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人類歷史上種種文物制度的起源都由于象,都起于仿效種種法象。這些法象,一種是天然界的種種“現(xiàn)象”,如“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象是原本的模型,物是仿照這些現(xiàn)象的模型而成的。所以必先有一種“無物之象”,后來從這些法象上漸漸生出萬物來。一種是物象引起的“意象”,又名“觀念”?!断缔o傳》說:“易也者,象也?!?/strong>這五個字是一部《易》的關(guān)鍵。這是說一切變遷進化都只是一個“象”的作用。 因為先有了天然界的種種“現(xiàn)象”,然后有庖犧氏(伏羲)觀察這些“現(xiàn)象”,起了種種“意象”,都用卦來表出。這些符號,每個或代表一種“現(xiàn)象”,或代表一種“意象”。例如是火、是水,是兩種物象。是未濟(失?。?是既濟(成功),是兩種意象。后來的圣人從這些物象、意象上,又生出別的新意象來,例如風(fēng)水渙卦代表一個“風(fēng)行水上”(或“木在水上”巽為木)的意象。后人從這意象上忽然想到一個“船”的意象,因此便造出船來。 又如雷山小過卦代表一個“上動下靜”的意象。后人見了這個觀念,忽然想到一種上動下靜的物事的意象,因此便造出杵臼來。 澤風(fēng)大過卦代表一個“澤滅木”的意象。后人見了這個意象,忽然發(fā)生兩個意象:一是怕大水浸沒了他父母的葬地,若不封不樹,便認不出來了;一是怕大水把那柴裹的死尸要浸爛了。因此便生出“棺槨”的意象來造作棺槨,以免“澤滅木”的危險。 所以《易經(jīng)》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sh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strong> 澤天夬卦代表“澤上于天”,是一個大雨的意象。后人見了,忽然生出一個普及博施的意象。因此又想起古代結(jié)繩的法子,既不能行遠,又不能傳后,于是便又生出一個普及博施的“書契”的意象。從這個觀念上,才有書契文字的制度。所以《易經(jīng)》說:“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蓋取諸夬?!?/span> 山水蒙卦是一個“山下出泉”的意象。山下出泉,是水的源頭。后人見了,便生出一個“兒童教育”的意象。所以《易經(jīng)》說:“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澤雷隨卦和地雷復(fù)卦,一個代表“雷在澤中”,一個代表“雷在地下”,都是收聲蟄伏的雷。后人見了,因生出一個“休息”的意象。所以由“澤雷隨”象上,生出夜晚休息的習(xí)慣;又造出用牛馬引重致遠以節(jié)省人力的制度。由“復(fù)”象上,也生出“七日來復(fù)”,“至日閉關(guān),商旅不行,后不省方”的假期制度。 天風(fēng)姤卦代表“天下有風(fēng)”的意象,后人因此便想到“天下大行”的意象,于是造出“施命誥四方”的制度。風(fēng)地觀卦代表“風(fēng)行地上”和上文的“姤”象差不多。后人從這個意象上,便造出“省方觀民設(shè)教”的制度。 地山謙卦代表“地中有山”,山在地下,是極卑下的意象。后人見了這個意象,便想到社會多寡的不均平。于是便發(fā)生一種“損多益寡,稱物平施”的觀念。 山天大畜卦代表“天在山中”,山中看天,有如井底觀天,是一個“識見鄙陋”的意象。后人因此便想到補救陋識的方法,所以《易經(jīng)》說:“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strong> 以上所說,不過是隨便舉幾個卦作例。但是根據(jù)這些卦例來看,可見中國古代一切器物制度,都是起于種種意象,并且一切人生道德禮俗也都是從種種意象上發(fā)生出來的。因為“象”有如此重要,所以《易經(jīng)》說:“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制器者尚其象。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弥^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 又說:“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strong>那種種開闔往來變化的“現(xiàn)象”,到了人的心目中,便成“意象”。這種種“意象”,有了有形體的仿本,便成種種“器物”。制而用之,便成種種“法規(guī)”。舉而措之天下之民,便成種種“事業(yè)”。到了“利用出入民咸用之”的地位,便成神功妙用了。 “象”只可表示各種“意象”,若要表示“象”的吉兇動靜,須要用“辭”。例如地山謙卦只可表示“地中有山”的意象,卻不能告人這“象”的吉兇善惡。于是作為卦辭道:“謙亨,君子有終。”這便可指出這一卦的吉兇悔吝了。 又如地山謙卦的第一爻,是一個陰爻,在謙卦的最下層真可謂謙之又謙、損之又損了。但單靠這一畫,也不能知道他的吉兇,所以須有爻辭道:“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strong>這便指出這一爻的吉兇了。“辭”的作用在于指出卦象或爻象的吉兇。所以說:“系辭焉以斷其吉兇?!庇终f:“辨吉兇者存乎辭。”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卦辭爻辭都是表示一卦或一爻的趨向如何,或吉或兇,或亨或否,叫人見了便知趨吉避兇。 又說:“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span> 象所表示的是“天下之賾”的形容物宜,辭所表示的是“天下之動”的會通吉兇。象是靜的,辭是動的;“天下之動”的動,便是“活動”,便是“動作”。萬物變化,都由于“動”,故說:“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span>又說:“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慮之象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span> 動而“得”,便是吉;動而“失”,便是兇;動而有“小疵”,便是悔吝。“動”有這樣重要,所以須有那些“辭”來表示各種“意象”動作時的種種趨向,使人可以趨吉避兇,趨善去惡。能這樣指導(dǎo),便可鼓舞人生的行為。所以說“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strong> 又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strong>辭的作用,積極一方面,可以“鼓天下之動”;消極一方面,可以“禁民為非”。 《易經(jīng)》的三個重要觀念: 第一,萬物的變動無窮,都是由簡易的變作繁賾的。 第二,人類社會的種種器物制度禮俗,都有一個極簡易的原起,這個原起,便是“象”。人類的文明史,只是這些“法象”實現(xiàn)為制度文物的歷史。 第三,這種種“意象”變動作用時,有種種吉兇悔吝的趨向,都可用“辭”表示出來,使人動作都有儀法標(biāo)準(zhǔn),使人明知利害,不敢為非。
|
|
來自: 火神求火tl5p3d > 《易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