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殖民帝國英國最喜歡的“分治獨立”的政策下,英屬印度分裂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國家。巴基斯坦在1958年歷史上第一次軍事政變后,由穆罕默德·阿尤布·汗總統(tǒng)(Mohammed Ayub Khan)的軍事官僚政權統(tǒng)治,在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發(fā)展本國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在外交政策領域,外交部長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Zulficar Ali Bhutto)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僅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在60年代初還和印度的傳統(tǒng)盟友蘇聯(lián)搭上線,阿尤布·汗總統(tǒng)于1965年4月對莫斯科進行的國事訪問就是標志性的外交勝利。圖1.巴基斯坦總統(tǒng)阿尤布·汗與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合影國家經(jīng)濟的加速發(fā)展和巴基斯坦在國際舞臺上獨立性的加強,不僅增進了巴基斯坦的國家實力,也不可避免地助長了其領導階層的野心。反觀印度,60年代初其經(jīng)濟狀況仍然相當困難,社會經(jīng)濟矛盾惡化和民族沖突不斷加劇,并且往往以分離主義的形式出現(xiàn)。印度南部的德拉維德人(使用達羅毗荼語系諸民族的統(tǒng)稱)奮起反抗印度政府企圖用印地語作為官方語言的行徑,穆斯林人群甚至在印度城市的街道上高呼“巴基斯坦萬歲”。1962年對華戰(zhàn)爭的慘敗更是加速了印度國內(nèi)的政治危機,隨著1964年5月永久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r Nehru)的去世,印度一度在政治軍事崩潰的邊緣搖擺。在鄰國的政客看來,印度正處于最脆弱的時期,甚至于“擺上幾輛坦克就能開到新德里”。而引發(fā)沖突的外交代價也很低,首先中國是站在巴基斯坦這一邊的,蘇聯(lián)也因中印戰(zhàn)爭的問題處于對印外交冷處理狀態(tài)。雖然西方因為印度反華的表現(xiàn)希望拉攏印度政府,但這場戰(zhàn)爭中印度人糟糕的表現(xiàn)也同時讓美國方面懷疑印度政府的勢力,不愿意提供過多的援助。圖2.巴基斯坦裝備的美制M471965年的巴基斯坦檢視自己手里的軍事力量的時候,一定是非常滿意的:由于自1958年以來與美國積極開展軍事合作,當時巴基斯坦的武裝力量在質(zhì)量上優(yōu)于印度的武裝力量,后者在1962年戰(zhàn)爭失敗后才開始重新武裝。雖然人數(shù)上有著不小的差距(352個步兵營對628個步兵營),但是巴方在裝甲部隊構成上有著絕對的優(yōu)勢。巴基斯坦裝甲部隊的基礎是432輛最新的美國巴頓坦克(230輛M47和202輛M48),輔以大約200輛進行過現(xiàn)代化升級的M4A1 76(W)與M4A3 76(W)謝爾曼坦克。除此以外還有96輛M24霞飛以及50輛左右的M36B1坦克殲擊車。圖3.巴基斯坦M48涂裝,隸屬于第25騎兵團而印度人的坦克軍團就顯得很疲軟,主力是繼承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印度軍隊的M4A2謝爾曼坦克,總數(shù)在332到346輛上下,雖然其中一些在50年代用法制CN-75-50 75mm火炮進行了升級,但仍是不堪大用的。真正扛起大梁的是印度購買的188輛英制百夫長Mk.VII型坦克,裝備有L7 105mm線膛炮。當然印度也有一批國籍雜亂的輕型坦克,164輛法制AMX-13,90輛蘇制PT-76和90輛美制...M3斯圖亞特。巴基斯坦的裝甲部隊無論是質(zhì)量上還是數(shù)量上都完勝印度,畢竟1965年了斯圖亞特...它不能稱之為坦克不是。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巴基斯坦還是印度,都使用的原本英國軍隊的編制模式,將三個中隊(每中隊15輛)編為一個45輛坦克的騎兵團,巴基斯坦有17個騎兵團,印度則是15個。圖4.印度的百夫長Mk.VII涂裝,真實涂裝顏色要略淺一些不僅如此,巴基斯坦還在火炮支援部隊上有著絕對的優(yōu)勢,裝備有756門各型火炮,包括72門105mm美制榴彈炮M101,126門155mm美制榴彈炮M114和48門最新的美制203mm M110。印度人的608門火炮中有四分之三都是老舊的QF-25 87.6mm野戰(zhàn)炮,也就是經(jīng)典的25磅炮,剩下的也都是一些二戰(zhàn)存貨。所以1965年初的時候,巴基斯坦高層中有著這樣的一個團體,以外交部長布托為首,還包括國防部作戰(zhàn)局局長古爾·哈?!ず箿蕦ⅲ℅ul Hassan Khan)、軍事情報局局長伊爾沙德·艾哈邁德·汗準將(Irshad Ahmed Khan)、駐扎在克什米爾?;鹁€上的第12師師長阿赫塔爾·侯賽因·馬力克少將(Akhtar Hussein Malik)。他們堅信巴基斯坦能夠以武力解決克什米爾爭端,為巴基斯坦奪得“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時刻已經(jīng)到來。鷹派人士們認定印度不敢接受全面戰(zhàn)爭,在單一地區(qū)發(fā)生沖突時只會考慮談判解決。激進派們的“大聲密謀”總統(tǒng)阿尤布·汗也看在眼里,起初他對此沒什么興趣,但1965年春天發(fā)生在蘭恩卡奇(Rann Kutch)的邊界沖突讓他改變了看法。圖5.巴基斯坦鷹派成員外交部長布托在巴基斯坦信德省和印度古吉拉特邦交界的蘭恩卡奇是一片面積超過2萬平方公里的鹽沼,是“一個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被抽干的海洋,除了少數(shù)鳥類和商隊沒人會來到這里”。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領土劃定時,沒有在這個地區(qū)劃定邊界。印度認為整個蘭恩卡奇是自己的領土,不過巴基斯坦對蘭恩卡奇的北部地區(qū)提出了領土要求,理由是蘭恩卡奇是阿拉伯海的延伸,因此,兩國邊界應該劃在這個地區(qū)的中間。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這片貧瘠的地區(qū)都沒有什么值得兩國發(fā)生沖突的價值。但隨著美國紐約標準石油公司(Socony)在蘭恩卡奇北部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石油儲備以后,一切都不一樣了。圖6.繪有爭議分界線的蘭恩卡奇地區(qū)地圖從1965年1月起,巴基斯坦內(nèi)政部的邊防軍開始在蘭恩卡奇的北部地區(qū)進行巡邏。為了反制這種措施,1965年3月,印度中央后備警察(相當于印度的內(nèi)務部隊)在西北邊緣的坎賈爾科特古堡遺址(Kanjarkot Fort)附近建立了薩達爾哨所(Sardar)。巴基斯坦的激進團體們顯然不想和印度共享石油資源,迅速發(fā)起了代號為“沙漠之鷹”的行動(Operation Desert Hawk):1965年4月9日黎明,穆罕默德·阿扎爾準將(Mohammed Azhar)指揮的第51步兵旅,在炮兵的支援下攻擊了薩達爾哨所,在短暫的交火后,印度人撤退了。隨后雙方的增援部隊各自進場,進行了相當激烈的炮戰(zhàn)后各自收兵,但這并不是沖突事件的終結。4月下旬,在伊夫蒂卡爾準將(Ifticar)的指揮下,巴基斯坦第6旅的部隊襲擊了印度傘兵在坎賈爾科特東部設立的哨所。4月24日,瑟拉貝特哨所(Sera Bet)被占領,4月26日,比亞貝特哨所(Biar Bet)也被攻陷。在這兩次戰(zhàn)斗中,短暫的小規(guī)模沖突后,印度人都主動撤退了。圖7.巴基斯坦士兵占領薩達爾哨所后立起旗幟在幾座哨所的攻防戰(zhàn)中,巴基斯坦出動了美制M48坦克。這是第24騎兵團兩個中隊的13輛M48巴頓第一次戰(zhàn)斗,同時也是M48系列坦克在戰(zhàn)場上的首秀。然而實際情況卻不甚精彩:在到達作戰(zhàn)區(qū)域之前有3輛坦克因為技術故障癱瘓,另外2輛則陷入了鹽沼。白宮對巴方使用M48這樣的美制重型武器參戰(zhàn)非常擔憂,因為美國政府一再向印度方面保證,巴基斯坦的美制武器絕不會用來對付印度,這下可食言了。所以1965年4月30日,美國大使沃爾特·麥康諾(Walter McConaughy)拜訪了阿尤布·汗總統(tǒng),向他通報了白宮對在蘭恩卡奇使用美制武器“最深切的關注”,警告說美國“有足夠有效的機制”來防止巴基斯坦在和印度的爭端中繼續(xù)使用美制武器。事情發(fā)展到這種地步,阿尤布·汗總統(tǒng)也覺得該收手了,在英國的斡旋下,印巴雙方宣布?;?。印巴雙方隨后簽署了一份有關領土爭端的協(xié)議,在偏向于巴基斯坦的國際政治團體的壓力下,印度選擇了屈服。巴基斯坦獲得了530平方公里的有爭議領土,包括坎賈爾科特。但薩達爾、比亞貝特和瑟拉貝特仍在印度手中,邊界的劃定工作于1969年7月完成。圖8.巴基斯坦在蘭恩卡奇地區(qū)投入的M48印巴沖突并沒有因為國際干預而平息,反而在雙方的不滿中持續(xù)升溫。一方面,印度方面堅信巴基斯坦是不會收手的,下一次領土沖突必須“使用最強大的武力”,這樣才能讓巴基斯坦高層清醒過來。而另一方面,蘭恩卡奇也讓巴基斯坦清楚了自身的勢力,整個高層表現(xiàn)出一種超然的“武力自信”。巴基斯坦國民也為戰(zhàn)勝印度這一事實欣喜若狂,舉國上下彌漫著危險的火藥味。阿尤布·汗總統(tǒng)私下里曾說“我以前一直以為巴基斯坦一個師抵得上印度三個師,但在與周恩來總理交談以后,我確信巴基斯坦一個師能頂印度五個師?!?/section>1965年5月13日,阿尤布·汗批準了阿赫塔爾·侯賽因·馬力克將軍為組織深入印度境內(nèi)的克什米爾武裝起義而制定的行動計劃。該計劃被命名為“直布羅陀”(Gibraltar),以紀念8世紀阿拉伯人對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的征服,當然巴基斯坦人有自己的深意。巴基斯坦軍隊從8月1日晚開始通過停火線滲透到印控克什米爾境內(nèi),雖然起義部隊滿打滿算有6000人,但真正的士兵遠不到2000人,更是只有1000人左右成功滲透到另一邊。武裝分子身著典型的克什米爾服裝:頭巾和深綠色短褲。他們配備了斯登沖鋒槍和手榴彈,并得到了一條毯子、水和5天的食物。部分單位還擁有勃朗寧M1918輕機槍、83mm RL-83榴彈發(fā)射器、2英寸和3英寸迫擊炮。只有支隊指揮官才有電臺,底下的小分隊指揮官甚至連地圖都沒有,不過這些軍官都收了錢——每人5000巴基斯坦和印度盧比。圖10.直布羅陀行動示意圖8月5日下午,來自克什米爾谷地各地的報告稱,當?shù)鼐用癜l(fā)現(xiàn)了一些奇怪的人。8月6日晚,武裝分子和印度軍隊之間發(fā)生了第一次小規(guī)模沖突。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克什米爾全境相繼發(fā)生了襲擊軍隊駐地、爆破橋梁和破壞電話線的事件。到8月8日晚,在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的郊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大群武裝分子并與警察發(fā)生了幾次槍戰(zhàn)。根據(jù)直布羅陀行動的計劃,武裝分子應在8月8日以朝圣者的身份進入該市,并在第二天與反政府示威者混在一起,占領政府設施。但隨著印度軍方緊急調(diào)遣了數(shù)個民兵營和兩個坦克排進入該市郊外,所謂的直布羅陀行動已經(jīng)化作泡影。在之后的十幾天里巴基斯坦武裝分子仍然持續(xù)和印軍交火但已無濟于事,事實上8日晚印度人就抓了俘虜并且向全國直播了審訊錄音。雖然巴基斯坦人打死打傷了數(shù)名印軍高級軍官,包括第191步兵旅旅長馬斯特斯準將(BF Masters),巴基斯坦人呼叫的炮火支援炸毀了191旅旅部導致了他的死亡。但是這次行動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沒能挑動克什米爾人造反,相反他們積極地協(xié)助印度軍隊追捕武裝分子。圖11.印度士兵正在搜捕巴方武裝分子印度肯定不能吃這個啞巴虧,雖然聯(lián)合國駐克什米爾軍事觀察團已經(jīng)如實匯報了巴基斯坦的越界行為,但這只是外交上的。印度人決定打掉巴基斯坦為激進武裝分子提供的營地,這意味著印度軍隊要越過停火線。8月下旬,印度部隊占領了尼拉姆河谷中通往巴基斯坦克什米爾首府穆扎法拉巴德西部(Muzaffarabad)的一些交通中轉(zhuǎn)點,而1965年8月28日上午,印度傘兵第一營以突襲占領了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哈吉皮爾山口(海拔2637米)。這些行動的背后有著一個脆弱的假設:巴基斯坦人不會反擊,至少不會進行強烈的回應。因為印度部隊雖然越過了?;鹁€,但仍然處于巴基斯坦絕對國境線以外,如果巴基斯坦人要反擊的話,那么他們就必須越過兩國的實際邊界。圖12.印軍控制哈吉皮爾山口然而此時的巴基斯坦高層完全被鷹派所把持,他們自然是無法坐視印度軍隊的推進的。巴基斯坦軍方整了一個大滿貫行動(Operation Grand Slam),意圖奪取克什米爾最南部的昌布谷地(Chamb valley)的重要戰(zhàn)略橋梁。沿昌布谷地進攻意味著要越過兩國實際邊界,這是極其無謀的外交冒險,但此時的巴基斯坦高層已經(jīng)顧不了這么多了——之前的幾次小規(guī)模勝利很猛烈地煽動了國內(nèi)民族主義情緒,這次要是吃了虧卻不還手,對國內(nèi)是相當大的打擊。這次進攻勢在必得:巴方集結了超過3個步兵旅、2個裝備巴頓坦克的騎兵團(美國人的警告此刻已經(jīng)淪為耳旁風)以及裝備有美制155mm和203mm火炮的大規(guī)模炮群(2個重炮團,3個野戰(zhàn)炮團)。此地駐守的印軍部隊只有第191獨立步兵旅(旅長還在前幾天剛剛陣亡)和15輛AMX-13輕型坦克,其中3輛在9月1日前還在維修。圖13.印軍在昌布谷地的AMX-139月1日黎明,經(jīng)過一個半小時的炮擊,巴基斯坦人在山谷中發(fā)動了攻勢。情況正如巴方預料的那樣,邊境哨所被迅速摧毀,駐守的印軍部隊也很快潰退。雖然當天晚上印度投入了英制吸血鬼戰(zhàn)機空襲了巴方縱隊,但就如62年所指出的,空軍對于戰(zhàn)線潰敗的影響并不大。隨著黑暗的來臨,印度人撤退到塔維河(Tavi River)的另一邊,增援部隊也匆匆部署到阿赫努爾(Achnur)以抵御巴方的進攻。圖14.巴基斯坦在昌布谷地投入的M489月2日,高歌猛進的巴基斯坦軍隊遇到了第一次挫敗,不過這次是政治上的:指揮進攻的阿赫塔爾·馬力克少將突然被免職,由阿尤布總統(tǒng)的親信葉海亞·汗少將(Yahya Khan)取代。摘桃子的葉海亞·汗慢悠悠地趕到現(xiàn)地部隊,致使整個進攻暫停了整整兩天。印度人則是抓緊這不多的時間完成了兩道防線。9月4日,巴基斯坦在損失了10輛M48之后打穿了第一道防線,但印度人在旁遮普省發(fā)動了攻勢,因此昌布谷地的行動必須暫停。不過,潘多拉的魔盒已經(jīng)打開,9月5日印巴雙方將面對的,是真正的全面戰(zhàn)爭。- В. Я. Белокреницкий, В. Н. Москаленко. История Пакистана. XX век — М.: Институт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РАН, 2008
- Ф. Н. Юрлов, Е. С. Юрлова. — История Индии. ХХ век. – М.: Институт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РАН, 2010
- Paul M. McGarr. The Cold War in South Asia: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dian
- Subcontinent 1945–1965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 A. N. Prasad. India-Pakistan War of 1965: A History – Natraj Publishers, 2011
- Farooq Bajwa. From Kutch to Tashkent: The Indo-Pakistan War of 1965 – Hurst, 2013
- Hassan Abbas. Pakistan's Drift Into Extremism: Allah, The Army, And America's War On Terror – Routledge, 2004
- В. C. Chakravorty, D.Phill. History of the Indo-Pak war, 1965 – History division Ministry of defence, 1992
|