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由于生活節(jié)奏過快、飲食不節(jié),腸胃疾病出現的概率比較高。通過接診,我發(fā)現很多患者有腸胃不適癥狀,通常“忍忍”就過去了,往往導致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兩個、中醫(yī)調理脾胃疾病、繞不開的經典名方——理中湯和小建中湯。 理中湯系列和小建中湯系列,是經方中治療中焦虛寒非常重要的兩個處方,它們所針對的病理狀態(tài)都是脾胃有虛、脘腹冷痛。 兩者不同之處在于以下四點:一是兩個方子的治療方法不同。理中湯辛甘化陽,除了溫煦中陽,還擅燥濕止嘔,適用于胃寒虛弱、痰濕凝聚者;小建中湯除了辛甘化陽之功,尚有酸甘化陰之效,既能溫補中焦,還擅柔肝止痛,適用于中焦陽虛伴有陰虛者。 二是兩個方子的藥勢方向不同。理中湯側重于守和收,而小建中湯側重于走。所謂守,就是守護胃氣的意思,所以,理中湯用藥精簡,勢大力沉,適合于救急。而小建中湯系列的“走”,是指它不僅可以溫補脾胃,還能通過靈活的加減,使得胃氣均衡地向身體四處輸出。打個比方:理中湯系列如同正襟危坐的君子,小建中湯則像長袖善舞的少女,一個沉穩(wěn)內斂,一個活潑外向。 三是兩個方子的作用點不同。理中湯的作用點是脾,小建中湯的作用點是小腸;理中湯治脾之濕為主,小建中湯治小腸之寒為主;理中湯偏中焦,小建中湯偏下焦;理中湯脈弦(腸還是熱的,為膀胱提供水氣足能升發(fā),脈中津液稍足而弦),小建中湯脈沉(腸已寒了,為膀胱提供水氣不足,導致人體煩燥虛熱,脈中津液不足而沉);理中湯中有甘草干姜湯,還能健胃,小建中湯主要是桂枝湯成分,也能解表。 四是兩個方子的主治病機不同。小建中湯主治病機重在氣血虛,脘腹脈絡失榮而致,病理變化以氣血虛為主,里中湯主治病機重在陽虛有寒。二方都可治療心疾,小建中所主是氣血失榮所致心悸、心煩為主,而里中湯所主是陽虛寒凝所致胸痛、胸悶為主。 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里緩急藥方:桂枝、炙甘草、大棗、芍藥、生姜、飴糖(源于張仲景《傷寒論》)。 主治:傷寒、肝脾不和、腹部劇烈疼痛、心悸煩悶等癥狀。適用于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肝炎、慢性胃炎、陰陽氣血這些病癥。 癥見: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沉。 病機:本證多由中焦虛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虛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中焦虛寒,化源匱乏,氣血俱虛,故見心悸、面色無華、發(fā)熱、口燥咽干等。 方解:方中重用甘溫質潤之飴糖為君,溫補中焦,緩急止痛。臣以辛溫之桂枝溫陽氣,祛寒邪;酸甘之白芍養(yǎng)營陰,緩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其中飴糖配桂枝,辛甘化陽,溫中焦而補脾虛;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緩肝急而止腹痛。六藥合用,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用之可使中氣強健,陰陽氣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理中湯:溫中祛寒、補氣健脾藥方:人參、干姜、炙甘草、白術(源于張仲景《傷寒論》)。 主治:脾胃虛寒,中寒霍亂,陽虛失血,胸痹虛證,病后喜唾,小兒慢驚。適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竇炎、潰瘍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癥見: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自利不渴,嘔吐腹痛,不欲飲食,溲清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弦。 病機:或因素體脾胃虛弱,或因寒涼傷及脾胃,或因外寒直中中焦所致。中焦虛寒,陽失溫煦,寒邪收引凝滯,故脘腹疼痛,喜溫喜按。脾胃虛寒,運化失常,升降失司,故不欲飲食,嘔吐下利。脾主四肢肌肉,脾陽不足,無以溫煦肢體,故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均為虛寒之象。 方解:方中干姜辛熱,溫中焦脾胃,助陽祛寒,為君藥。人參益氣健脾,培補后天之本助運化為臣藥;白術健脾燥濕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為使藥。四藥合用,溫中焦之陽氣,祛中焦之寒邪,健中焦之運化,吐瀉冷痛諸癥悉可解除,故方名“理中”。 這兩個方子都是臨床上治療中焦脾胃虛寒的基礎方,小建中湯相對比較靈活,可向補氣、補血、溫中、降逆四個方向發(fā)展。與小建中湯相比,理中湯是小方,臨床單用的機會也不多,多加味或合方使用。 如果你有腹痛、胸悶、胸痛、胃炎、胃竇炎、潰瘍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疾病,可以評論區(qū)或私信留言給我,由于坐診較忙,回復可能不及時,請見諒。 |
|
來自: 東山威夷 > 《中醫(yī)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