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系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主要含有揮發(fā)油及姜辣素等。 干姜載于《本經(jīng)》中品,云:“干姜,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血,逐風(fēng)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本經(jīng)》所記性味確切,主治功能亦較全面。干姜為辛溫之品,具有溫陽散寒之功,《本經(jīng)》所記載之證,具為陽虛寒盛而致。因其能溫肺,故適用于寒飲壅肺的“胸滿咳逆上氣”之證,《日華子本草》說干姜“消痰下氣”即指此而言;干姜能溫中,故可用于“腸澼下利”之證;干姜能溫通筋骨肌肉,故可治療“出汗,逐風(fēng)濕痹”之證,此外,干姜尚能止血,故亦可用于出血之證。 干姜是仲景最常用的藥物之一,經(jīng)方中使用干姜的方劑竟達43首,除用于《本經(jīng)》所載之證外,還多所發(fā)明,可以說仲景對干姜的運用,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一)用于痰飲證: 1.用治咳喘證。干姜是仲景治療寒飲咳喘證的常用藥物,常與細辛五味子相合。干姜細辛溫肺化飲,再配五味子之酸收,散中有收,一散一收,既可防止肺氣耗散太過,亦可恢復(fù)肺之宣發(fā)肅降之功。具有此種結(jié)構(gòu)的方劑,共有七首。 寒飲較重又兼感外寒者,多與麻黃桂枝等配伍,這就是一般咳喘病人的救命仙藥小青龍湯。由于寒飲較重,又挾風(fēng)寒外束,真是雪上加霜,故咳喘尤其嚴(yán)重,可見“咳逆倚息不得臥”之證。方用干姜配細辛半夏溫陽化飲,五味子收斂肺氣,麻黃桂枝芍藥調(diào)和營衛(wèi)而解寒,甘草調(diào)和諸藥。若飲郁化熱出現(xiàn)煩躁者,可再加石膏,清熱除煩,方名小青龍加石膏湯。若氣滯胸滿喘息較甚,外寒束表較輕者,為加強其降氣定喘之功,減輕其發(fā)散之力,可用小青龍加石膏湯,以厚樸杏仁小麥易桂枝芍藥甘草,這就是厚樸麻黃湯,對咳喘胸滿者效果甚佳。若屬單純內(nèi)有寒飲,則單用干姜細辛五味子配茯苓甘草,即為苓甘五味姜辛湯,適用于痰飲病服過小青龍湯后,痰飲已輕,但尚未盡化,仍見咳喘胸滿者。上證若兼嘔吐者,加半夏降逆止嘔,即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上證再兼水腫者,加杏仁宣肺利水,即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上證再見胃熱上沖熏面,面色如醉者,加大黃瀉胃熱,方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 其次,小柴胡湯方后云:“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四逆散方后云;“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真武湯方后云:“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都是咳喘而用干姜的例子。 以上諸方均是咳喘而用干姜的方劑,幾乎囊括了所有經(jīng)方治咳喘的方劑??梢?,干姜是仲景治療痰飲咳喘不可缺少的藥物。寒飲重者多與細辛相配,共奏溫化水飲之功,再重可加半夏燥濕化痰以助其功,為了防止辛散太過,都要與五味子相伍,這是仲景用干姜治咳喘的獨到之處。是我們應(yīng)當(dāng)認(rèn)真研究并加以繼承的。 2.用于飲結(jié)脅下證。痰飲水濕之邪停于脅下,三焦氣化不行,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等證,仲景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其用干姜的目的是配合桂枝,宣通氣機,溫化水飲,正合“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之旨。 (二)用于少陰陽虛證: 少陰本屬心腎之病,本應(yīng)使用桂附溫之,但經(jīng)方中卻多用干姜與附子配合,收到了滿意的效果,并且不斷得到后世臨床實踐的驗證,所以《本草求真》說:“干姜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元陽欲脫,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故書有附子無干姜不熱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湯皆用之。”其用干姜與附子相配,回少陽之陰的方劑共八首,主要用于下列幾種情況。 1.用治煩燥證。 《傷寒論》云:“下之后,復(fù)發(fā)汗, 晝?nèi)諢┰瓴坏妹撸苟察o,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庇衷疲骸昂?,若下之,病仍不解,煩燥者,茯苓四逆湯主之。”干姜附子湯就基由干姜配附子兩味藥組成,屬于單捷小劑,適用于少陰陽氣暴虛而致的煩躁證,其特點是“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單用干姜臣附子,煎煮去滓頓服。有單刀直入之勢,意在迅速發(fā)揮效應(yīng),使暴虛之陽,即刻恢復(fù),轉(zhuǎn)危為安。是方為單純陽虛而設(shè),其病機單純。茯苓四逆湯則為陰陽兩虛而設(shè),故其煩躁持續(xù)不斷,無有輕時。其方用干姜附子相配,回陽救逆,再加甘草茯苓人參通脈益陰安神,共奏回陽益陰全神之功。本證病機復(fù),故用大劑復(fù)方治療。 2.用治陰盛陽虛四肢厥冷證。 少陰陽虛陰盛出現(xiàn)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嘔吐,下利清谷時,仲景用四逆湯治療。四逆湯由干姜附子甘草組成,其用干姜的目的是,一可與附子相配,急回少陰之陽而散陰寒之邪;二可與甘草配伍,恢復(fù)脾陽而止吐利;其三,甘草在此方中尚有逐血痹而增強其回陽救逆之功,干姜可增強甘草通脈之功,張元素云:“《主治秘要》云,通心氣,助陽”。即指干姜此功而言。 由于本方能回少陰陽,故可使用于心腎元陽大虛欲脫之證,如《傷寒論》云:“既吐且利,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 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庇钟捎谀軠仄淦㈥柖雇吕?,故對脾陽虛吐利厥冷之證,亦可應(yīng)用。如《傷寒論》說:“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按蠛?,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厥湯主之” 此外,由干姜組成的四逆湯,還適用于表寒兼里虛,而里證為急者。待里證緩解后再治其表,如《傷寒論》云,“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dāng)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dāng)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p> 3.用治格陽戴陽證。 《傷寒論》云:“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通脈四逆湯主之?!蓖}四逆湯的組成與四逆湯相同,但增加了干姜與附子的用量,其大壯元陽,破陰回陽之力尤勝,故能勝任元陽欲脫的格陽之證,使外散之元陽,迅速返之于內(nèi)。 以上是用干姜治療格陽證,干姜還可用于戴陽證?!秱摗吩疲骸吧訇幉?,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卑淄烁山几阶蛹邮[白而成。據(jù)通脈四逆湯方后云:“面色赤者,加蔥九莖”可知本證當(dāng)有面色赤的戴陽現(xiàn)象。本方以姜附回陽破陰,蔥白,張元素說“專主發(fā)散以通上下之陽”使格拒于上之陽氣下返回宅。 若服白通湯發(fā)生格拒,藥物不能被吸收,出現(xiàn)氣機郁閉現(xiàn)象時,可加人尿與豬膽汁,即白通加豬膽汁湯?!秱摗吩疲骸吧訇幉?,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利不止,說明藥物未被吸收而發(fā)揮作用;厥逆無脈、干嘔心煩,是藥物與病情發(fā)生格拒,停于胃中,令氣機郁閉,胃氣逆亂而致。故加人尿豬膽汁咸寒苦降以為反佐,引姜附入陰,以便發(fā)揮其溫陽散寒的作用。 綜上所述,干姜雖非少陰之藥,但由于仲景能博采眾方,敢于創(chuàng)新,獨辟蹊徑,令與附子相配,收到了大補元陽之功。干姜與附子相須為用,單捷小劑,可立回暴脫之陽而止煩躁,再加甘草即是蜚聲中外的四逆湯,能回陽效逆;加重姜附之量,就變成通脈四逆湯,能力換狂瀾,拯欲脫之亡陽;若去甘草加蔥白,就是白通湯,可適用于戴陽證;若戴陽證股藥不受,可加豬膽汁人尿反佐,即是白通加豬膽汁湯;若陰陽兩虛而以煩躁為主證者,可用四逆湯加人參茯苓,即茯苓四逆湯。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發(fā)現(xiàn),干姜雖主要作用于腸胃,但能反射性地興奮血管運動中樞,通過交感神經(jīng)興奮使血壓上升,這就是所謂的回陽救逆的作用。干姜與附子相配,既能減輕附子的毒性,又能使附子的作用增強,時間延長。這就是后人說的附子無干姜不熱的真實含義。 (三)用于寒霍亂證。 中醫(yī)所謂的霍亂證,即是指劇烈的吐瀉證,因來勢急暴,揮霍撩亂,故名霍亂。是因中焦受邪,升降乖隔而致。干姜所適用的霍亂證是寒濕中阻而致者。這樣的方劑共有4首。 其一是理中丸?!秱摗吩疲骸盎魜y,頭痛,發(fā)熱,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理中丸是頗受歷醫(yī)家青睞的治療脾家虛寒,寒濕內(nèi)盛的著名方劑。由干姜白術(shù)人參甘草組成,其用干姜溫中散寒,正與《本經(jīng)》言其“溫中”相合。其與人參甘草相配,溫中健脾;與白術(shù)相合,能溫中燥濕。本方溫補中焦的療效可靠。因此,它不僅可用于霍亂吐利證。其它各種疾病,只要屬于中焦虛寒者均可使用。 若中焦陽虛波及到下焦之陽,則需用四逆湯來溫補脾腎之陽了。《傷寒論》云:“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此時單用干姜溫中散寒,已無濟于事了,必須與附子相配,脾腎并補,益火生土,方能若合符節(jié)。此其二也。 若失于治療,或病勢兇險,吐瀉無度,出現(xiàn)陽亡液竭時,可依據(jù)證情輕重選用四逆加人參湯或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秱摗吩疲骸皭汉}微而復(fù)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又云,“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通脈四逆湯較四逆加人參湯回陽救逆之力強,豬膽汁較人參不僅能補已經(jīng)喪失的陰津,而且還能借其苦寒之性引姜附入陰,防止盛陰與辛熱之藥格拒。四逆加人參湯則無格拒之虞,故前證較輕,而后者較重。 此四方均適用于霍亂證,理中丸證較輕,陽虛僅限于中焦,故單用干姜溫中散寒;若陽虛涉及下焦,則必須配附子,若陽虛而兼液脫者,又須與人參相配;若出現(xiàn)格拒之時,則又當(dāng)與豬膽汁為伍。 (四)用于心下痞證: 經(jīng)方中使干姜治療心下痞證的方劑有4首,其中用于寒熱互結(jié)心下痞者有3方,一首用于脾胃虛寒而致之痞。 其中適用于寒熱互結(jié)心下痞證的三方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三方均適用于心下痞兼嘔吐下利之證,其組成基本相同,其主要結(jié)構(gòu)均是用干姜配半夏黃芩黃連辛苦通降。尤在涇說:“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結(jié),黃連黃芩之苦能泄其滿”,這是治療寒熱互結(jié)心下痞及嘔吐下利的主要藥物。另外,氣滯所以能散,還賴脾胃的運化。故三方均用人參甘草大棗益氣健牌,以恢復(fù)脾胃升降功能。此三方使用干姜的目的完全相同,即與芩連半夏苦辛相合以瀉痞。 另外一方是桂枝人參湯,《傷寒論》云:“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惫鹬θ藚珜嶋H理中丸加桂枝,因此,其使用干姜的目的與理中丸相同,即溫中散寒消痞。此證病機單純,與上述三方證寒熱錯雜者不同,故與甘溫之品相配,益氣補中。 (五)用于上熱下寒證: 上熱下寒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它包括胃熱脾寒(腸寒)、肺熱脾寒以及膈熱脾寒證。其用干姜的目的都是溫脾。 1.治膈熱脾寒證?!秱摗吩疲骸皞?,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马嵅疲骸耙酝杷幭轮闹形?,外熱不去,是知寒氣留中而上焦留熱”。是故以干姜溫中散寒,梔子清泄膈熱,寒熱并用,相反相承,共奏清上溫中之功。 2.治肺熱脾寒證。麻黃升麻湯是治療肺熱脾寒證的方劑,適用于肺部郁熱而見唾膿血、喉咽不利以及脾家虛寒之下利不止等證。其方用干姜的目的是與白術(shù)茯苓桂枝甘草等溫中健脾止利,而麻黃升麻石膏知母天冬等則為發(fā)越清泄肺部之郁熱而設(shè)。 3.治胃熱脾寒證。經(jīng)方中用干姜治療胃熱脾(腸)寒證的方劑有三首,一是治療寒格的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方以干姜配人參益氣溫脾,為理中丸之半,結(jié)合黃芩黃連清胃熱,共成苦寒清降,辛溫通陽之功;二是黃連湯,亦適用于胃熱脾寒證,但脾寒較甚,胃熱較輕,故以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去黃芩之苦寒;加半夏桂枝甘草大棗辛甘之品,增強干姜人參益氣健中,溫脾散寒之力;三是烏梅丸,適用于胃熱脾寒,蛔蟲擾動而導(dǎo)致的氣血逆亂證,治療此證除安蛔外,必須解決胃熱脾寒這個內(nèi)在的病理改變,以從本而治。方中所以用干姜,就是為了與附子細辛蜀椒桂枝相配,以增強溫脾散寒的功效。又吳儀洛云:“蓋蛔聞酸則安,見辛則伏,遇苦則下也?!备山劣挚砂不?,這是烏梅丸用干姜的又一個用意,方用黃連黃柏清胃熱,以成清胃溫脾之勢。此三方所治主證盡管不同,但都是胃熱脾寒之證。因此,都配用了黃連清胃熱,干姜溫脾寒,為了加強干姜溫脾散寒的作用,可加桂枝附子等辛熱之品。 于此可見,干姜可用于上熱下寒證,膈熱者,與梔子相配;胃熱者與黃連(亦可加黃芩或黃柏)相配;肺熱者與麻黃升麻石膏等為伍,共成清上溫脾之功。 (六)用于嘔吐證: 經(jīng)方中用干姜治療嘔吐證的方劑,除前邊已經(jīng)敘及的,適用于霍亂證的理中丸;適用于少陰陽虛的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加豬膽汁湯;適用于寒熱互結(jié)而兼嘔利的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適用于胃熱脾寒的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黃連湯、烏梅丸外,主要尚有如下三方,專用于嘔吐證。 《金匱》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主之。”此為上焦陽虛,肺中虛冷而痿,陽虛不能化氣攝津而致頻頻吐涎沫之證,方用干姜配甘草溫肺復(fù)氣。此方是理中之半?!秱摗分兄苯佑帽痉街委熤嘘柼撘鸬摹盁┰晖履嬲摺薄1痉诫m云溫肺,實亦溫脾,脾為肺母,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溫脾亦即溫肺,此乃補土生金法之源頭。仲景此思想在《傷寒論》中亦有反映?!秱摗吩疲骸按蟛〔詈?,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dāng)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北闶侵苯佑脺匮a中氣的理中丸治療“胸上有寒”。此其一也。 《金匱》云:“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贝藶橹嘘柌蛔?,寒飲內(nèi)盛而致嘔吐涎沫之證,方以干姜配半夏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此其二也。 《金匱》云:“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妊娠惡阻的原因頗多,本條所述乃胃虛寒飲而致。方用干姜一方面配合人參溫中益氣散寒;一方面協(xié)助半夏及生姜汁滌飲降逆。共奏溫中益氣,降逆止嘔之功。此其三也。 綜上可以看出干姜是治療中寒嘔吐之良藥,夾虛者可與甘草人參相配;虛寒甚者,可與附子等辛熱之品相伍;有格拒現(xiàn)象者,可配合豬膽汁等;寒熱錯雜者,可與芩連配合;濕痰盛者,可加白術(shù)生姜汁或半夏;為了加強其降逆止嘔之功,可加半夏。 (七)用于下利證: 經(jīng)方中使用干姜治療下利的方劑,除前邊談到的理中丸、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麻黃升麻物、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烏梅丸外,還有一方是治療中寒下焦滑脫不禁證的桃花湯。 《傷寒論》云:“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此方用干姜與赤石脂粳米相配,溫中澀腸固脫,既能止其下利,又可止其便血。此外,真武湯方后云:“若下利,去芍藥,加干姜二兩?!币嗍怯酶山獪刂兄估睦?。 干姜是治療虛寒性下利的首選藥物之一,多與人參甘草白術(shù)相配,寒之其者,可加附子等辛熱之品,若挾熱者,一般可與芩連為伍,當(dāng)然應(yīng)分清熱之部位,選擇恰當(dāng)藥物,療效方能滿意;若屬滑脫不禁者,可適當(dāng)加入收斂固澀之品,如烏梅、赤石脂等。《本草正》說:“下元虛冷,而為腹疼瀉痢,專宜溫補者,當(dāng)以干姜炒黃用之?!笨少Y臨床參考。 (八)用于腹痛證: 在經(jīng)方中,明確提出腹痛證而用干姜治療的方劑為大建中湯。 《金匱》云:“心胸中大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此由脾胃虛寒而致,陽虛生內(nèi)寒,寒氣攻沖,故見證多端,方用干姜與蜀椒人參飴糖組成。其用干姜的日的一是協(xié)助蜀椒溫中散寒降逆;一是協(xié)助人參飴糖溫建中氣。共奏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功。 (九)用于胸痹心痛證: 仲景認(rèn)為胸痹的產(chǎn)生是陽微陰弦,即陽氣不足,陰寒邪盛。干姜具有溫中散寒之功,故胸痹證仲景有時亦用到干姜。 經(jīng)方中用治胸痹心痛的方劑中,有二方用及干姜;一方是烏頭赤石脂丸;一方是人參湯。 《金匱》云:“胸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此為陰寒痼結(jié)之心痛胸痹證,方用干姜溫陽散寒之功,以協(xié)助烏頭附子蜀椒峻逐陰寒之氣,而通其心脈。 《金匱》云:“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人參湯亦主之”。人參湯即理中湯。二方證均屬虛而致,但上證以寒為主,故所用皆為溫陽散寒之品,為防其辛散太過,還加用了溫里固澀之赤石脂為反佐;而本證則以虛為主,即《金鑒》說的“胸痹病心下痞氣。悶而不涌者,虛也?!惫屎笳咭愿山淙藚⒏什莅仔g(shù),重在扶正祛寒。誠如尤在涇氏所云:“養(yǎng)陽之虛,即以逐陰”。二方雖均用干姜,但因所治病機側(cè)重點不同,故用藥配伍亦別。這是應(yīng)當(dāng)加以留意的。 (十)用于血證: 《本經(jīng)》說干姜能“止血”,由于干姜性溫而入中焦,故重點用于中陽虛不能攝血而致的吐血便血證。另外,因其辛溫能興奮血流,使離經(jīng)之血,迅速消散,干姜亦可用于淤皿證。經(jīng)方中用干姜治療血證的方劑,除前邊已經(jīng)提及的治療下利便膿血的桃花湯外,還有三方。 《金匱》云:“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卑厝~湯適用于陽虛不能攝血之證,但由于吐血不止,氣血兩虛,故單用干姜艾葉溫陽攝血,恐其灼傷陰血,故配柏葉養(yǎng)陰涼血止血。寒熱并用,陰陽兼顧,共成止血之功。若無陰傷則可配附子等,后世姜附固沖湯、姜附四物湯即是其例。 其次,治療金瘡的王不留行散方,取干姜溫陽行淤,促進離經(jīng)之血的消散,達到止血的目的,同時有利于淤腫的消除。仲景據(jù)此還將干姜用于淤血痰濁阻滯形成的癥瘕瘧母之證,方如鱉甲煎丸。其方用干姜配伍大量破血軟堅之品,亦屬此例。 后世發(fā)現(xiàn)干姜炒黑后止血效果優(yōu)佳,這是后世的經(jīng)驗,切實可行,應(yīng)予重視。 (十一)用于寒濕痹證: 《本經(jīng)》說干姜能“逐風(fēng)濕痹”,干姜大辛大熱,主要適用于寒濕痹證,經(jīng)方中甘草干姜伏苓白術(shù)湯可以為證?!督饏T》云:“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shù)湯主之”。尤在涇說“其病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甘、姜、苓、術(shù)辛溫甘淡,本非腎藥,名腎著者,原其病也”??梢姳静∈褂酶山谟跍仃柹?,通痹止痛。 (十二)其它 1.用于中風(fēng)證?!督饏T》云:“侯氏黑散:治大風(fēng)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此證乃脾虛肝旺,外風(fēng)引動內(nèi)風(fēng)之證。方中用干姜的目的是配合人參白術(shù)茯苓溫補脾氣,加干姜辛溫流動之品,亦可防止當(dāng)歸白術(shù)人參等壅滯品,防礙氣機的流動。 2.用于虛勞證?!督饏T》云:“虛勞諸不足,風(fēng)氣百疾,薯蕷丸主之”。此虛勞主要是由脾虛而致,進一步發(fā)展為氣血諸不足,故方中用大隊的氣血兩補之品,其加干姜亦是協(xié)助參術(shù)溫中健脾,脾氣健運,飲食增加,氣血有源,虛勞自愈。 3.反佐藥物。仲景制方遣藥多不勢蠻,往往在主攻方向藥物中,加一些反佐之品,使方劑成為有制之師。干姜也被用于反佐,方如風(fēng)引湯。風(fēng)引湯是治療熱盛驚癇之證的方劑,本應(yīng)使用寒涼重鎮(zhèn)之品,但為了不致過于寒降,仲景少佐了一些辛溫而升的藥物。風(fēng)引湯中除了龍骨、牡蠣、寒水石、滑石、赤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大黃之外,加用了干姜與桂枝。將干姜、桂枝加入眾多寒降之品中,既能防止寒降過度,起到溫中護胃的作用,又能起到“火郁則發(fā)之”的作用。令郁火得散而易于清泄。這個用藥技巧,是我們應(yīng)當(dāng)認(rèn)真學(xué)習(xí)并加以繼承發(fā)揚的。 綜上所述,干姜是仲景非常喜用的藥物,用其治療的病癥包括:痰飲咳喘、肺寒氣逆、痰飲、痞證、痹癥、嘔吐、下利、虛勞、吐血、便血、金瘡、淤血、中風(fēng)等13種病證,方劑達43首。這些方劑有湯劑、散劑。其內(nèi)容之豐富,配伍之巧妙,都是我們應(yīng)該好好學(xué)習(xí),并加以繼承的寶貴財富。 經(jīng)方中干姜入湯劑的用量,最大者為四兩,一般為三兩或者二兩,個別的為一兩或者一兩半?,F(xiàn)代一般為3~9克,大量亦可用至15克。 本品大辛大熱,故陰虛內(nèi)熱及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亦應(yīng)慎用。 本文由月牙湖經(jīng)方小分隊收集整理自《經(jīng)方用藥研究》及網(wǎng)絡(luò),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