落了淚。
    離昆明前,雖然知道在京舉目無親,但對一個有著執(zhí)著追求的孩子來說,什么困難都拋到了腦后。經(jīng)過了不少磨難,我們徒步穿過中關村一片片荒野的墳地,終于抵達了夢寐以求的清華學府,當時那興奮勁頭好像已經(jīng)成了清華大學的學生。其實,酷暑天報名參加高考,還得等一個月眼睜睜地盼著發(fā)榜,天天得為自己的食宿到處奔波等一道道更嚴峻的考驗等待著我。終于,這一天來到了!當我雙手捧著清華大學的正式錄取通知書時,我的心反而異常地平靜。當晚睡夢中,好像看到的全是母親期待的眼神和笑容。
    在清華大學剛學習了一年,恰遇1952年我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我被轉到湖光塔影的燕園,在新的北京大學度過了難忘的大學生活。
    名師出高徒
    我并非高徒,但要成為高徒,名師的“點撥”是非常重要的。
    1955年,我從北京大學數(shù)學力學系畢業(yè)后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其時恰逢錢學森教授從美國歸來,任力學研究所所長。作為實習研究員,我被分配在他直接指導下從事“工程控制論”的研究工作。有這樣的大科學家作為導師,我深感幸運!在幾個月的時間里,錢先生為了國家建設的需要,舉辦科技培訓班,親自講授他所開創(chuàng)的《工程控制論》,這是國際科技工程學術界最新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學習班的成員來自北京和外地的科研單位及高等學校(后來聽課學員中不少人當上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大學校長)。錢先生每次講課后,我的工作之一便是參加整理聽課筆記,然后用鋼板刻蠟紙,再作為講義每次印發(fā)給聽課學員。為此,錢先生每次都審閱并修改我的聽課筆記。有時,我也向錢先生直接請教疑難問題,這對于一位初出校門的青年來說機會實在難得,我當然十分珍惜能與科學大師當面討論科學問題的機會。這期間,我還參加了英文版的《工程控制論》翻譯工作。那段時間,通過錢先生對我的直接指導與訓練,我的業(yè)務進步很快,為以后幾十年的科研工作鋪墊了厚實的基礎。
    1982年,作為國家首批派出學者從美國進修歸國后,令我感動的是,錢先生為國家的事那么忙,他卻很快地找我,以聽取我在國外研究模式識別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充分地肯定了我的研究方向,這給予我極大的鼓勵與支持。很快,在錢先生的直接指導下,我開始了對“形象(直感)思維”的探討及以后的“綜合集成、人一機結合”等領域的研究。二十幾年來,通過與錢先生在新興的學科領域共同進行開拓性的研究工作,我受益最深的是,親自領會到他以對科學的特有的敏銳和博大精深的知識,始終奮戰(zhàn)在科學的最前沿。作為榜樣和引導,錢學森這樣一位科學大師,對我一生的科研思路的不斷升華具有重大的、深遠的影響。
    P14-16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