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ris & 紫蘇(一行寫作營學員) 大家好,我是K叔。 最近在讀楊瀾的書,有一個情節(jié)挺有意思。 她說,自己在美國讀研究生時,因為課堂上不善于提問,而被老師扣了學分。 事情是這樣的: 當時她修了一門社會學,她就像所有好學生一樣,按時上課,按時交論文,中規(guī)中矩。 楊瀾覺得不服氣,就去找教授理論:為什么你會給我一個B?這是一個很差的分數(shù)。 如今她早已采訪過上千位世界政要和各個領(lǐng)域的風云人物,“提問”也成為了她的工作之一。 或許,當時社會學老師的那一句話就為她今日的成就埋下了伏筆。 學會提問,是一個人變聰明的開始,而一個優(yōu)秀的人,往往都善于提問。 提問,會暴露一個人的思維方式 人這一生,每天都要被不同的問題支配著。 我曾經(jīng)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問:我該怎么辦?是堅持理想,還是找工作? 之前,賈玲講過一件事。 那時候她母親已經(jīng)離世,記者問她:你母親去世了,你難過嗎? 一向好脾氣的賈玲,憤怒的回懟記者:你母親死了,你不難過嗎? 無獨有偶,有記者采訪張文宏時,恰巧張母打電話過來。 記者問道:你想你的母親嗎? 張文宏回懟:有哪個人不會想自己的母親? 每當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我們都會在心里暗暗嘲諷:“這個記者,怎么會問這樣白癡的問題”? 正是因為一個人認知水平不夠,所以才會提問低價值問題。 而如果一個人能夠透過現(xiàn)象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則說明他的認知水平已經(jīng)高人一等。 提問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 提問的時候,最能暴露一個人的思維方式。 越是優(yōu)秀的人,越會提問 其實越優(yōu)秀的人越會提問題。 蔡康永曾經(jīng)在《真情指數(shù)》節(jié)目中采訪成龍,當時成龍剛拍完一部新電影。 蔡康永問成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拍電影累不累呀?” 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輕描淡寫的問題,讓一向以硬漢形象示人的成龍在節(jié)目中情緒失控,整整哭了 15 分鐘。 作為一個采訪者,在這樣一個場合,很多人可能更多的是關(guān)注電影本身,關(guān)注電影拍攝背后的故事等等。 而蔡康永的提問卻獨具一格,找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話題來問,直接戳中了這個硬漢心中的“柔軟”之處。 這個問題,直接拉近了他們兩個人之間的距離。 蔡康永的情商之高,令人贊嘆,他也因此被譽為最有紳士風度的主持人。 很多時候,真正推動人前進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 正是因為提問的差距,所以造成了人生的差距。 不清晰、無效的提問,反映出的是提問者混亂的思維邏輯。 而優(yōu)秀的人早就懂得通過良好的提問力,去獲取信息,找到問題的答案,為今后的工作、生活帶來便利。 我在短視頻平臺看過一則視頻,她說,在她的后臺,每天都要接觸到大量粉絲的提問,但大多數(shù)她都不會去看的。 因為他們問的問題非常寬泛,一看就會感覺是因為懶、不愿意思考、不做任何功課開口就問的。 比如問:
但她卻唯獨對一名粉絲的問題特意挑出來回答。 而這名粉絲之所以能夠從數(shù)幾百條信息當中被老師看到了,是因為他進行了非常高效的提問。 首先,他做了一個簡短但很明確的自我介紹;接著,他直接發(fā)了一個他的作品鏈接過來,并說明自己的來意。 這一套動作既節(jié)約了老師的時間,還降低了老師的行動成本。 所以老師看到了,然后給他詳細的回復了。 法國作家伏爾泰曾說:判斷一個人,看他的回答不如看他所提出的問題。 提問是一門藝術(shù),如果你提問方式不對,或者問了個愚蠢的問題,可能根本就沒人愿意理你。 而且,問題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你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所以說,越是優(yōu)秀的人越會提問。 因為他們知道,新的提問會促成新的行動,而新的行動則會導向成功,一句話,可能會改變自己的一生。 如何迅速提出一個優(yōu)質(zhì)的問題 很多時候,一個好的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前段時間,今日頭條舉辦提問題贏獎金活動,有人憑借19個字贏取了近一萬元的獎金,可謂是一字千金。 提問,其實決定了我們每個人的思維和行動。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如果我有一個小時去解開一個性命攸關(guān)的困局,我會用其中55分鐘的時間去確定應該去提出什么樣的問題?!?/p> 那么,如何才能提出一個優(yōu)質(zhì)的問題? 1、不要在無效的、無意義的問題上浪費時間 朋友圈里,有人發(fā)了一張鍵盤的圖片問:“誰知道Delete鍵在哪里,幫我圈出來。” 還有人問:“QQ郵箱打不開怎么辦?”“我的公眾號不會設(shè)置怎么辦?”等等類似問題。 其實回答這樣的問題簡直就是浪費時間,而這個問題的答案,自己完全可以找到。 直接問別人,本質(zhì)上就是圖自己省事,給別人添不必要的麻煩。 卻不知,不經(jīng)思考的提問方式,會將人慢慢變成學習低能兒。 不要用提問來給自己的懶惰當擋箭牌,無意義的問題不要問,請別人幫忙,也要盡量的讓人舒服的幫忙,降低對方的行動成本。 只要你肯認真搜索,可能會減少一半的無效問題。 2、明確你問題的核心目的 提問也有目的,而且對你的提問效果來說很重要。 有些人經(jīng)常沒有明確自己的真正提問的目的,常常導致難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比如在寫作營中,經(jīng)常有學員問“我該怎么學習寫作?。俊?/p> 請問你提這個問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你是想通過學習寫作變現(xiàn),將其看作一份長期的職業(yè),還是為了應付一時的工作,或者純粹只是興趣過一下癮呢? 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解答。 詳細地描述你的問題,能極大地減少溝通成本,讓回答者快速抓住要點,并給出答案。 3、開放性提問,力求使你的問題“簡潔” 我聽到過最愚蠢的問題, 就是一個成年人,詢問別人的孩子: “你是喜歡你爸爸,還是喜歡你媽媽?” 這種問題,除了滿足提問者評判的私欲以外,毫無價值。 而一個好的問題,并不需要帶有引導或者暗示提問者的結(jié)論。 所以當你想要更好地了解他人想法,或者想要更好地知道某個人對某個問題的真正看法時,建議采取開放式的提問。 同時在提問中盡量用讓他人能夠理解、具體等詞句,簡潔明了,而不是用難懂、模糊或有歧義的詞,以至于減弱他人對你問題的解答欲望。 推特上有一句高贊的話: 最近我漸漸把“這件事為什么要發(fā)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替換成了“這件事情是想教會我什么?”然后我發(fā)現(xiàn)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 所以說學會提問,其實就是讓我們看到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想有所改變,那就從學會提問開始吧。 如果今天的文章對你有啟發(fā),記得文末給我點個免費的贊哈,感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